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很忙的”,韓曄所謂的“忙”,不是一種消耗性的忙碌與內卷,而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這種“忙碌”,恰恰是在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韓曄說:“不能在時間長度上讓孩子們感到疲累,而要在學習寬度上讓孩子們徜徉在興趣當中。”作為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公園路萬科紫郡小學(以下簡稱“紫郡小學”)的校長,韓曄一直在鉆研如何讓這所新校“忙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在踐行“君子教育”的基礎上,創生出欣欣向榮的校園景象。
紫郡小學建校于2018年9月,是萬柏林區的種子發展學校。建校之初,學校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探索新時期優質學校教育體系的構建與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型,取“紫郡”諧音生成“君子教育”辦學思想。“君子教育”的三個核心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紅色革命文化、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幾年來,紫郡小學秉承“君子教育”辦學思想,形成了“養謙誠之德,行君子之風”的辦學理念,通過黨建教育融合管理機制,全面構建起導德齊禮文化體系、五育并舉課程體系、校園雙禮德育體系相統一的學校健康發展框架。韓曄表示:“教育有方向,師生才有力量。以策略為引領,以框架為抓手,整個學校就會凝心聚力、循著共同的方向前行。”
“三思課堂”,更為穩固的學習方式
韓曄認為,學習可以看作“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過程。她闡釋道:“只有了解知識從哪里來,才能清楚知識要到哪里去。要讓知識被溯源、被探究、被生成,形成一個學習的閉環。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始終是有‘根’的,學習才能更高效。”因此,紫郡小學在新時期養成教育理論實踐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三思課堂”教學模式,以重塑課堂價值觀為前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常態課為依托,優化教與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三思課堂”分為篤思、辨思、學思三個部分。三部分之間層層推進、不斷衍生,形成三角形形狀的閉環鏈路。篤思即認真思考,適用于課前自主預習,是在舊知基礎上,對新知進行了解并提出問題的過程;辨思即思考辨析,適用于課上探究學習,是個體通過解決問題、交流思路、對比方法,明確新知學習路徑的過程;學思即學思知行,適用于課尾歸納學習,是個體反思吸收新知,應用新知的必備思路與方法,進行歸納與拓展應用的鞏固過程。韓曄表示,“三思課堂”不是將課堂學習簡單分為三個部分,而是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三思”來進行設計。她還強調,“三思”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抓手,學生的思考方式是包羅萬象的,不僅限于“三思”。對于孩子們來說,最為寶貴的就是擁有思考精神。作為教育人,韓曄希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予他們一些重要指引,引導他們自覺形成優秀的學習品質。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來看,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韓曄看來,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必須摒棄“滿堂灌”的課堂。以40分鐘課堂為例,她認為,教師講課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教師要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經由“三思”過程,形成三角形閉環之后,孩子們的腦海里就會形成知識積淀,從而能夠在下一次學習新知時產生鏈接。“三思課堂”的設計,不僅僅是抓住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更是提高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力。韓曄表示:“在小學階段,我們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還應是素養的培育。課堂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將學生對事物的關注點捕捉到課堂上來。”課程標準是基線,而可為的空間是無限的。
思政課程,更為生動的文化浸潤
“思政理念的融入,不僅是向學生展示愛國主題片等紅色內容,還要通過課程建設將紅色精神深深烙印在學生心中。”韓曄稱,學校在遵循國家課程方案與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精準辨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特征和關系,基于學校“跨學科、大單元、項目化”的思政育人課程理念,立足學生“底蘊、體驗、擔當、創新”素養的需求,充分挖掘與利用各學科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家長資源、社區資源……設計開發思政育人課程。
構建“一主兩翼”思政育人課程體系。一是基礎課程的思政大單元整合。深度挖掘既定教學內容中的思政育人點,以學科內或跨學科形式創建“君子論壇”特色思政育人綜合實踐系列課程。“君子論壇”以探索為路徑,為學生創設實踐機會,拉近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演中自主提升搜集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傾聽表達意見的能力。立足實踐,打破學科界限,深入探究德育與學科知識的融通,將德育論壇主題內容與音樂、美術、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嘗試以禮求知、以智達仁。與此同時,教師、家長與學生“君子論壇”三位一體,旨在實現師生與家長的共同成長。
二是地方與校本課程的思政項目化實施。研發系列校本教材和禮儀課程實踐活動,完善課程學禮與生活踐禮的雙禮思政課程,形成校園雙禮德育體系。韓曄說:“禮儀教材從內容編排到圖片選擇都是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地方、學校各級教育目標和教育現狀編排而成。”這套禮儀校本教材的編寫,從培養低、中年級學生的基本禮儀修養開始,逐步拓展到學生所處的生活場域。學校試圖通過簡潔易懂的教材語言、真實再現的校園圖景、貼近生活的生動案例、多種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教會學生正確的待人處事方式,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謙謙君子。
