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歡歡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教育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工程,在培養具備教育專業素養、綜合素質良好的高素質師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系統推進教師教育現代化,培育更多“大先生”?本期線上論壇邀請多位校長,共同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議題一
如何構建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沈漢真:構建高水平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既要重視中小學教師入職前的能力培養,也要加強教師入職后的教育培訓工作,多管齊下,優化教師教育體系,推進教師教育現代化。
構建“課前、課中、課后”貫通式教學模式。首先,學校應該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校本研修、集體備課等活動,引導教師在備課中多投入精力,思考課堂設計的邏輯是否清晰、案例是否生動、難點是否得當、方法是否科學等問題。其次,學校可以通過推門聽課、學生座談、問卷調查、集中調研等形式,掌握教師課堂教學情況;開展“尋找身邊好課”“好課大討論”“我眼中的好課”等活動,引導教師重視課堂教學。最后,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引導教師分析課堂教學的成效如何、精彩之處和難點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
創建“補短、進階、前沿”有機式課程體系。為給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提供專業化成長的機會,學校應設計“抬升短板”式、“梯隊進階”式和“前沿引領”式三類教師培訓課程。其中,“抬升短板”式教師培訓課程重點解決學科教師專業能力不足、教學理念落后等問題;“梯隊進階”式教師培訓課程旨在滿足不同層次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需要;“前沿引領”式教師培訓課程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科研成果為內容,意在引導教師關注教育發展新形勢,吸收教育發展的前沿理念,樹立新時代正確的育人觀,促進教師更好適應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
建立“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式聯動機制。一方面,學校應通過人才培養與引進并舉的方式,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為課程落地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學校應圍繞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培訓活動,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針對性指導,切實提升教師執教能力。
董長春:強教必先強師。對于如何推進中小學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我以我校為例分享幾點建議——
加強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我校劃撥教師培訓專項經費,與杭州師范大學進行深度合作,優化教師校本研修機制,助力教師專業成長。一是理論引領。我校邀請高校專家、省市教育研究機構專家等組成理論專家團隊,對課程改革等教育教學關鍵環節進行指導,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二是實踐指導。我校邀請省市區教研員、特級教師、一線專家型教師組成實踐專家團隊,對教師的備課、上課、觀課與研課等進行專業指導。三是示范引領。我校積極開展市域層面的課堂節、學術節等活動,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截至目前,我校共舉辦四屆“學思”課堂節。
管理賦權,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我校以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為導向,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校本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學術會議等活動,重點實施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和名優教師啟航工程。此外,為全面了解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真實訴求,我校每年都會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培訓活動。
技術賦能,以人工智能促教師發展。我校一是通過“智能學思案”備課系統,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二是通過建設智能教室,記錄教師課堂教學過程、分析課堂教學效果,為教師優化課堂設計提供及時反饋;三是通過智能評卷系統,收集、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數據支持。
評價改革,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我校一是通過構建“陽光”評優機制,為每位教師營造公平、公開的評選環境;二是通過設立校級“教育科研成果獎”,對積極參與論文撰寫、課題立項、技能比武、教學評比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獎勵;三是通過實施分層評價,激勵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不斷進行業務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
