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河北省滄州市鹽山中學校長張東峰進行訪談之前,一直擔心這位從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轉戰”到這所沒什么名氣的學校就任校長,會不會心生怨氣,是不是有些官氣。可交談幾分鐘后,筆者就打消了此前的顧慮。張東峰溫文爾雅、謙虛平和,訪談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始。
在鹽山中學,“服務至上”不只是掛在口頭上,更彰顯于實踐中。而學校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誰呢?張東峰給予了毋庸置疑的回答:“當然是教師和學生!”他認為,校長的主業,就是要圍著師生“轉”。那么,如何“轉”,“轉”的目的是什么,就成了筆者特別關注的問題。
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
學生在學校里不只是被管理者,還應當是學校的主人。校長圍著學生“轉”,能夠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熱情,引領他們步入“自主教育”的精神殿堂。張東峰對此深有體悟,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支持。
校長有約。張東峰認為,學校管理質量的優劣與品位的高下,往往與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有著內在聯系。如果學生對學校的某些問題心懷不滿,又無處傾訴,就可能積在心里,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為杜絕這一問題,他特別組織了“校長有約”活動。每月一次,從每個班級邀約1~3名學生,共百余名學生相聚報告廳。盡管已明確告訴學生,無論對學校哪個方面不滿意或者有任何建議,都可以暢所欲言。但在第一次活動中,學生們多少還是有點羞澀,直到在進一步的交流中,發現校長確實是在真誠地聽取他們的意見,才直言不諱地將問題一一拋出。每次“校長有約”之后,學生總能看到學校立竿見影地付諸行動,于是對學校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個人的生活質量與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
除了集體邀約,還有單獨邀約。后者多是有的放矢,比如通過班主任等渠道了解到某個學生出現問題,或者有特殊的建議與意見,校長就會與之單獨會面,并推心置腹地交談,讓學生感到校長如同自己的親人,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解開“心鎖”。這樣暖心的舉措不但及時解決了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心靈的歸宿。
校長特別獎。該獎項是針對一些特殊情況而設立的,比如有的學生見義勇為,有的學生在比賽中獲獎等。張東峰會在周一“國旗下講話”的時候,為這些學生隆重頒發證書和獎金。在全校師生面前,享受如此殊榮,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同時,也向其他學生傳遞一個信息,如果你在某個方面成績突出,同樣可以走上“校長特別獎”的領獎臺。于是,“見賢思齊”在學校里蔚然成風。
為園子命名。鹽山中學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學校文化建設。校園里有幾座不知名的小巧玲瓏又花木相映的小園子,學校便面向全體學生發起“為園子命名”的活動。學生們聞風而動,有單獨行動的,也有小組共同策劃的,重新步入園中仔細觀覽,為每一座小園子命名。對于征集來的名字,學校組織評委會認真評選,于是,就有了“月半彎”“伴月亭”“木子林”“傾語園”等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
張東峰說:“每每步入這些園子,看著學生的得意之作,便不由得感到心曠神怡。”這個創意來自校長,由學生付諸實施,不僅為學校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讓學生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翁,歸屬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踐行“服務至上”的教師管理理念
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學校工作的重點。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主力軍,教育的各種政策往往要通過教師組織實施。張東峰認為,做好服務,提升教師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是穩定教師隊伍、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職稱評聘制度。職稱評聘與教師的名譽聲望及工資收入密切相關。所以,在某些學校,每逢職稱評聘,總會掀起一波“暗戰”。這固然與某些教師素質較低有關,更因為評聘工作存在一些弊端。于是,公開、公正、公平,就成了鹽山中學職稱評聘工作中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包括以下要素:第一,評審委員會的產生不是由學校領導指定,而是由學校全體教師民主選舉產生;第二,校長不作為評審委員會成員,也不擁有投票權;第三,制定一套全體教師公認的、科學公正的評審標準與流程;第四,評審結果向全校教師公示,教師如有異議,可向評審委員會提出。
有了制度的保障,每年職稱評聘工作在鹽山中學都是波瀾不驚,教師們在整個職稱評審工作中都心平氣和。獲評教師在深感欣慰的同時,更加努力工作;未被評上的教師則會尋找不足繼續努力,爭取在下次評審中能夠如愿以償。
評選“最美教師”。為了給予教師更豐厚的精神獎勵,鹽山中學專門開展了“最美教師”評選活動。校長親自為獲獎教師頒發證書,并讓學生為其寫頒獎詞、獻花。由于獲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德才兼備的,且師生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學生為教師寫的頒獎詞,不僅是教師優秀事跡的真實寫照,還流淌著“情動而辭發”的感情波瀾。這樣的舉措之下,獲獎教師對學生更加關愛,對教學工作更加認真負責,對教育的愛也愈加濃厚;沒有獲評的教師,也有了更多感觸,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工作。
