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洋 高榕 王冠楠

[摘 要]文章主要探討在新文科和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構建適應時代需求的管理類專業育人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文科和產教融合的背景和意義,指出了其對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指出了當前應用型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的產教融合育人現狀和問題;最后以廣州華立學院為例,提出建立多樣化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深化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打造四級聯動產教融合“雙創”平臺和完善產教融合育人體系的建議,以期為管理類專業的新文科建設與產教融合育人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產教融合;管理類專業;育人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7-0119-04
2018 年,我國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2019年4月,隨著“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啟動,新文科建設全面推進[1]。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提出:“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2]新文科建設是指在傳統文科教育基礎上,注重跨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以求培養更加全面、創新性強的人才。新文科建設強調與產業界的合作,將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與企業的需求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好地適應企業的工作,提高就業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3]。當前,產教融合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成為經濟制度、產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4],作為來自企業管理實踐的管理類專業,其與產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校與企業廣泛合作、協同教學一直是管理類專業的重要教育方式。因此,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產教融合是當前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必然選擇。在新文科建設的引領下,高校育人模式需要打破從現有學科框架中輸出知識,改變傳統知識體系和先學后用的培育流程,基于育人主體介入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倒置甚至流程再造[5]。
一、應用型民辦高校產教融合育人現狀
為了解當前應用型民辦高校產教融合育人現狀,研究人員對5所廣州市本科層次應用型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專任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5=非常同意,4=同意,3=一般,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01份,問卷回收率為84.17%,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問卷率為100%。問卷共25個題項,研究人員采用SPSS 26.0軟件統計分析各題項頻數及百分比。問卷中的部分題項見表1,總體來看,應用型民辦高校的產教融合育人情況仍然有待提高。為了進一步掌握產教融合育人情況,研究人員隨后從101名專任教師中隨機抽取10名教師作為訪談對象,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開展訪談,以期深入了解問卷難以反映出的問題。
二、應用型民辦高校產教融合育人問題分析
英國、美國等產教融合育人比較發達的國家的許多高校,都與企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在合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許多國內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產教融合育人實踐,但相比英國、美國,實踐的成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教融合各主體利益不一致
高校和企業經營性質的不同是導致產教融合主體利益不一致的關鍵。基于利益主體的現實需求來看,企業更傾向于短期的、營利性的、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合作需求,而高校則更傾向于長期的、非營利性的、以提高育人效果為中心的合作需求。因此,高校和企業雙方在合作方式、合作目標等方面難以達到高度一致,缺少共同將企業中的先進技術、管理標準、管理體系等融入高校課程設計、培養方案的意愿和能力,由此導致融合育人過程出現產教脫節的現象,企業的管理體系、先進技術、導師團隊等難以深度參與高校育人過程,高校也難以為企業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資源支持和成果轉換服務。
(二)產教融合育人體系停留在較淺層次
許多發達國家的產教融合都較為深入,如德國的“雙元制”合作模式、英國的“三明治”合作模式、美國的CBE合作模式等都強調校企協作從雙方共同制訂培養方案開始[6]。研究人員基于訪談了解到當前的產教融合育人的形式還比較單一,合作內容層次較淺。例如多數應用型民辦高校仍停留在建設實訓基地、學生頂崗實習、訂單班培養等初級層次,未將產教融合育人真正納入人才培養整體設計;部分高校的訂單班僅冠以企業名稱,專業課程與正常班級無異,授課教師也以本校教師為主,沒有達到開設訂單班真正的育人目的。
(三)產教融合合作主體信息不對稱
民辦高校的產教融合機制是指企業與高校之間進行合作,共同培養適應市場需求人才的過程和方式。這種機制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首先,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往往是基于利益的,企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高校需要企業的資源和支持。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往往是不平等的,企業往往擁有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而高校則處于被動地位。同時,企業往往不會向高校提供完整的信息,以保護其商業機密,這會導致高校在培養學生時缺乏關鍵的信息,無法真正滿足企業的需求。最后,高校往往會缺乏對企業的深入了解,無法真正理解企業的需求和要求,從而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
三、廣州華立學院深化產教融合育人實踐性探索
校企之間深化產教融合育人的首要任務是合作理念的構建,而理念的形成依賴于前期扎實的合作基礎。管理學院是廣州華立學院首批成立的院系之一,自招生以來就成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其中,工商管理專業已獲批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物流管理專業被列入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廣州華立學院在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進一步推動相關專業建設和深化產教融合育人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建立多樣化產教融合育人模式
