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式,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增強學習效能感。對話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在日常實踐中,對話教學的形式往往較為單一,多為小組角色扮演、機械問答訓練等,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制約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開放性和互動性強的活動,課本劇能夠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形式,對小學英語教學起到“著色”作用。
課本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指出,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學什么”,更要關注學生是否“喜歡學”。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活動和情境中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課本劇通常是小組合作的形式,組內成員各司其職,對于英語基礎較弱、缺乏英語學習信心和興趣、很少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來說,可以在小組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比如提供道具、旁白展示等,讓學生突破“英語學習無趣”“學不會”“無法參與互動”等心理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所學語言。新課標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以北京版小學英語為例,因其主要語篇均為對話題材,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演繹課文。但這樣的教學活動是單一的、表層的,僅停留在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層面。課本劇則可以進一步實現對知識的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學生需要圍繞相關主題、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創編更加豐富飽滿的故事。通過劇本的編寫、修改,與組員的排練、磨合等一系列活動,內化所學語言,加深對知識的應用和遷移。
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新課標指出,英語學習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提高學習能力。在開展課本劇活動時,教師僅需要確定大主題并提供必要的語言幫助,具體的故事情境、劇本的編寫、角色的分配等一系列問題都交給學生小組商討決定,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與他人溝通自己的想法,共同完成任務,增強合作學習能力。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哪句話放在這里最合適、下面接哪句最有戲劇效果、如何使劇本更豐富飽滿而不會顯得冗長無趣等問題,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身認真思考、主動探究、嘗試通過多種方式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
課本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首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語篇主題眾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題都適合改編成課本劇進行演繹。因此,教師在組織課本劇的過程中,要挑選學生感興趣、語言難易程度適中的主題,激發學生編寫、演繹課本劇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應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課本劇的機會。對于英語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先幫助其找到一個合適的小組并參與到該組的角色分配中,過程中做適當引導,讓這些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增強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再次,教師應大膽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探索、理解、思考、想象和模仿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和人際交往能力。
最后,課本劇不是調節課堂氣氛的娛樂工具,而是要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因此,對于學生所編寫的劇本,教師應適度把關,在語法和拼寫之外,更多關注劇本本身的語言是否合宜。
課本劇的存在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實踐證明,通過課本劇的加持,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語言,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