三是思政主題課程的螺旋式開發。包括:以“中國故事、中國品格和中國精神”為主題的少先隊課程;以向經典傳統文化致敬、向革命精神與信仰致敬、向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代致敬為主題的“三致敬”品牌系列思政課程;雛鷹展翅系列養成教育課程;家風家訓教育課程;與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合作開展的“中醫藥”文化特色課程等。
此外,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公共場館的環境設置,體現思政育人理念,營造沉浸式育人環境。樓宇內的四層通道是學校思政課程建設的重要陣地:一層是具備影音播放功能的光電長廊,學校會結合學生需求定期更換影音內容;二層是百花齊放的藝術畫廊,由師生共同設置主題并征集相關作品進行展示;三層是兼容并包的禮樂長廊,融合中西方樂器進行實物陳列,還有獨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剪紙、皮影、木偶等,學生可以在課間撥弄樂器、欣賞工藝;四層是中醫藥文化長廊,陳列著工具、中藥以及古代名醫的生平事跡。山西中醫藥大學會定期更換陳列的藥品,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學校還在樓宇內設置了演講臺、朗讀亭等,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韓曄說:“小舞臺的設置非常重要,它是大舞臺的補充。樓宇內短暫的課間展演,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我。”在小舞臺上,學生們不僅可以進行表演,還可以分享故事、分享閱讀書目。韓曄認為,當孩子們在小舞臺上繪聲繪色地講出書中的故事、有理有據地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目,就證明孩子們已經在全情投入閱讀了。在低齡階段,是否讀懂并不重要,關鍵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讀好書、好讀書。如果過于聚焦讓孩子深究書中的奧義,就背離了以閱讀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初衷。另外,為增加小舞臺的儀式感,學校在樓宇內設置了小品景觀,讓學生能夠在相應情境中有更好的表達和輸出,讓思政理念自然而然長在學生身上。
學業評價,更為高效的實施框架
一站式學業評價單的設計與應用,是紫郡小學落實“雙減”的一項重要舉措。學校通過過程評價“學生學”與“教師教”,以全面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出發點,打破教師拘泥于教學經驗的“固化堅冰”,從學科課程目標出發,重整教材內容,打破學科壁壘。學校名師與骨干教師團隊,圍繞每節課的教學知識點、要素落實點和學生素養提升點,將學生課上探究思辨和課下鞏固實踐進行一體化設計,至今已形成3000份學業評價單,有效保障了“雙減”政策的落地。韓曄表示,一站式學業評價單是學科教師落實課程建設、深挖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抓手,更是教師在家校共育中進行專業溝通的優選素材。
于學生而言,“基礎+拓展”的分層設計是各科學業評價單的基本結構,既考慮全體學生的鞏固提升、舉一反三,又關注學有余力學生的拓展延伸,保證不同群體學生學習的真實性。在充分發揮作業原有的學情診斷、鞏固與分析功能的基礎上,適當加入思政、美育、體育等方面實踐類體驗任務,嚴格控制作業總量的同時,面向多維學習進行跨學科融合,重思維、重輸出,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韓曄表示,一站式學業評價單能夠統領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階段,涵蓋70%的學科課程,尤其是特色課程的設計。一站式學業評價單首先解決了教輔選擇的困惑。學校沒有任何其他教輔圖書的征訂,一切按照國家課程要求進行一科一輔。韓曄認為,課改的難點在于教材不變。如果教材內容跟著新課程改革進行系列編排,將單學科的教材內容以主題的形式整合并不科學。她說:“課程結構化最終是要落實到學生的思維結構化,一站式學業評價單應涵蓋多學科的主題式、項目式學習內容。”
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真實性,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這種對問題的持續探索就是學習的本質。比如,“圓”的主學科是數學。那么,除了數學之外,還有哪些學科能夠與“圓”產生關聯?各學科可圍繞主學科進行連線。從語文學科入手,對“圓”文化進行剖析,例如回文聯“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也可讀作“心清可品茶,意適能言趣”。回文聯上的十個字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圓”,每一個字都是“圓”上的一個點。從美術學科入手,拱橋的構造等建筑美學都包含著“圓”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傳統的團扇也被紫郡小學當作教學工具。韓曄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對于“圓是扇形”的抽象概念,小學生很難理解。她便嘗試將團扇從一邊起始繞至另一邊重合,形成一個360度的扇形。這樣,以團扇開合的形式,將扇形演變成圓形的過程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對“圓是扇形”有了更具象的認知。另外,學校還將數學中的軸對稱圖形、對稱軸與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相結合,讓學生在尋找軸對稱剪紙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剪紙的文化與魅力。
于家長而言,學校開發了一站式學業評價單的家校共育功能。韓曄發現,很多教師和家長常常沉浸在一些瑣碎小事上,往往是在無效溝通。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期許力度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對教育的理解與認知程度也有所提升,可以給予教師一些教育靈感。韓曄認為,家校之間需要一個媒介來打通認識壁壘,或者達成共識。那么一張張學業評價單,就是教師和家長常態溝通的工具。家長可以從學業評價單的每一個任務設計中體會到教師們的用心良苦,以及孩子在解決任務當中表現出的力不從心與得心應手。
于教師而言,學校不再以單科教研組的形式進行教研,而是各學科教師聚合在一起自由組隊,劃分“責任田”,自主設計大單元主題,研究開發主題項目教學內容,組織項目學習與成果展示。“不論是校本教材、國家教材,還是地方教材,我們的常態教研模式都是圍繞大主題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整與連線。教師有了探究方向,教研工作也就有了抓手。”韓曄說,以“責任田”的形式進行教研,會促使教師在教研過程中自主生成評價,而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為了檢查教案而臨時評價。
“行走間的關心、行走間的捕捉才是真正的用心。”韓曄稱,一站式學業評價單讓全校師生都真正行動起來了:教師投入其中,研究設計方案;學生投入其中,自主探究知識。這所“忙起來”的地方新校,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