■ 何幫金 HE Bangjin 楊 毅 YANG Yi
“建筑是地區的建筑”[1]。從遠古時期的構木為巢、掘地為穴開始,人類居住房屋的演變過程無不彰顯民居對特定的、具體環境的適應。傳統民居代表一個地域的建筑文化,是一個地區民族歷史發展、生活狀況、生活習俗的直接體現。然而,當下的鄉村盡管經濟條件、發展水平各異,卻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盲目崇尚“現代性”[2],使得不同地域環境下的鄉村建筑日漸趨同、千篇一律,家家戶戶都建起了鋼筋混凝土的小平房,建筑樣式也都大同小異。
筆者認為,當代鄉村民居的建設應注重不同地域的具體環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建筑在地性營造,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和不假思索地套用。本文即以云南省為例,對當地民居的在地性重構進行探討,具體分為兩個方面:①在現代化建筑影響下,對當代鄉村自發性建設和統一規劃建設的民居存在的趨同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當代鄉村民居對傳統地域建筑基因普遍缺乏承續的原因;②選取大理市三哨村左家民居改造和楚雄彝人古鎮兩個案例,探討當代鄉村民居建設和傳承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措施,進而重塑當代鄉村民居場所特性,重構當代鄉村民居的在地性。
當一種建筑形式在一定范圍內成為主體特征的時候[3],這種主體特征會逐漸蔓延到整個村莊范圍,從而形成新的鄉村建筑風貌。也就是說,當村里出現一棟現代風格建筑,接著就會出現大量相同類似的建筑,使得鄉村建筑風貌日漸趨同。雖然大量的現代化建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生活條件,自發性建設的民居不再遵循傳統民居建設的基本原則、格局和布局方式,也不再需要精細的傳統建造手藝,千篇一律的“城中村”現象正在當代鄉村蔓延(圖1)。
圖1 自發性建設民居
為了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提升村民生活質量,一些地區開始統一規劃建設民居(圖2)。但在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①僅設計幾個簡單戶型,便在所有民宅中進行批量復制;②不顧地形條件與地域環境特征,將所有民居沿道路、街道等機械地拼接在一起;③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無一例外地,均統一使用鋼材、混凝土和磚等材料進行建造。
“建構不是機械地揭示結構,而是挖掘潛在的詩性的藝術感染力”[4],統一規劃也并不等同于簡單片面而有限的幾個戶型設計、機械的整體布局方式及流于表面的建筑裝飾。很明顯,目前的做法忽略了對地域建筑特色的深入挖掘,忽略了村民生產生活的多樣性,忽略了傳統民居豐富多彩的地域性特征;其看似有傳統建筑基因的傳承和建筑地域性特征,但本質上依舊只是簡單的建筑形式模仿和建筑裝飾堆砌,這反而加速了當下鄉村趨同現象的出現。
結合上述兩方面分析可知,當代鄉村民居普遍缺乏對傳統地域建筑基因的承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由于對鄉村發展關注度和支持力度不夠,忽視了鄉村發展的自主、自發性,而在現代化建筑沖擊下,村民建設房屋不再受地域環境限制;② 現代建筑建造成本低、建設速度快、建筑材料易得且施工方便,村民出于建設成本的考慮,更愿意選擇現代建筑;③在鄉村規劃和設計中,相關專業人員對當地鄉村環境、村民生產生活狀態了解不足,對地域建筑特色挖掘不深,導致戶型設計單一、房屋拼接生硬,破壞了傳統的鄰里關系模式;④出于節約用地和便于統一規劃相關配套設施等原因,在進行鄉村規劃建設時,將所有村民房屋一排排、一列列統一而機械地拼接在一起;⑤在思想上,村民對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和認識不足,盲目模仿和跟風套用建筑樣式,造成當下民居趨同化。
“鄉土聚落作為地區性或民族性民居建筑的集合,在其形態上并非僅僅表現為民居建筑的集合,更顯現出與集聚地點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特征。人文環境的群體性特征和自然環境的基礎性特征反映在聚落環境的建構共識上,從而相互疊合形成聚落的形勢狀態”[5]。自發性建設民居與統一規劃建設民居的這種不顧具體地域環境的做法,忽視了傳統民居在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建造智慧[6]。吳良鏞院士[7]認為,人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具體的自然環境,理想的人居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硬的建造與僵硬的戶型復制將導致鄉土聚落文化的衰落和人地關系的破裂。“就像人有遺傳基因一樣,傳統民居也有其自身獨特的建筑文化傳承基因,那就是各種具有歷史文化的建筑形式、構件、符號、裝飾色彩、材料工藝和建構技術,是體現地域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因素”[8],對于當代鄉村民居而言,注重此時此地[9](此時指的是當時的時代發展條件,此地指的是具體的特定地點的場所特性)具體環境的在地性營造,對不同地域建筑文化基因的傳承尤為重要。
