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鄒城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時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文化“兩創”和“兩個結合”的要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源頭活水,深入挖掘文化,汲取智慧精髓,彰顯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好孟子故里和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的資源優勢,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大力實施“文化突圍、文化興市、文旅融合”系列發展戰略,聚力打造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高地。
一、開展政德教育培訓,文化賦能干部隊伍建設
政德教育突出儒家思想文化品牌和當代干部政德教育需求,打造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黨性教育基地。創新運用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教學體系,推動干部教育從走、看、聽向思、悟、行轉化,力求把新時代政德要求講到干部心坎里,講進干部頭腦中。目前,已承接各類班次1800余期,培訓學員10萬余人。
創新打造精品課程。利用儒家文化與干部教育相結合這一特性,在課程開發上體現時代性,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按照當前干部教育實際需求,深入挖掘提煉儒家文化為政思想和修身智慧,引導黨員干部深刻把握講政德的時代內涵,設計開發獨具特色的培訓課程,構建起內涵豐富、結構完善、緊跟時代的課程體系。創新打造《傳承儒家思想精髓 涵養干部為政之德》《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漢字中的孔孟之道》《孔孟的智慧》《領導干部家風啟示錄》等30余堂專題課程。
創新開發現場教學。依托孟子思想、母教文化、鄒魯文化,將其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轉化為滋養干部為政之德的思想活水,不斷挖掘孟府、孟廟等文物古跡中蘊含的儒家學習、修身智慧、仁政民本、為官之道、廉政之道、規矩之道、家風家教、孝道思想等內容。持續完善10個現場教學點,不斷對講解詞進行打磨提升,創新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將枯燥的講說變為動態的呈現,將文字的描述變為立體的感知,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緊貼時代脈搏。
創新拓展體驗內容。圍繞“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應用”主題,篩選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地域特色鮮明的鎮街,打造了一批傳統文化體驗村居。打造以“誠信”文化為主題的上九山古村、以“孝善”文化為主題的后八村等為體驗教學點,讓學員走進村居,切身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現實轉化。為增加教學互動性和趣味性,打造鄉射禮、拓片、茶道、編書簡等體驗項目,根據儒家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鉆研出一套“六藝拳”,讓學員在培訓期間感受傳統儒家文化的魅力所在。
創新豐富教學形式。充分利用包括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把儒家文化的崇高品德和感人事跡用影視作品、舞臺劇目等形式展示出來,把儒家文化中的政德思想、人物、故事融入視頻和劇目中,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通過學員現場觀看,達到身臨其境、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干部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受到教育。拍攝教學片《政德的力量》,聯合禮樂團編排《儒風雅韻》《禮門義路》《斷機教子》等政德劇目,創新教學形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打造文化“兩創”高地,文化賦能重點項目建設
建設文化“兩創”高地,立足持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這一基本盤,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創新服務為手段,把文化重點項目作為基礎性工程,強化平臺思維,搞好文化陣地建設。
建設孟苑項目,打造文化主陣地。鄒城市按照“當代精品、未來遺產”的定位,投資6.8億元,建設占地381畝、建筑面積8.7萬平方米的孟苑項目,園區的整體建筑風格是新中式,設計理念凸顯“天人合一”的山水格局,兼具傳統風貌和時代精神,著力突顯“中國氣象、儒家風骨”,與孟廟孟府孟林合稱“四孟”。孟苑一次性可接待500人就餐、600人住宿。孟苑集儒學研究、黨性教育、政德培訓、廉德涵養、研學旅游、非遺展陳等功能于一體,致力于建設世界級孟子思想研究傳播中心,國家級政德廉德教育基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旅行基地。孟苑運營一年來,已承接省市級考察、會議、培訓等活動300余場次,接待量約2.3萬人次。
辦好母親文化節,借力弘揚文化。挖掘利用母教文化資源,把“孟母教子”作為城市IP來打造,連續17年舉辦母親文化節,開展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家風家教宣講等主題活動,組織了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賽、鄒魯城市文化座談會、孟子思想與黨風廉政建設研討會等文化交流活動。依托新媒體平臺運營中華母親節微博、設立熱搜話題、開通網絡直播,與新浪微博聯合開展“云祭祀”活動。舉辦孟子故里母親節IP、文創產品發布會,發布24個產品系列300多種孟子文創IP和“仉盟人”IP,全方位助力“母親文化節”品牌打造。
挖掘歷史文化,煥發古村新生機。鄒城市依托特色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優勢,實施古村落開發保護工程,對轄區內的村莊現存老廟宇、老學堂、老廊橋、老作坊、古街巷、古庭院、古戲臺等文化古跡加大保護力度,打造傳統文化“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成功打造上九山古村、楊峪村、灰城子村、越峰村等一批村莊,上九山古村現已經發展成了集民俗展示、文物展覽、影視拍攝、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區。通過以民居民俗保護性開發為核心,以溫泉度假酒店、農耕體驗區為產業支撐,打造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鄉村文旅休閑基地,實現“1+1+1>3”的聯動效益。目前,實現產值9000余萬元,其中門票收入3254萬元。古村累計流轉荒山、耕地6000畝,土地流轉費用800—1000元/畝,古村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間接帶動就業達3000余個,千年古村煥發出新魅力新生機。
三、凝聚創新之力,文化賦能文創產品品牌建設
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引領、數字賦能多措并舉,強化品牌引領,開創文化創意新形式,打造富有鄒城特色的文創產品體系,實現文化資源商品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培育“優手造”品牌工程。整合全市文化、品牌資源,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參與鄉村手工藝創作,建立手造資源、項目產品、非遺名錄“三個信息庫”。推出鄒魯糊糧食茶、嶧山松墨等手造產品,收錄產品12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73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0人,擦亮了“山東手造·鄒魯尚品”品牌。充分挖掘造酒、柳編、織布、泥塑、軋油等傳統技藝,挖掘“上九”酒文化,開發“上九”系列產品。組織培訓織布技工,開發孟母織錦、粗布衣服、床上用品、布藝等產品。
開發京東文創產品。瞄準“互聯網+新經濟+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借力高科技平臺,帶動文創產品升級,把優秀傳統文化搬上云端,讓數字經濟植根文化沃土。與京東智聯云合作,在京東商城開設了“鄒城文旅旗艦館”,開發了系列孟子、孟母、本土特色文創產品,將文創產品延伸到商務禮品、文房四寶、家紡軟飾等9大領域。通過零售營銷推廣,將京東3億用戶轉化為潛在消費者,打通了文旅產品線上線下雙向流動渠道。
做鄉村文旅品質小店。實施“千家旅棧”計劃,市財政拿出5000—10萬元不等的獎勵政策,扶持100個鄉村精品文旅樣板,培植1000家鄉村文旅品質小店,激活鄉村萬眾創業,開創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鄒城模式”。利用現有商店、廠房、倉儲用房、農家小院,改造精品旅游酒店、鄉村民宿,培育了上磨石嶺村“柿子紅了小院”、嶧山石榴園農家菜館等特色小院180余個,搭建起農民創業致富新平臺。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