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是指采用案例形式進行教學,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實現法治知識、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有利于解決小學法治專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教學方法單一、缺少探究情境、法治教育生硬、缺乏生活鏈接等問題。
鏈接生活,激發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整合社會資源,選取生活中真實、有指導性的法治案例或由此改編的典型性法治模擬案例,通過文字、音視頻、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情境體驗,深度學習
案例教學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抽象、歸納思維能力。這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為了避免枯燥講授,教師可以根據事先選好的法治案例創設學習情境,由學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現案例情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對案例進行交流分析、“換位思考”,從而解決案例中的矛盾。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選用了一則因為超市報警器報警,顧客被保安要求搜身的新聞案例。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我在場,目睹有人被要求搜身該怎么辦?”而后由學生自主選擇身份,以參與體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案例內容被教師巧妙地設計為學習情境,“角色定位觀點表達”則被運用到案例認知與分析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與問題解決、學習體驗的良好結合,實現了對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的滲透,提升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及法治素養。
診斷評價,有效調控
課堂評價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言語、行為、內隱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作出的一種即時性評價。診斷評價型的案例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內隱的思維變化、價值判斷外顯出來,以便教師及時調控,提升課堂實效。
教師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要呈現案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然后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及時將學生的想法進行梳理,形成診斷工具;之后,引導學生基于觀點選擇判斷,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作出診斷評價,跟進教學策略,調控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自主建構,進而解決問題,提升法治意識。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首先播放視頻,展現一則“團購不開發票”的新聞案例,以此引發學生思考:“如果自己和家人遇到了類似于視頻中的團購、打折不給發票,或者不開發票就送飲料等情況會怎么做?”學生們就此發表觀點。教師將大家的觀點和做法進行梳理歸納,將其巧妙地加工成學生認知水平、課堂教學效果的診斷工具。并透過學生觀點,了解學生認知起點和變化情況,及時跟進教學策略,提供相關法律知識學習支架,引導幫助學生在反復辨析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同步建構法治知識、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感悟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不斷增強公民義務意識,使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突破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開放、富有活力,從而更好地引導幫助學生在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提升法治專冊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