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聚林
近年來,全國各地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積極探索教學教研新模式。然而部分數字化教研實踐易陷入應用操作復雜、人員難以協調、缺乏過程記錄的困境,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學校數字化轉型應結合教師的實際需求,構建適用、有效、可延伸、可衡量的教研機制,以數字技術創新教研方式,拓寬教研內涵,實現課堂提質。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威新城區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新城一小”)自2016年建校以來,在智慧教育領域深入探索實踐,2023年被認定為“省級智慧教育標桿?!薄m憫聲r代教育發展需求,學校針對教師人數多、跨學科研訓頻次高等特點,將數字化運用在校本教研中,形成了新型混合式教研模式,建立起高效便捷的教師備授課過程,整體提高教學水平,有力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設計混合式教研機制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學校以智能教室、創客教室等數字化教學環境為基礎,打造新城一小智慧教育平臺,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集體備課機制。按照“備課組主導、學科課題引領、節點性反饋”的原則,細化“線下共識目標—線上研討教案—線下集體研討—優質資源上傳”四個集備階段,逐步形成“規模實施、智慧聚合”的混合式集體備課生態。
其中,各學科組教研負責人依據每學期初制定的集備計劃以及參備教師達成共識的教學提綱,由主備人定期編寫上傳初版教案,組織開展多人線上研討。通過希沃白板平臺,全體教師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可實現教案反饋在線批注、教案內容協作修改、視頻研討內容自動記錄,便于發表見解、發揮智慧,積極參與集體備課環節,共創優質教案,讓教研工作“看得見、有產出”。
建立共享共建的校本資源庫
為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學校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實現了導學案、教學課件等各類教學資源的共享。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主備人綜合集體的意見與智慧,更新備課內容,上傳至校本資源庫,供教師自主深入學習,個性化修改完善,形成個案。同時,學校教師通過面向全國的希沃白板課件庫,可以獲得來自各地名校不同學科的優秀課件、教案、試題及案例,結合教學實際所需,自行下載、優化教學資源,汲取各家所長。基于此,新城一小教師在思考中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了備課效率。
完善科學立體的評價體系
用好大數據,賦能教師精準教研。為改變傳統教研以觀察和主觀打分對教師進行評價的方式,學校將數據評價貫穿到集體備課的每一環節,進一步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備課組長通過希沃白板平臺的“數據看板”功能,即可獲知教研數據的動態分析和即時反饋,以集體備課頻率、評論研討次數、聽評課次數、教師備課時長、上傳課件數等可量化的數據指標,對教師教學、研討質量和效果進行客觀評估。此外,該體系還可以及時跟進教研進度,幫助備課組優化集備節奏、發現教研薄弱項,以此輔助教學管理、優化教學策略,使集體備課真正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
創新教學模式
學校從“經驗輸出”的單向指導轉變為“智慧共享”的多端互動教研,結合數字化技術的教研模式促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在新城一小,師生互動、流暢高效的智慧課堂已成為常態,集體備課共同打磨的優質教學內容,使教師教學更加生動。在教研過程中,教師得以提前預設搶答、投票、實時提問等互動教學環節;在課堂中,教師則能夠利用希沃白板的互動功能,沉淀學生學情數據,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實現針對性教學,完成“教研—教學—反思”閉環,反哺專業成長。
基于混合式教研的實踐與探索,新城一小實現了跨時空聯合研討、課堂數據實時反饋,以技術支撐促進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的改變,在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教師成長,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更多可能。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揮數字化優勢,以學生為中心,探究教育教學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