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地處川滇黔交界處,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導致延續千百年的貧困根深蒂固,教育問題更是積重難返。浙江省嘉興市實驗小學“張曉萍名校長工作室”充分發揮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選派優秀骨干教師到涼山州越西縣受援學校支教、組建名師名校長團送教、線上線下同步教研、學生手拉手活動、組織愛心捐贈等形式,深入推進涼山州教育幫扶行動,為涼山州脫貧攻堅注入更多發展動能。
項目背景
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我國區域性整體深度貧困的典型樣本。當地彝族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學校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及管理方式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學質量低下。加之彝族家庭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對學習不重視,導致學生流失問題突出。2019年初,涼山州通過“地毯式”排查,統計出約59000名適齡兒童青少年需當年返校就學,但由于涼山州政府教師短缺、編制緊缺,短短幾個月難以及時招聘足夠的教師到崗實施教育教學。秋季開學在即,若師資這一問題無法妥善解決,近6萬名學生將面臨輟學,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美好理想依然遙遠。
2019年6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創新施策,依托“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動員200余位領航工程名校長選派工作室成員教師到涼山州支教,開展精準教育幫扶。筆者所主持的“張曉萍名校長工作室”積極響應號召,選派骨干教師陸續赴涼山州越西縣北城小學開展教育幫扶。
項目實施
為實現精準幫扶,工作室精心設計幫扶方案,構建了“清華大學名校長培養基地引領推進—省市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協調保障—領航校長工作室謀劃落實—工作室成員校協同發力—支教教師深耕一線”的“五位一體”幫扶機制,重點通過六項舉措推動教育幫扶行動有效落地。
一是踐行優質課堂,形成良好教研氛圍。支教教師入校后積極參與學校日常行政管理,協助受援校分析發展瓶頸,尋求解決路徑,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以課堂為主陣地,支教教師通過示范課、專題講座、互動研磨、信息技術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傳遞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帶動學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
二是開展專項調研,精準實施教育幫扶。北城小學97%以上為彝族學生,彝族孩子特殊的語言環境和家庭背景給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帶來了極大困難。針對彝區兒童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現狀,支教教師對越西縣一年級語文任課教師展開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撰寫了6000多字的調研報告并提出了有效對策,使彝區的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
三是實施青藍工程,助力青年教師成長。針對學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普遍較弱的問題,工作室開展了青藍工程結對活動,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著力在學科方向、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學校青年教師進行指導,促進其自主、可持續發展。
四是首創心育教研組,關愛特殊兒童成長。針對越西縣學校缺乏專業心理健康教師、家庭教育嚴重缺位的現狀,工作室專門選派成員校兩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和一位德育教師赴北城小學支教。他們在學校成立了全縣首個心理健康教研小組,通過心理團輔、心理個輔、“童伴之家”親情屋、實地家訪等形式,開展面向全體學生以及特殊兒童群體的心育活動,并以親子課堂等方式助力彝族家長更新教育理念。
五是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學校和區域教育發展。工作室組織成員校圍繞學校規劃、課程教學和內部管理三個維度對受援校進行全面調研,形成診斷報告,助力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工作室還組織嘉興市名師、名校長送教,開展區域性專項教研活動,有針對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支持當地教育事業。
六是匯聚多方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工作。一方面,工作室動員匯聚社會公益力量,向受援校捐贈了450套智慧科創學具、千余冊愛心圖書、文具以及棉衣等愛心物品;另一方面,工作室支持支教教師深入涼山州腹地鄉村,參與情況摸排、登記造冊、控輟保學、走訪慰問等工作,全力陪跑,溫暖涼山。
項目成效
工作室整合多方資源,多維推進教育幫扶工作,從“輸血”到“造血”,惠及涼山州越西縣師生家長6000余人。幫扶工作的具體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效緩解受援校師資短缺的問題。工作室派出的支教教師為受援校及時補充了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骨干,九位支教教師累計授課1641節、聽評課123節,有效緩解了學校師資短缺的問題。
促進受援校內生發展動能提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工作室積極參與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撰寫受援校診斷改進報告一份、組織與受援校行政管理團隊座談6次、組織專題講座3個,將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校的管理團隊,有效促進受援校內生發展動能的提升。
推動學校及區域教研質量有效提升。支教教師擔負起了受援校和越西縣學科教研幫扶責任,組織開展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學研究活動,累計執教示范課、公開課183節,總聽課數達1740人次,作專題講座22場,聽講教師達1100余人次,有力促進了受援校教師教學教研能力的提升,助推越西縣教學研訓工作質量提升。
推動學校心育意識和能力有效提升。支教教師在學校首創的心理健康教研小組,不僅開展了諸多關愛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行動,還帶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了學校的心育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支教期間,累計開展心理健康公開課15次、心理個輔68次、心理講座及報告12次,推動學校逐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
促進家校協同育人意識有效提升。支教團隊首創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親子課堂,累計參與家長500余名,幫扶孤兒結對南湖愛心家庭14名,開啟了偏遠地區家校合作新模式。支教教師還走進電視臺直播間,錄制“百校千村萬戶”感恩工程節目,促進家校協同育人意識的提升。
項目經驗與啟示
“涼山教育幫扶行動”的經驗與啟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立長效機制,深入推動幫扶。“五位一體”幫扶機制中,各個主體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清華大學名校長培養基地負責幫扶模式的宏觀設計和幫扶行動的統籌推進;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幫扶工作的經費、政策、人員等方面的保障;“張曉萍名校長工作室”具體謀劃落實結對幫扶工作,為受援學校和區域教育提供發展改進的策略;工作室成員校協同發力,對派出的支教教師給予支持和指導;支教教師深耕受援校教育教學一線,充分利用實踐經驗和專業優勢,幫助受援校和當地教師掌握先進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質量。
二是堅持需求導向,踐行精準幫扶。一方面,根據受援校的實際需求,工作室先后選派的九位教師匯集了市、區學科帶頭人等教育教學骨干,是一支可以帶動受援校及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優質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緊緊圍繞幫扶需求,工作室針對受援校在辦學特色、課程建設、教師隊伍等方面的痛點和難點問題,積極想辦法、出實招,制定精準化的幫扶方案。
三是強化宣傳,擴大輻射作用。工作室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資源,對支教教師的感人事跡和有效做法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教育幫扶行動的輻射作用。
通過“五位一體”幫扶機制,工作室將單項幫扶轉變為多方跨區域、跨領域合作,形成行政力量、專業力量和學術力量的聚合,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教育幫扶模式和路徑,從而實現教育幫扶從“輸血式”到“造血式”的蝶變,有力助推了涼山州脫貧攻堅和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