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政 張文博 康俊杰
新課改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已經在基礎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確定小組成員、如何分配任務、如何平衡小組內個體差異等。因此,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思考與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內,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和協作,彼此幫助解決難題,提高解題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小組內成員之間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在小組內,學生需要通過溝通和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學會傾聽同伴的想法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小組內,學生可以共同探索問題,發現新的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小組內成員之間的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
(四)增強教學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在小組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水平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更加專注和投入地進行學習。同時,小組內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支持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和挫折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成就感。這可以增強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
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結合教學實踐及觀察,筆者發現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主要面臨以下三個困境。
一是部分學生沒有看到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同時,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且稍顯枯燥,部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
二是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部分教師習慣采用逐步解釋、演示公式和算法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活動缺乏趣味性,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無聊和枯燥。同時,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對數學的理解程度也不同,這種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是部分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只是純粹教授抽象的理論知識,很少與實際應用相聯系,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價值,使得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并沒有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也把握不到數學知識的核心。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問題探究,鼓勵合作思考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探究法,讓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和解決一個或一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組建小組,每組人數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而定。在劃分小組時,教師需要注意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和協作性,避免出現排斥和不和諧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合作中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前或課中,給學生提供一個或一組數學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應該具有挑戰性和互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3~4人,并設立一名小組長,讓其協調小組成員的活動,確保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參與討論。接著,教師可以引入一個關于二元一次方程的問題,要求小組合作解決,如“兩個人一起釣魚,已知甲釣了3小時,乙釣了5小時,總共釣了21條魚,甲平均每小時可以釣4條魚,乙平均每小時可以釣2條魚,求甲、乙各釣了多少條魚。”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將代數概念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更好地理解方程組的應用。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探究,積極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任務導學,提高合作效率
任務導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給學生布置一系列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可以運用任務導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首先,教師需要確定任務導學的教學目標,合理安排任務內容和任務設計。其次,教師要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一系列任務,并根據教學目標和進度列出任務表,確保任務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性。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幫互助,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人數和學生學習水平進行分組,確保每個小組人數適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相差不大,并在每個小組內設立一名小組長。其次,教師可以給各小組布置任務,確保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實踐性。例如,在小組內完成與一元二次方程相關的練習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應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在小組內探究與一元二次方程相關的性質或定理,如二次函數的圖像、判別式、根的關系等。最后,教師應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每個小組分別進行指導,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監督各小組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并對學習成效及時進行反饋和評價。
(三)情境創設,優化合作環境
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創設相關情境,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在分組后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任務,讓各個小組成員在討論、分享和協作的過程中完成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一座三角形的建筑物,條件是這個建筑物的兩條直角邊長度必須符合勾股定理。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張三角形圖紙,要求他們在圖紙上進行設計并標出建筑物的兩條直角邊,然后運用勾股定理分別計算出兩條直角邊的長度,并填寫在圖紙上。最后,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將計算過程和結果寫在一張紙上,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發現,并開展課堂討論,對勾股定理進行深入探究和總結。
(四)提出“典例”,引導學生分析
“典例”是指有代表性的例題,這些例子通常具有易于理解、具有實際意義和生動形象的特點,能夠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典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運用“典例”開展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用于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和應用數學原理。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通過這些例子說明和解釋數學概念、原理和方法。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典例”進行教學,讓各個學習小組合作討論“典例”,探究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進而理解頂點坐標、對稱軸、開口方向等抽象概念。在此過程中,各個小組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通過交流,參照其他小組的意見完善自己的理解。二次函數是一種常見的數學模型,可以用來描述各種實際問題,如物體的運動軌跡、收益函數、成本函數等,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對“典例”的討論和探究,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入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和應用。
(五)組織比賽,鼓勵小組競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相關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一次函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組織開展小組之間的數學競賽。競賽開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例如,要求學生計算一次函數的斜率和截距,或者根據一次函數的圖像寫出相應的函數式。小組內的學生可以相互協作,共同解決這些問題,然后舉手搶答。在比賽結束后,教師可以評出表現最好的小組,并頒發獎狀,以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同時,教師在比賽中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表現,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為下一步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
結語
小組合作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多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注重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并全面評價小組合作的效果,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為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西平縣第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