建筑的在地性是指在一個地域環境中,需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水土條件、生態環境等要素)、人文要素(包括民族、地域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等要素)和當地的建造方式、技術與建筑材料進行統籌考慮,讓建筑與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相互契合[10],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風格。傳統民居承載著豐富的地域建筑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域環境、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是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11],而建筑空間形態、材料、民俗、宗教、審美習慣、建筑裝飾與色彩無不揭示了地域環境的鮮明特點[12],因此在當代鄉村民居設計中,有必要強調建筑的“在地性”,要根據實際地理環境的場所特性和村民的具體需求,將建筑嵌入場地之中,與環境融為一體(圖3)。
圖3 “融入”地域環境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民居
民居的特定地點、生活方式與空間環境具有多樣性,村中每家每戶的人員構成、生活狀況、生活需求都不相同,形成的房屋數量、面積大小也不一樣。各家根據具體場地和家庭實際需求建造民居,建筑形制也從不會固化為幾種具體的建筑戶型和固定的面積大小,而是具備增減可變性;而且傳統民居建造前講究風水地勢、因地制宜的布局原則,反觀當代鄉村民居建造,全都變成了標準化的設計模式,不僅戶型、面積、功能及內部空間雷同,建筑立面形式也都一樣。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13]一書中提到,鄉土社會中的生活與現代都市是不同的。鄉村生活有別于城市特定的生活模式、建造方式、鄰里間關系和空間環境,因此,以統一有限的戶型去涵蓋整個鄉村所有家庭生產生活的全部內容是片面的;同時,若不考慮具體的鄉村環境條件及民居在地性營造,則必然會導致傳統地域建筑特征消失,導致鄉村房屋走向趨同。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將城市居住小區的設計手法應用到鄉村民居設計中,又何嘗不是打破了原有鄉村生活模式而轉變成為另一種城市生活模式(“城中村”)呢?如大理市三哨村左家民居的改造設計,采用當下的建造技術、建筑材料和設計手法去重構當代鄉村民居的在地性,在特定時間和具體地點中,在滿足屋主具體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傳承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展現出地域環境的鮮明特點。這一改造不是對傳統建筑形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對傳統建筑文化本質、內涵和內在精神的傳承與發揚,目的在于重塑當代鄉村民居場所的特性,重構當代鄉村民居的在地性。
為進一步探討當代鄉村民居在地性營造,本文選取大理市三哨村左家民居改造設計與楚雄彝人古鎮兩個案例,從個體改造與整體規劃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個地區的建筑經過長期發展形成地域建筑文化和風格,場所感也因此而存在[14],如此形成的傳統民居蘊含生態、營造和人文智慧,對現代民居設計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5]。
在整體功能布局上,左家民居屬于傳統白族院落式民居,是常見的“三坊一照壁”形式,以三開間兩層的主房作為一個基本單元,底層為一坊帶廊廈。按原來的布局方式,東西廂房將沿中心軸線對稱布局,并以一坊為基本單元,或增加或減少進行靈活的布局;但目前西廂房已改為現代風格建筑,只有東廂房、部分圍墻等院落元素尚存。在原來的傳統禮儀文化中,正房功能為長輩居住和接待客人,東西廂房給晚輩居住;而目前的正房與東廂房用于堆放雜物,處于廢棄狀態。基于傳統禮儀文化及相地取勢的選址原則,整體布局上形成圍合式的院落,對外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對內則形成安全封閉和寧靜的內部環境[16]。