廣州華立學院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堅持雙主體育人,已構建較為完善的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首先,目前廣州華立學院校外實踐基地數量已超過500個,覆蓋了全校100%專業,形成了以世界500強為示范、中國500強或行業100強為骨干、中型企業為補充的校外實踐基地群。其次,廣州華立學院與不同企業合作會采取不同的產教育人模式,這些模式各具特色。如與海印集團合作完成“OMG實習生計劃”,實行“項目化實操+實習+就業”育人模式;與京東集團合作共建“京苗班”,實施“企業課程學習+每學年輪崗實訓+實習+就業”育人模式;與廣州領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跨境電商(阿里國際運營方向)定向委培班”,實施“孵化基地實操學習+實習+就業”育人模式;與百勝集團合作培養百勝集團未來的經理層干部,采用“百勝店長班”育人模式。最后,注重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如國際創意產業學院、房地產產業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等。這些育人模式強化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使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對行業的認知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使產教融合育人實現了“無縫對接”三贏局面。
(二)深化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廣州華立學院按照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標準》,在校內新建了新商科數智化實踐教學中心,包括VBSE跨專業綜合實驗室、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室、區塊鏈應用實驗室、商業機器人實驗室、財務共享實驗室、模擬企業經營實訓室、3D物流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在校外實踐中成功實施“校企三導師制”(校內實習導師、校內論文導師與企業導師),強化校外實踐全過程的指導。同時,廣州華立學院提出了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要求,擬定了《校外實習基地選擇及評價標準》等文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實習基地的篩查和分類工作,優選、新增一批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從而完善了校企合作機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
(三)打造四級聯動產教融合“雙創”平臺
廣州華立學院構建產教協同創新平臺,拓展課堂空間,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超過一萬平方米的面向學生的四級聯動創業孵化平臺。廣州華立學院與廣州市社會成果應用推廣中心、廣州市增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政府部門,共建創新創業園,為學生創業團隊和創業項目提供“一站式” 服務,聯同校內外眾創空間、產教融合創業項目、大學生假日商街構建聯動幫扶服務,具體見圖1。廣州華立學院依托多級創業孵化體系,在動態跟蹤的基礎上實行“跟蹤一批、幫扶一批、推薦一批、宣傳一批”的動態指導。
(四)完善產教融合育人體系
廣州華立學院與企業合力打造多層次、遞進式的“教學創新、實踐強化、開放協同、職業發展”四位一體產教融合育人體系,全面覆蓋專業導學、教學計劃制訂、專業課程教學等環節。
專業導學是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指導和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就業前景、發展方向等,從而形成專業認知。例如在實施專業導學期間,廣州華立學院組織物流專業學生實地考察亞洲一號智慧物流園,引導學生了解物流行業發展情況和智慧物流產業鏈需求,學生體驗了AGV系統操作、自動化立體貨架等項目。通過專業導學,學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所學專業,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實踐,提高自身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教學計劃是課程設置和實施的整體規劃,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總的方向和總的結構。因此,企業和高校要始終保持密切聯系,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計劃,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專業課程教學旨在提供給學生對特定領域的深入了解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它解決的是人才培養最根本的問題。廣州華立學院從三個方面實現校企共建、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第一,廣州華立學院與廣東省品牌研究會和一些企業聯合辦學,開設了房地產市場營銷、微信營銷課程,采取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組成小組帶著課題走出校門進行實地調研,形成調研報告文案或營銷運營方案,接受考評小組現場答辯,最后完成課程考核。第二,廣州華立學院引入企業真實的項目課題,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第三,開展產教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校企雙方積極探索實踐化、項目化、翻轉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和線上資源進課堂、實操軟件進課堂、真實項目進課堂的“三進”課堂教學方式。另外,從產教融合評價主體、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的評價方式,構建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
四、結語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產教融合已成為應用型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一種共識。幾年來,廣州華立學院管理類專業依托專業優勢,積極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輸送了不少合格人才,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參 考 文 獻 ]
[1] 商亮,陳夢謠.“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 打造高等教育“質量中國”的戰略一招[EB/OL]. (2019-04-29)[2023-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5
/t20190506_380755.html.
[2]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 (2020-11-03) [2023-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
8067.html.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EB/OL]. (2017-10-27)[2023-03-25].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 韓麗紅,陳黎琴,何大義.產教融合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校企協作教學問題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4):81-86.
[5] 楊文凱,李麗.“新文科”建設導向下產教融合困境與實踐探索[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2,38(6):7-13.
[6] 梁景胡,李季霞.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文教資料,2020(8):135-137.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