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蕊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以下簡稱《銀齡計劃》)。《銀齡計劃》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之舉。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在新增的老齡人口中,富有事業心、責任感、經驗豐富、身體健康的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正在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銀齡計劃》的印發有助于推動銀齡教師全面參與各級各類教育工作,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與2018年以來《銀齡講學計劃實施方案》和《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相比,新一輪的《銀齡計劃》出現了以下變化。第一,銀齡教師支持行動規模更大。在現有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銀齡計劃》充分挖掘銀齡教師資源,要求在國家層面搭建起老有所為的廣闊平臺,引導海內外、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堅持公平招募、自愿參與、雙向選擇,鼓勵樂于從教、有一技之長的退休人員支教支研,希望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全國銀齡教師隊伍總量達12萬人左右。第二,銀齡教師支持行動覆蓋范圍更廣。《銀齡計劃》擴大了支持行動實施范圍,涵蓋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終身教育和民辦教育五大領域,并將各級各類學校及老年教育、社區教育、開放教育機構納入實施范圍。與此同時,銀齡教師在上述五大教育領域的支持重點各有側重,注重分類施策。第三,銀齡教師支持行動要求更高。《銀齡計劃》明確提出“將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相結合,教育均衡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挖潛退休教師資源優勢與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的總體要求。這意味著系統整合、優化升級后的《銀齡計劃》不僅要求擴大銀齡教師隊伍的規模和數量,還更加重視支持系統和支持行動的內涵式發展與提質增效,即《銀齡計劃》聚焦國家產業急需、重點發展領域以及受援地區和受援學校的實際需求,以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制度建設為重點,提高受援地區、受援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師資隊伍素質。第四,銀齡教師支持政策落實主體更為多元。《銀齡計劃》的全面實施,不僅需要中央政府頂層設計、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協調、聚集資源,也需要中小學校、高校、職業院校、民辦學校、社區教育機構、開放教育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及多種社會力量的主動作為和積極有序參與,進而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銀齡教師發展格局。
面對《銀齡計劃》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推進銀齡教師支持行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在內的多方主體協同聚力,精準把握政策落地實施的關鍵性環節,優化暢通《銀齡計劃》實施全過程。
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政府主導性作用
《銀齡計劃》覆蓋面廣,包括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等終身學習社會的各個方面,涉及各級教育、科技、工業和信息化、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科學院、科協等部門。鑒于此,可以考慮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統籌協調好上述相關部門,協同推進《銀齡計劃》的全面實施。同時,各地各校應主動作為,對標對表《銀齡計劃》要求,根據國家戰略以及本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分類制定出具有本區域特色的銀齡教師支持行動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此外,建議國家建立銀齡教師計劃經費保障制度,明確各級政府、受援學校經費分擔比例,擴大資金籌集的渠道和途徑,充分調動學校以及企業、行業協會、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投入的積極性。
發揮數字化優勢,整合豐富資源
新興的數字技術為促進教育資源配置、完善教育治理和發展模式轉型帶來機遇。推進數字賦能,發揮數字化優勢,有助于全面推進新一輪《銀齡計劃》的落地實施。
一方面,打破組織機構內部及組織結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和信息孤島,建立統一的銀齡教師信息管理平臺,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有效對接。現階段,受援地區、學校和銀齡教師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較明顯,不少銀齡教師雖有志愿,卻不知從何處參與;部分地區和學校雖有需要,卻難以招募到適合的銀齡教師。隨著未來銀齡教師隊伍數量規模的快速增加,這一問題將日益凸顯。因此,教育部門或政府部門應牽頭建設統一管理平臺,與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師資庫數據共用共享。通過統一管理平臺,受援地區、受援學校可發布對銀齡教師學科、專業、性別、年齡、數量等方面的需求,系統掌握整體需求狀況;銀齡教師可以通過注冊,介紹自己的專業、職稱、教學經歷、教學生涯中所取得的教學獎項以及自己未來想從教的地區。由此,統一的信息管理平臺不僅有助于完善銀齡教師補充供給機制,還能將有意愿發揮余熱的銀齡教師與有需要借助銀齡教師補充師資的學校連接起來,提高工作實效。
另一方面,通過數字賦能,為銀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支教支研工作提供個性化、數字化支持。銀齡教師都是在其學科領域積累了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管理經驗、科研經驗的優秀退休人員,但面對不斷變化的知識和技術,銀齡教師同樣需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不斷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養、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或相關機構可以建立基于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學習服務平臺及常態化協作機制,也可以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其他成熟的資源共享和學習服務平臺,為銀齡教師提供最新的政治思想教育、師德師風教育、專業教育、教學方法等資源和學習服務,以此助力銀齡教師的專業發展、終身學習以及線上線下支教支研活動。
完善服務保障,營造支持氛圍
銀齡教師支持行動的全面開展與有效實施,需要針對銀齡教師的后顧之憂進一步完善支持保障體系,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共同關心和支持銀齡教師的良好氛圍。
第一,樹立“老齡文明觀”,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老齡化的傳統理論認為,老年人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當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技術革新導致老年人的智慧與經驗不再重要,于是他們便會失去社會地位和權力,其潛在貢獻和豐富經驗亦被忽視。對此,國家和政府應采取有力舉措,如通過新聞媒體、社交平臺等途徑,宣傳老年人特別是銀齡教師積極生活、學習、工作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跡,充分肯定并發揮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潛力,推動全社會“老齡文明觀”的建設,改變對于老年人的價值偏見和文化歧視,為銀齡教師安心支教支研營造全社會的支持環境。
第二,建立健全銀齡教師服務保障體系,受援地區、受援學校應從經濟、身體、心理、情感等方面為銀齡教師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務,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包括但不限于: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銀齡教師享有必要的福利待遇;為銀齡教師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購買商業保險,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等政策;為銀齡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必要的教學科研條件、食宿生活條件等。此外,受援地區和學校要關心關愛銀齡教師,肯定他們的成績和貢獻,有條件的省份及學校還可以為銀齡教師的家屬、子女探親提供便利條件,銀齡教師援派學校也應與受援學校一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主動作為,關心關懷銀齡教師及其家屬,解決好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