在材料與建構上,就地取材、因地而建。左家民居為木結構體系,基礎是毛石條形基礎,基礎深挖到生土層下約30~40 cm,用毛石砌基墩,基墩上放柱礎石,石上立木柱。其主要圍護結構有:夯土墻和紅磚,墻體砌筑較厚;雙坡屋面形式,屋頂材料為筒板瓦(圖4)。
圖4 三哨村傳統民居建筑要素提取
在建筑風貌上,左家民居體現出樸素、自然的特點。以庭院天井為中心組織平面和空間關系的合院式民居是白族民居的典型風格,其單體房屋與群體房屋相互銜接,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筑群體形態,體現出豐富的民居建筑藝術造型與淡雅的外觀。
三哨村左家民居因整戶人家都搬遷到了縣城生活,導致房屋處于廢棄狀態(圖5),屋主希望將現存房屋改造為民宿重新利用,于是有了此次左家民居改造的機會。
圖5 左家民居現狀
基于當代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針對左家民居所處的具體環境與家庭需求,此次改造將從整體功能布局、材料與建構、建筑風貌3 個方面重塑左家民居場所特性,重構左家民居的在地性。
3.2.1 整體功能布局
傳統民居的本質與核心是指傳統的民之居所[17],居所是住的空間。在保留原有圍合式院落空間、天井空間的基礎上,根據屋主的實際需求,對左家民居進行改造設計。①將一層正房改造為餐廳,東耳房改造為現代廚房,西耳房則保留原來的衛生間功能。②將東廂房改造為接待和游客休息的空間。③西廂房的現代建筑處于未完工狀態,根據屋主訴求,可將整棟建筑改造為民宿的客房功能,并設置獨立陽臺和屋頂大露臺,將南面的三哨河鄉村景色引入室內,以營造良好的景觀視線,與環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④在庭院空間塑造方面,將東西兩個天井打造為生活庭院空間;同時,根據天井聚四方雨水成池的特點,將東面天井作為入口庭院,放置水缸、增設綠化,以提升環境品質;并在墻身增設滅火設施,以滿足消防安全需要;另外,保留庭院空間的生活功能和秋收季節承擔晾曬谷物的功能,在庭院適當位置增加綠化以美化環境,并將南面墻體改造為魚鱗瓦景觀墻,保留傳統民居文化符號(圖6)。
圖6 左家民居改造平面圖
3.2.2 材料與建構
小城鎮居民對地域環境和居住環境具有依戀關系[18],因此,采用當地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能夠令村民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左家民居的改造從結構、材料、構造三方面體現建筑的在地建造,形成人與場地的內在聯系。結構方面,考慮到鋼結構造價低、易于維護和替換,決定以鋼結構體系替換原有建筑的木結構體系。材料方面,屋頂和室內環境的裝飾材料采用當地盛產的毛竹;對屋架與鋼柱進行焊接,屋頂材料則采用現代建筑材料竹椽條、膠合木和小青瓦;對現存無損的墻體予以保留,并對破損墻體重新夯筑,新建墻體材料為現代建筑材料夯土混凝土墻。夯筑時,在模板中將土、砂、石子、水泥以一定配比摻合,再加入鋼筋,用氣動夯錘進行分層夯實。相較于傳統夯土墻,夯土混凝土墻具有以下優勢:①強度更高、防潮性能好;②墻體厚,保溫隔熱效果好;③墻體整體性好,在大理多震地區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④取材便捷,建造技術成熟。
在處理建筑與場地環境的關系時,采用傳統材料作為有效的回應辦法;同時,在安全性、實際生活需求與改善傳統材料的基礎上,以現代材料的工業化應用,實現工業化材料的在地性表達(圖7~11)。
圖7 改造后整體效果圖
圖9 天井空間改造效果圖
圖10 院落空間改造效果圖
圖11 正房爆炸分析圖
3.2.3 建筑風貌
左家民居的改造避免了自發性建設和統一規劃建設民居設計范式的缺點,充分尊重場地的肌理和環境,延續傳統建筑形制和布局方式;建筑材料、形式與當地建筑風貌相呼應,保持樸素自然的建筑特點,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筑形態和淡雅的白族建筑風貌外觀;同時,改善建筑空間和居住環境品質,使得新建建筑恰如其分的融入到當地群體建筑環境之中。
這一設計濃縮了場所使用記憶的空間形式,提煉傳統建筑文化的基因融入到建筑改造設計中,由此形成建筑內部空間,在現代化條件與實際生活需求下,重塑了左家民居的在地性,使得原本廢棄的左家民居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楚雄彝人古鎮位于楚雄市經濟開發區,是在現代經濟發展條件下建設的以商住為主,集彝族文化和彝族建筑特點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楚雄地區地處亞熱帶冬干夏濕氣候區,當地傳統民居主要分為合院式民居與平頂土掌房(圖12)。①整體功能布局上,合院式民居以“L”型或方形平面進行院落式組合布局;平頂土掌房則依山就勢、層疊遞進,平面布局多為方形且布置緊湊。②在材料與建構方面,以傳統營建方式,采用夯土墻或夯土磚壘砌成墻,木門窗,屋面常為小青瓦。③建筑風貌上,以土黃色原木色為主色調;在屋面形式上,合院式民居屋頂為懸山坡屋頂,土掌房為平屋頂。