張東峰認為,向美、向善、向上,是絕大多數教師的共同追求,學校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與舞臺,讓更多教師綻放出各自絢麗的光彩。
評選“文明班級”。與“最美教師”評選相得益彰的是“文明班級”評選。被評為文明班級的班主任,在教學、班級管理,尤其是德育教育等方面往往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平日工作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鹽山中學是寄宿制學校,教師周末也難得休息。為表達對這些班主任的鼓勵與獎勵,學校會安排他們周六外出學習一天,周日自由活動,晚上返回。這種休閑式的學習,讓平日工作緊張的班主任得以休整,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學校給予的溫暖關懷,由此而更愛學生,師生關系更加和諧,班級工作做得越來越好。
為教師過生日。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幸福指數,加強對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文關懷和組織關愛,每一位教師生日當天,學校都會為其送上寫有祝福語的生日蛋糕,并由分管校長親自送到教師的辦公室,鄭重其事地代表學校送上生日祝福。這不僅能夠讓教師心生溫暖之情,產生一種“學校如家”的感覺,更可以讓他們認識到,應當為學校這個“家”做出更大努力。于是,更努力教學、更愛學生,就成了他們心中的愿望與實際的行動。
在集體教研中發展教師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就教師群體而言,他們往往有著更為強烈的自我實現的高級需要。鹽山中學建校百年來,一以貫之地重視教師發展,致力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都能夠找到自我實現的路徑,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幸福。
教學研究在學校蔚然成風。為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鹽山中學始終將教學研究作為學校工作的一大主題,“一日一研”和“大學科教研”,現已成為學校的響亮品牌。
一日一研,即每周二上午安排一節課的教研活動,同一學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交流切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重點、難點和疑點。教師在備課中有了新的發現與創新,也可以在教研活動中與大家分享;在備課中遇到難解的問題,也可以向大家求教,共同研究解決。
大學科教研,是每月一次由學科教研主任牽頭、所有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教研活動,每次教研確定一個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問題,開展集體教研。為此,教研主任需要提前備課、研究,并廣泛征求學科教師的建議和意見。在學科教學上有一定建樹的教師,絕不會恃才而驕,而是集思廣益,以便在發言時一語中的。一般學科教師也并非教研活動的被動接受者,需要提前準備,以便在教研中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種大學科教研具有群英薈萃、各顯風采的特點,所有參與者都會有各自的收獲。
教研主任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成績顯著,學校會對其進行適當獎勵;如果不能“在其位、謀其政”,也有可能被更加優秀的教研人員取代。這種獎懲分明的制度和靈活的組織模式,讓教研主任既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使命感,也更加主動積極研究課堂教學,從而產生持續發展的力量。
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為填補學校的師資缺口,近年來鹽山中學招聘了一批青年教師,約占全校一線教師的1/3。青年教師的穩定與發展,已成為促進鹽山中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力量。但是,學校既解決不了編制問題,也給不了豐厚的工資待遇,想要留住他們,并非一件易事。于是,張東峰想方設法,解決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比如在職稱評聘上,擁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三年之后可以直接享受中級教師的待遇。盡管如此,“孔雀東南飛”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但學校領導并不氣餒,依然在為青年教師的發展做著持續不斷的努力。
“青年教師希望獲得相應的工資待遇,同時更希望在專業上取得進一步發展,為其未來成長奠定基礎。”基于對青年教師的理解,張東峰提出,學校應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構建青年教師培養體系。比如實施“青藍結對”,給每一位青年教師配備一位老教師,給予跟課指導,幫助他們盡快掌握高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和相應的策略技巧,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樂學、善學。
為營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氛圍,學校每月舉辦一期“青年教師論壇”,讓出類拔萃的青年教師登臺演講,鼓勵更多青年教師一起切磋、研究,可以有經驗的分享,也可以有質疑的聲音。在這一平臺上,不少青年教師不僅展示了自己的風采,更提升了綜合素質與教學水平。張東峰對此深感欣慰,他說:“看著這些青年教師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象,總有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的感覺,對于鹽山中學的未來,也便擁有了更多的信心與期望。”
一百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一百載春華秋實,桃李芬芳。 2023年,鹽山中學迎來百年校慶。新時代,鹽山中學將朝著創辦一流特色名校加速奮進,學校的教育夢想,將在一批又一批鹽中人的接續奮斗中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