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雅麗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領域,以問題解決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模型意識、創新意識和數學思維,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思維拓展、綜合能力也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綜合與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對其重視程度不夠,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新課標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轉變教學觀念,重視綜合與實踐教學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綜合與實踐教學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真正落實綜合與實踐教學工作。這直接影響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提高對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綜合與實踐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認識到綜合與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對綜合與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具體而言,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帶領學生順利進入更高階段的數學知識學習。教師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將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納入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要優化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不僅能學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學到課本之外的知識,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二)落實新課標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的要求
筆者調查發現,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新課標的研究不夠透徹。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發布后,各個學校都組織教師對新課標進行了解讀,但是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并未完全領悟新課標的精神,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不重視綜合與實踐教學的現象,這阻礙了小學數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新課標的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實踐水平,切實落實新課標的要求,讓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標提出,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重要性,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夠重視,這不利于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因此,教師要創新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模式,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開展探究合作,提高綜合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些綜合性較強、難度系數較低的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進行自主學習,以增強課前預習效果,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一個初步認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活動和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測量物體的高度”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布置一些關于測量物體高度的實際問題,讓各小組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尋找測量物體高度的方法,并通過請教家長或者查閱資料的方式,探索如何測量物體的高度。當學生對測量物體的高度有了一定的認知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并采取小組PK的形式,比一比哪個小組了解的測量方法更多,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外為學生布置一些綜合實踐活動的作業。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周長計算的知識時,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計算家中餐桌、電視機、地面瓷磚的周長,并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夠運用周長計算的知識。這種綜合實踐性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數學現象、數據關系、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等,使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教學為例,在講解乘法口訣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選取不同的數據讓各組學生總結其中的規律,思考這些數據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從而讓學生總結出數字變化的規律。這種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數學學習與思維拓展的需求,增強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與學習情況,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超市售賣冰淇淋的生活情境,并向學生拋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超市不同冰淇淋的價格,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在觀察后會發現很多冰淇淋的價格并非整數,對此,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將小數的概念引出來,例如,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已經觀察到了超市不同冰淇淋的價格,那么這些非整數的價格,在數學上叫什么呢?”教師創設的這一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不僅能使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產生共鳴感,還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創設的應該是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的,能夠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這樣的情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增加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類課程,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空間想象力等都有積極作用。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并不多,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超市購物、調查社區居民用電情況等,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拓展數學思維,提高應用能力。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講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可以結合學校附近的建筑情況開展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實地觀察不同形狀的建筑,并對建筑進行分類,歸納出不同建筑的形狀特點,并計算其面積。對于一些學生不能明確區分的類型,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提示和指導。又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校園環境,計算出操場、教室等周長,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四、構建科學評價體系,開展多元評價
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注重綜合與實踐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除了將學生作為評價主體,還應該將家長納為評價主體,讓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綜合作用于學生數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讓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學習效果、數學知識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在評價時更加注重過程化,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實現教師評價重點從結果到過程的轉移,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再次,教師要將課堂實踐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這不僅可以豐富評價內容,還可以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促進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真正實現能力的提高,進而推動綜合與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結語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增強教育教學責任意識,積極革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在課堂內外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筆者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在教師開展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購買綜合與實踐教學設備、增加教師專業培訓機會、豐富學校周邊生活資源等方式,給教師提供有力的支持,以提高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整體水平。另外,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評價,全面評估教師開展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情況,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綜合與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陽壩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