圖12 楚雄彝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
從表面來看,楚雄彝人古鎮具有當地建筑的特征,但這種仿古商業建筑實際上是對彝族傳統建筑設計手法和建造技術的粗劣仿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當地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其后,各地爭相模仿建造商業古鎮的現象頻現。
4.2.1 整體功能布局
彝人古鎮作為仿古商業建筑群地產開發項目,商業氛圍濃厚,人為模仿設計痕跡明顯。該項目規劃從2004 年開始,共分7 期進行建設(圖13),主要分為旅游觀光娛樂、商業娛樂、餐飲、公園和住宅等區域。在功能布局上,內部分布著商鋪、酒店、民宿客棧、燒烤小吃街、廣場公園、水上舞臺、酒吧餐飲、韓國城、手工藝品等眾多功能。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商業街—活動廣場—商業街—公園—商業街的空間布局模式,街道與廣場布局規整,較為開闊;以合院建筑為模板鋪滿整個用地,意在“復原”彝族建筑式樣群。整個古鎮占地面積大、道路等級分明、分區明確,儼然一副人造商業仿古鎮模樣。
圖13 彝人古鎮2005—2022 年衛星圖及分期建設圖
4.2.2 材料與建構
傳統彝族民居建筑墻體為木構架土坯墻,其木構架混合使用穿斗式與抬梁式,以利于抗震;外墻常用夯土墻或土坯磚,有勒腳和柱礎,民居一般為土黃色墻面,建筑正立面為白色涂料修飾檐墻,梁架施以紅色。屋面為懸山坡屋面,鋪設小青瓦;屋頂兩端山架比中間架頂高出10 cm 左右,并設有起翹,起翹弧度優美、線條流暢。合院式民居屋脊兩端起翹形成結構裝飾,檐下裝飾主要為牛羊頭;門窗和墻面以日月鳥獸等民族圖案裝飾;彩繪位置常做在山墻和外墻,且色彩常用紅、黑和黃色(圖14)。
圖14 傳統彝族建筑特點
而彝人古鎮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結構材料,以灰磚為維護結構材料,門窗多用鋁合金材質,裝飾和民族圖案較少。
彝人古鎮雖模仿痕跡明顯,但其建筑具有地區性[19],對當地建筑風貌的延續產生了積極影響:①對當地建筑文化符號的運用,如古鎮的大門、廣場上的火塘、圖騰柱和墻上壁畫均代表著彝族文化(圖15),保留了彝族建筑風貌;②在建筑營造上保留了彝族曲尺型院落、重檐出挑深遠的外廊和起翹懸山小青瓦屋頂的特征;③在古鎮內部采用土坯墻,對彝族土掌房進行仿造(圖14);④古鎮廣場上設置了火塘,用于舉辦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以延續火塘文化,展示彝族生活習俗。
圖15 彝人古鎮中彝族建筑文化符號
對于彝人古鎮引發的系列影響,應持辯證態度看待。
一方面,彝人古鎮集中連片的建筑是對當地傳統建筑樣式刻意的模仿,是將眾多建筑樣式雜糅、堆砌在一起,而并未真正傳續彝族部落的聚落機制。彝人古鎮是以吸引游客為主的商業地產建筑,空有彝族建筑特征的建筑外表面,卻缺乏“原汁原味”的彝族建筑內在基因。同時,彝人古鎮“引領了”各地仿建古鎮的現象,如曲靖珠江源古鎮、臨滄茶馬古鎮、普洱古鎮等一系列仿建的商業古鎮,幾乎云南管轄的每一個地級市都有一個類似的仿建古鎮;并且以仿建古鎮為地方標志,又形成了另一種統一的、麻木的、僵硬刻板的城市印象。
另一方面,彝人古鎮呈現出眾多彝族傳統建筑符號。整個古鎮從大門到廣場、建筑,無論是場景營造還是人群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彝族建筑文化特色。古鎮營造了一個彝族文化空間,其內部建筑風格、建筑要素充分展現出彝族建筑文化特征。地方感和場所感是傳統民居的重要特征[20],彝人古鎮的建設注重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內涵的傳承及地域特色的保護,不僅塑造出強烈的地方感和場所感,還起到了傳播當地建筑文化的作用。
建筑是在一定的地點、地段、地區和地域環境中進行建設的,“地區”在某種意義上是建筑的屬性。當代鄉村民居不論是自發性建設還是統一規劃建設,都顯示出一種普遍相同的建筑形式與風格,每個地區的建筑都似一個模板雕刻而出,呈現出一種日漸趨同、千篇一律的“城中村”現象,反映出當代鄉村民居普遍缺乏對傳統地域建筑基因的承續。尋其根源,涉及方方面面,不僅與政府相關部門缺乏政策上的引導有關,也有相關設計人員忽略對傳統民居地域建筑文化深入挖掘的因素,還有當地村民思想上不重視保護地域建筑文化,只顧盲目跟風、模仿抄襲現代建筑的原因。在快速發展的當下,重塑當代民居的場所特性應根據不同地域的具體環境情況,從建筑整體功能布局、材料與建構、建筑風貌等方面,結合當下的建造技術進行建設,營造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進而重構當下鄉村民居在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