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平 王進 李志超 李寧



[摘 要]服務鄉村振興是時代賦予高校的光榮使命,也是高校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之一。地方高校持續發力、賦能鄉村振興,是保證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當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專業化服務主體數量少、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校地”協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據此,地方高校應加強教育改革,通過明確辦學定位,將鄉村振興目標與教學改革有機融合,通過健全制度保障等措施完善地方高校結構性改革,更好地服務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地方高校;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7-0009-04
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結構的“二元制”特點,導致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近年來這一問題逐漸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1]。2021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為促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做出了明確部署和規劃。因此,要牢固樹立人才為先的意識,以鄉村人才的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高校作為知識的生產和創新機構,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職能[3]。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對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陜西不僅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陣地、內陸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國內高等教育的重要地區之一。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陜西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策略,尋求助力鄉村振興與人才培養的連接點、共振區,是完善高校“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系的有力舉措。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調查
為了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我們從榆林市榆陽區、延安市安塞區和渭南市大荔縣等三個縣區共抽取了125名縣鄉干部、鄉鎮企業家和農業帶頭人作為調研對象,就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資源、人才和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效果等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一)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資源問題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引導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協同效應[4]。持續優化資源稟賦與配置,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通過對受訪者就鄉村振興政策、資金、人才、市場、技術等五個資源要素的觀點進行調查,發現有36%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最緊缺的是人才,有32%的受訪者認為最緊缺的是資金(見表1)。可見,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才振興”問題。
(二)關于鄉村振興人才問題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和重要支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一定要重視人的作用,同時,也要解決好人的問題[5]。要讓人才有目標、有土壤、有機制、有培訓,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有效性作用。我們從“人才來源”的角度進行調查,發現目前鄉村人才仍然以地方在生產實踐中培養為主,其次為政府組成部門中的技術管理人員,而返鄉大學生并非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見表2)。由此可見,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還未能起到關鍵性主導作用。
(三)關于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途徑問題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2年5月,我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759所(含本科和高職院校)。高校在教育功能定位和資源儲備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可充分發揮其在科研支撐、能力提升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特長,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6]。盡管服務鄉村振興的途徑很多,但從需求側的角度分析,提供農業人才培訓服務、加大培養服務“三農”專業人才力度和發揮高校科研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持應該是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見表3)。
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022年4月,由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陜西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推動學校融入鄉村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培養,支持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鄉村振興產學研中心,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對當前部分陜西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一)專業化服務主體數量少
當前,陜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97所(含公辦、民辦和高職學院),承擔著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筆者通過“中國教育在線”查詢統計,發現陜西省目前有11所高校開設有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占陜西省高校總數的11.3%。同時,筆者通過登錄學校官網查詢統計,發現陜西省有10所高校成立了鄉村發展研究院(中心),占陜西省高校總數的10.3%。2020年7月,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的《陜西省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指出,支持職業院校圍繞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地方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和專業群。但筆者通過“中國教育在線”查詢統計,發現僅有6所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從大量的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相關的文獻分析中發現,多數文章聚焦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研究,而很少文章提及非涉農高校。但我們認為,服務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涉農高校的責任與義務,也是非涉農高校的時代擔當。
(二)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
2021年8月,陜西省出臺《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園區提檔升級、提升縣城承載功能等措施,力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7]。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鄉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也是發展縣域經濟中重要的一環,人才則是實施兩者協同推進的第一要素。部分農村學生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認為考上大學就意味著“鯉魚躍龍門”,即使有著政策“紅利”,也不想回鄉創業、就業,導致農村人才緊缺。因此,高校所開設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還要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對國家鄉村振興相關政策進行及時正確解讀,引導高校畢業生服務鄉村振興,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校地”協同發展動力不足
“校地”合作是校地共贏發展的新模式,高校和地方協同發展,不僅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豐富地方人才資源,而且使高校能夠持續、健康、穩健地發展。2022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結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適應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統籌用好各方資源,優先招用高校畢業生[8]。2022年以來,陜西省扎實推動“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不斷謀深走實。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4所院校(省內13所、省外1所)與41個縣(區)達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結對意向,其中6所高校與8個縣(區)達成結對意向并實現簽約。雖然陜西在“校地”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地方結對的高校占省內高校總數的比例相對較低。因此,仍需更多高校與地方合作,形成協同發展的聯動機制,在人才培養、資源和信息共享、管理與溝通等方面凝聚共識、達成一致。
