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胡曉
當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和教育公平,這便要求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變。而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名校長工作室是重要途徑之一。為此,成都市“劉旭東名校長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以“校級干部學校治理能力發展”為著眼點開展課題研究,通過調查中小學校級干部的治理現狀,研究名校長的實踐智慧,進而幫助成員學校制定校級干部專業化培養方案和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推動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具體實踐路徑如下——
扎實研修,提升綜合能力
工作室的研修活動主要有跟崗研修和主題研修兩種模式。工作室利用自身資源,會聚權威專家,整合高水平的課程理念,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驗與特色相結合的原則,讓成員在“互補”和“促進”中提升綜合能力。
雙循環、內驅動,以跟崗研修打造高質量培訓。跟崗研修是名校長工作室培養成員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工作室成員自主成長的一種繼續教育方式。跟崗研修依托名校和名校長資源,為參訓學員建立學習平臺,主要的學習形式包括體驗學校特色、觀摩課堂、聆聽講座、研制學校特色發展方案等。
需求導向、實踐為重,以主題研修助推學校新發展。工作室根據城鄉學校特色發展面臨的問題開展主題研修,研修內容緊密結合教育形勢政策,緊貼新時代教育工作實際,涵蓋個人成長、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工作、課堂建設、課程設計、教師成長、人才培養、學校特色發展等方面;研修方式主要包括科研引領、活動賦能、專家導航、成員協作等。
讓教育科研“深度發聲”。課題研究是促使校長把問題和挑戰轉化為教育教學管理智慧的重要途徑。工作室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創新培育機制和模式,提升成員的教育科研水平,讓探究性學習自然發生。為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工作室鋪就成果轉化“高速路”,以各校聯動、名師團隊引領實踐、對口幫扶等方式著力打通科研成果應用于教育教學的通道,全程跟蹤、評價和賦能,推動科研成果由“智”變“實”。同時,強化統籌安排,合理利用豐富的優質資源和平臺對成果進行推廣、輻射,通過成果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讓科研成果回饋教育教學,讓教育科研深度發聲。
建設特色項目共同體,開展貫通式創新人才培養
工作室整合資源,建設學校特色發展項目共同體,并針對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構建了“高中小貫通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共同體以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以工作室課題研究為契機,利用成員學校豐富的師資及其他資源,互補教育短板,系統化推進貫通式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成才階段通常包括探索期、成長期和創新期,且每個階段都呈現出不同特點。貫通式培養模式結合每個階段的特征,基于學科特色系統化設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和適切的小初高一體化培養方案,使之深度融合且高度協同。具體而言,即以小學各學科的興趣催化鞏固學生的前期培養,在中等教育階段進行持續性專業化培養,促進學生知識結構方面的精深廣博化,讓具有潛力的學生盡早脫穎而出,同時加大各學校特色發展項目的空間,形成學校特色品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名校長工作室的成員都是各學校的領軍人,他們的育人理念、辦學方向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和未來。名校長工作室作為集智攻關的“大本營”、人才鍛造的“兵工廠”,要引領每位成員探索學校特色發展的策略,提升學校的育人質量,進而以一所所學校的高質量特色發展促進教育整體的優質均衡發展。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學名校長工作室對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路徑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TCCXJY-2021-B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