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石。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范疇和類型,推動鄉鎮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近八年來,安徽省懷遠縣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鄉鎮學校的基礎設施、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在當前深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學校布局調整資源配置不均、集團化辦學輻射松散、教師流動面臨行政壁壘等。為突破上述障礙,懷遠縣以中小學“大編制管理”為提升鄉鎮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開辟了促進縣域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中小學“大編制管理”的主要內涵和內容
從顯性要素看,中小學“大編制管理”是針對現行鄉鎮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提出的。由于“學區制管理”無法實現當前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整合鄉鎮義務教育內部的分散資源、創新管理模式勢在必行。從隱性要素看,“大編制管理”旨在加快完善區域教育資源整合,推動“靜態編制”逐步向“動態編制”過渡,允許教育部門根據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情況對教師編制進行區域內的校際機動使用,促使教育部門在動態的資源管理調控中,綜合考慮縣域鄉鎮各學段發展的差異,形成縣域教師調控一盤棋的局面。
實行中小學“大編制管理”的舉措
懷遠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籌劃中小學“大編制管理”到付諸實踐,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實踐——
創新體制建設,進行分段管理。撤銷“學區制管理”,整合縣域鄉鎮資源,優化布局,每個鄉鎮設立一所鄉鎮中心學校,建立以鄉鎮重點中學為中心學校管理轄區內中小學的管理體制。統籌整合全縣中小學編制,實施分學段“大編制管理”,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堅持黨建引領,優化機構配置。按照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優化中心學校黨組織、行政領導職數。群團組織按相關規定設置。相關機構編制事項由縣委編辦提請縣委編委會議研究。
盤活編制資源,實施動態管理。按照縣域教育總量控制的原則,縣委編辦負責各鄉鎮編制總量控制,縣人社局負責崗位總量控制。在下達的編制、崗位總額內,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按照鄉鎮中小學布局調整、在校生規模變化等情況,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崗位,按學年動態調整,并報縣委編辦、縣人社局備案。在同一鄉鎮范圍內,各中心學校的編制、崗位在核定的教職工總額中統籌使用。
加強監督管理,保障合法有序。各鄉鎮成立學校管理監督委員會,由鄉鎮鎮長擔任主任,鄉鎮分管教育工作的負責人任副主任,委員由主任督學、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擔任。監委會定期開展學校監督檢查工作,定期聽取中心學校工作報告。
“大編制管理”在深化縣域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實踐中顯現出三大成效。一是在“大編制管理”的整合下,鄉鎮中心學校聚攏起分散的鄉村教育資源,實現了擴規提質,以優質教育反哺鄉鎮經濟發展,夯實了城鎮一體化建設基礎。二是教育資源的調配,促進了教師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增強了鄉鎮的師資力量,更好地保障了教師評優評職等切身利益,也讓學生能夠享有與縣城同等的優質教育。三是從根本上消除了原有“學區制管理”中的諸多行政壁壘,在領導干部使用、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從而拓展了縣域教育管理體制和鄉鎮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同時,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大編制管理”是懷遠深化鄉鎮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有益探索,其實施為新時期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