王崗:近年來,我校以產教融合為抓手,著力構建“三階三渠三維教師成長階梯”,即針對職初、青年、骨干三個不同年齡層、能力層的教師,構建“企業實踐任務驅動、崗課賽證融合實踐、名師團隊互動發展”三條不同的發展路徑,并通過推動“閱讀、研課、教改”三個維度的工作,形成一種有支持、有激勵、有競爭的良性發展機制,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我校具體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黨建引領文化護航,建立“四化一體”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我校黨建工作圍繞師德師風建設展開,通過在教師隊伍中設立項目黨小組、建立“青年黨員學習社”等方式,激活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比如,我校融合學校“海鷗文化”,創建教師“海鷗論壇”和“仰山啃讀經典教師成長坊”,以此打造“儒雅教師”團隊。同時,我校從師德建設機制、宣傳機制、考核機制、監督機制和保障機制等五個維度出發,積極打造線上線下師德教育平臺、開展“師德標兵”等選評活動、拍攝典型教師宣傳微視頻,形成了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榜樣宣傳教育“立體化”、師德評價機制“系統化”、師德獎懲機制 “精細化”的“四化一體”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聚合校企名師力量,以“雙師”引領“三新”發展。我校組織校內名優骨干教師、企業工匠、高校名師成立教學發展創新團隊,建設名(技)師工作室,并通過競賽共培、課程共改、產品共研等途徑,促進團隊成員快速成長。在團隊中,“新苗”教師將得到校企“雙師”的針對性指導,并通過參加企業實踐、新教師培訓等活動,提升專業教學能力;“新秀”教師將獲得進高校學習、參加教學能力比賽的機會,提高理論水平和執教能力;“新銳”教師則通過參與課題研究、課程開發、業務比賽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完善校企共育機制,構建“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截至目前,我校共組建了工業機器人課程團隊、數控加工課程團隊、單片機技術應用課程團隊和 “嶺鮮菜系”課程團隊等4個項目組。各項目組一方面以課程改革為統領,推行項目化教學模式,落實“1+X”證書制度;另一方面以企業項目為賽題,邀請兄弟院校進行項目切磋交流,提升師生綜合能力,不斷深化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
產教融合校企共建,以“雙站”提升骨干教師綜合素養。我校與企業合作共建“企業實踐流動站”和“企業工匠訪問站”,努力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目前,我校與浙江工業大學臺州研究院等2家研發機構開展了深度合作,與浙江大行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共建機電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除此之外,我校企業工匠訪問站選聘浙江錢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蔡良正等11位企業工匠為“產業教授”、愛仕達股份有限公司顧春元為“工匠之師”,協同搭建技術技能傳承創新工作室等平臺,共同指導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實踐與科研創新。
議題二
如何加快推進教師教育數字化?
梁宏志:辦學31年來,追光教育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推進教師教育數字化方面,積累了諸多經驗。
追光教育集團起步于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的一個鄉鎮,雖然后來逐步發展到縣城、市區,但學校吸引名師的能力始終不足,這大大影響了集團的進一步發展。鑒于這種情況,2013年,我率先在集團內部提出了利用互聯網解決名師匱乏問題的方案,通過高清網真視頻系統,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為我校學生授課。
2013年,追光云課堂正式上線,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非常高,追光云課堂直播大班課的模式初試成功。自此,追光云課堂成為追光教育集團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手段之一。
2020年4月,追光云課堂對接貴州安龍縣和新疆柯坪縣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共培訓兩地教師近4000人。隨著追光云課堂的影響力逐漸提高,北京、武漢等地的多所學校也主動參加培訓活動。2021年和2022年,追光教育集團通過追光云課堂,開展了全國中小學后勤管理培訓活動,約20個縣市區的學校管理人員參加了此次培訓。2023年10月,鑒于“鼠頭鴨脖”和預制菜進校園等校園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追光教育集團通過追光云課堂,對新疆和貴州等地的中小學進行食堂食品安全線上培訓;11月6日,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舉辦“小學生閱讀輔導”線上講座,超過5600名教師在線聆聽講座,追光云課堂全程保駕護航。
在推進教師教育數字化方面,追光教育集團一直努力發揮教師在教育數字化中的主角作用,提升教師在數字時代、智能時代教育教學的適應性和創新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借助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契機,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已經成為許多區域的共同選擇。追光教育集團也將借助這一契機,架構教師培訓組織網絡,并學習全國各地數字化轉型中優秀區域與學校的探索路徑,進而找到教育數字化轉型下專業化發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標。
議題三
中小學如何培養“一專多能”的優秀教師?