三、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教育改革策略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教育改革應從辦學定位、教學改革和制度建設三個維度進行,具體措施如下。
(一)明確辦學定位
明確的辦學定位為高校指明了人才培養的方向,是人才培養模式選擇、課程體系建設、組織教學活動和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高校應有明確的辦學定位,具體來講應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1.宏觀層面
陜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林立,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好統籌與協調工作,進一步明確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明確三者之間的分工,探索實施“一體兩翼”融合協作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一體”即以地方應用型大學為主體,充分發揮其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作用;“兩翼”即以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院校為重要補充,在重大攻關項目方面依托研究型大學強大的科研團隊實力,而在應用技術方面則依托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靈活、實踐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做到優勢互補,攜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2.微觀層面
學校應該在其辦學歷史積淀、特色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形成其獨特、鮮明的辦學定位,提高育人質量,避免無序競爭和人才培養同質化趨勢。比如,延安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陜北,面向陜、甘、寧、蒙、晉毗鄰地區,輻射全國,確立培養具有延安精神特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以鄉村發展研究院為依托,充分優化學校內部資源,聯合經管學院、生科學院、教育學院等在農業經濟、鄉村治理、農業養殖、農產品開發和農村教育等領域逐步探索“教育+農業”新模式。
(二)鄉村振興目標與教學改革相融合
地方高校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根據專業特點,將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五大”鄉村振興目標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和質量評價(見圖1)。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構建供需匹配的課程教學體系
為了使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側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側兩者之間信息暢通、協調統一,地方高校應以鄉村人才需求為導向,以鄉村發展研究院為依托,聯合各二級學院組建若干專業集群。突破專業(學科)壁壘,充分發揮各專業優勢,探索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模塊方向課+技能實踐課”課程體系。其中,公共基礎課融入鄉村振興政策學習;專業理論課融入農業元素專業課程,比如,會計學專業可開設農業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電子商務專業可開設農村電商論、農村電商新媒體運營等課程;模塊方向課以鄉村治理、現代農業技術、鄉村文化與旅游、鄉村建設與規劃、農村電商、農村教育等為對象設置課程;技能實踐課則與鄉鎮教育實踐基地、農業龍頭企業、鄉鎮企業等配合完成,通過以上模式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
2.推進“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校地”“校企”精準匹配
“政產學研”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即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在功能與資源上的優勢,進行協同與集成。具體來講,第一,政府部門負責搭建平臺、完善政策,提供有利于凝聚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契機。第二,加強“校地”合作,積極選派骨干教師、優秀學生參與地方政府在黨建、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建設幫扶工作,根據特定專業,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把實驗室、示范基地等建在鄉鎮的“田間地頭”,加快先進種植、養殖、繁育等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第三,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可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為鄉鎮企業開展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培訓,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針對鄉村人力資本回報低、人力資本配置難度大的特點,高校可派學生赴鄉鎮企業、黨政機關實踐實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書,為學生精準推送就業崗位。
(三)健全制度保障措施
近年來,國家在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22年5月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9]。2022年7月,陜西省教育廳從深化認識、鞏固提升、加強銜接、教育幫扶和要素保障等五個方面構建了“25995”(2個深入認識、5項鞏固提升、9項有效銜接、9項教育幫扶和5個要素保障)工作體系機制,從思想、行政、教育、科技、人才隊伍、職教、種業、耕讀等方面全方位推進陜西鄉村教育振興工作。但是,為了支持和鼓勵地方高校持續發力、賦能鄉村振興,還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更多、更具體的激勵政策作保障。
1.健全教師社會評價機制
高校教師聘期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指揮棒”,也是教師職稱晉升考評的重要依據。隨著國家對“破五唯”做出重要部署,高校教師的評價機制也更加科學化和精細化。將教師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納入其考核范圍,強化教師的社會服務職責和社會服務績效評價已迫在眉睫。比如,鼓勵教師參與科普宣傳、參政議政、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技術人員培訓等活動,增強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感,進一步轉變教師思想觀念,引導和鼓勵教師主動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把“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激發教師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進一步完善教師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鼓勵教師個人或團隊申報與鄉村振興相關的科研項目,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課題研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農業技術創新和農產品研發,把科研成果轉化作為帶動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新引擎。進一步推進對從事農業技術轉移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專業職務聘任工作,建立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按照其貢獻度進行分配的機制,保障教師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合法、合理收益。
四、結語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性工程。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總體上還處于轉型跨越的初期階段,農村現代化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政府、市場、學校、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理性對話和協商共治,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 參 考 文 獻 ]
[1] 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權威解讀《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J].鄉村振興,2022(6):18-19.
[2] 張東剛.深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撐[N].光明日報,2022-10-31(6).
[3] 解濤,杜建國,許玲燕.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知識溢出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9,37(11):2034-2043.
[4] 王東賓.持續優化資源稟賦與配置,推動鄉村全面振興[N]. 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7-01(3).
[5] 張俊,陳佩瑤.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內生主體力量培育的路徑探析:基于韓國新村運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8(4):151-156.
[6] 李才.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4(1):91-97.
[7] 王登海.細化“一縣一策”政策舉措? 陜西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EB/OL].(2022-09-03)[2022-12-05].http://www.cb.com.cn/index/show/bzyc/cv/cv135166101640.
[8]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2022-05-13)[2023-02-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5/13/content_5690111.htm.
[9] 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EB/OL].(2022-05-23)[2022-1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5691881.htm.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