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桂清
作業作為教學全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效途徑。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北京市《中小學語言類作業指導手冊》中又指出,作業設計應體現“有意義學習”。筆者執教的學科是初中英語,秉承“學用結合”的思想,開展了作業設計的實踐探索,期望以難度適宜的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在實踐中實現學、思、用、悟,從而提升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以生活為本,設計情境化作業
教師應基于生活設計作業,將抽象性的符號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結合,以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場景,探索語言學習的價值與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This is my sister.”為例,教師可基于學習目標,設計“介紹自己和家人”的核心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集語言素材,從多個角度介紹自己的家庭。在布置作業時,不能簡單地安排他們撰寫一篇介紹家人的作文,而要樹立引入生活情境開展教學的意識,運用類似的語言:“新學期開始,你一定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本周末你想邀請最好的朋友來家里做客,請向他介紹一下你的家人吧!相信你們雙方都很期待這一次見面!”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模擬相應的場景。學生處在相應情境中時,往往更具表達意愿,也能更深刻地感知語言的作用,明確其使用場景。學生在這樣更具趣味性的作業中鞏固了所學,縮短了與知識間的距離,并能掌握真實生活情境中的社交禮儀。
重體驗感悟,設計實踐性作業
親身實踐是生活化教學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會生活,這對學生的整個人生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包括“生活與學習”主題群,其教學內容圍繞美食制作而展開。學生們本就對美食很感興趣,教師可舉辦“DIY美食”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制作中更牢固地掌握奶昔、漢堡等食物的英文表達,能用英文介紹糖葫蘆、餃子、春卷、元宵等食物的制作過程,并能夠條理清晰地表述收拾茶水柜、灶臺等家務勞動的步驟。在這種具有較強綜合性、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有更強的自主學習意愿,還能在認知中外食物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中外文化的異同,而對于食物制作流程的安排也能鍛煉學生進行資源管理、事務管理的能力。
品藝術之美,設計表現性作業
藝術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音樂、圖畫、表演等藝術形式來呈現英語知識。在教授“人物的工作”時,筆者讓學生運用“兩只老虎”這首兒歌的旋律,自編了關于人物工作的歌詞。在教授“時態”時,學生常常會混淆have been to (曾經去過某地,已回)、have gone to (去了某地,未回)和have been in(曾在某地)三個詞組的用法。在布置作業時,筆者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畫”出三個詞組的區別。在教授“嫦娥奔月”時,筆者布置了小組合作演出的作業,學生興致高昂地查詢了相關資料,擴充英文表達內容,實現了以“演”促學。通過將藝術融入英語學科教學,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所學內容,增強了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并拓展了英文表達方式。
語言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英語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優秀素材,加強英語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生活化作業的設計方式,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