徐錦生:學校持續發展、學生健康成長,關鍵在教師。我從教50年,任校長40年,歷來重視教師培訓。幾十年的實踐中,我先后培養了13名浙江省特級教師,幾十名省市名師、教壇新秀、教改之星,由此,我提煉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大路徑。
注重科研提升理念。我自從1989年公開競聘擔任蘭溪實驗小學校長以來,持續研究“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學會心理自助”“優化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活動+跨學科:項目學習的新探索”等7個系列課題,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次,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三次、二等獎一次。由此,我提煉了“讓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教育思想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提出了“興趣的激發、習慣的養成、方法的習得、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張揚比分數更重要”和“沒有身心健康就沒有教育”的教育主張,并將這些理念付之于教育教學實踐。
全面準確把握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是實現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因此,我校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考”,就是通過讓教師畫出所任教年級、學科的“教材結構圖”,考查教師對教材的掌握程度。每學期的復習階段,我校還會開展命題競賽活動,組織教師讀方案研課標、依教材巧梳理、遵學情編試題。多年來,我校許多學科命題獲得市區一、二等獎。
努力錘煉教學藝術。作為教師,怎么吸引學生聽課、怎么讓學生認真完成作業、怎么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提倡打造“有趣、有法、有效”的“三有課堂”。我曾見過這樣一位數學教師,他把數學知識編成了數學故事,當他講完故事,也就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還有一位語文教師,他總會在課前和學生講一個和課文有關的小故事,深受學生歡迎。正是在精準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這些教師才能上出這樣精彩的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每位教師都能這樣教學,實現“輕負高質”就會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不斷提高人格魅力?!坝H其師,信其道”。我校奉行“榮光微笑”,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真誠微笑;踐行“榮光蹲”,教師和低學段學生交流時,都會蹲下來和學生說話;落實“榮光擁抱”,教師看到學生消極沮喪時,就會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我校還有“榮光擊掌”,一名學生這樣描述“榮光擊掌”給他的觸動:“徐校長微笑著和我擊掌,讓我很快地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羅仁華:學生要有高素質,教師須有高素養;學生要全面發展,教師發展要全面。重視教師成長,塑造一專多能新教師,變重“教”為重“育”,則教育的發展大有希望。四年前,我校教師隊伍以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為主,他們有充足干勁但無明確發展方向。但如今,我校基本形成了教師凝心聚力、學生努力拼搏的良好教風和學風,究其原因,便是我校實施的一專多能新教師培養工程。
一方面,我校圍繞“培養怎樣的教師”這一命題,積極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教師依法執教;組織年級組、教研組定期召開教學常規和教研常規研討會,為教師提升業務能力奠定基礎;開展教師規范微行為督查活動,形成良好生態文化,以不教之教引領學生成長;通過團隊互助、榜樣引領等方式,帶動教師塑師德、修師能、樹師表。
另一方面,我校圍繞“怎樣培養教師”這一命題,積極開展目標明確、過程清晰、結果納入考核的“1+X”師能培訓活動。這里的“1”指育人意識、思維等思想基點,此為教師能力之“根”;“X”指在前者引領下的不同學科教學能力和讀寫、勞動等各種技能,此為教師能力之“花”,即師能的呈現形式。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制度保障。我校成立教師培養領導機構,通過設立專項經費、頒發“教師發展獎狀”、下發績效獎金等方式,激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活動,形成厚積師德、廣學師能的良好風氣。
規劃過程。我校制訂中長期教師培養工作計劃,以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為教師一專多能、全面發展賦能。如我校的生本培訓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是生本教育思想、生本課堂備課要求、課堂常規等方面的理念學習;后期則以生本課堂實操培訓為主,幫助教師提高課堂執教能力。
考核成果。我校要求教師學以致用,以編寫特色教材的方式,呈現個人學習成果。目前,我校教師圍繞傳統文化,進行了“節氣”“成語故事”等課程再造的有益探索。
劉榮芳(主持人)? 成都市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教師發展研究所所長
沈漢真??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主任
董長春??杭州市臨平區喬司中學? 黨總支書記、校長
王崗??溫嶺市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
梁宏志??河北省邢臺市追光教育集團總校長
徐錦生??金華市榮光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
羅仁華??南昌市紅谷灘區騰龍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