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良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的重要教育資源,也是社會文化建設的精神礦藏之一。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學校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以下簡稱“昌平職校”)始終把文化培育和積淀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環節,厚植文化底蘊,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了以“追求卓越,鍥而不舍”的“昌職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打造出“人人皆可成才”的文化育人場域,培養愛國擁黨、德技雙馨的新時代職業人。
加強組織保障,構建黨政一體文化建設管理體系
學校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成立意識形態與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設立政策與宣傳辦公室,具體負責學校文化建設的日常工作;黨委、黨務辦公室、黨支部發揮定向把關作用;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部門的文化建設工作。將文化建設列為學校改革發展與行動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并在學年、學期的工作計劃中予以體現和落實,堅持文化建設與教育教學等重點工作協同規劃、協同部署、協同考核。
完善文化制度體系,促進文化認同與行動自覺
學校建立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依據章程制定并不斷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建立標準體系,為學校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提供制度保證。相繼出臺《文化建設實施意見》《文化傳承制度》《文化手冊》等制度文件,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建設目標與內容,以及保障措施等進行了制度性安排,對學校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和方式作出了具體規定,通過文化進學校章程、進誓詞、進課堂、進活動、進環境等方式,將學校文化內化為師生的認知與行為,逐步形成文化認同與行動自覺。
踐行“追求卓越,鍥而不舍”的核心價值理念
明確文化建設思路。學校確定了文化建設定位,即引領學校發展方向,引導全校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指引師生的言行,形成強大凝聚力,實現學校辦學質量和師生綜合素質雙提升。學校構建“我認知、我踐行、我傳播”的校園文化鏈,并明確了文化建設目標,即建立以“追求卓越,鍥而不舍”的學校精神為代表的“卓越”文化,并使其深入人心,成為師生員工工作、學習、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
形成核心文化理念。職教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走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一所學校的核心文化理念體現的是這所學校的價值追求,昌平職校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了以“追求卓越、鍥而不舍”的昌職精神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經過多年積淀,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職特色的文化理念體系——
辦學理念:科學經營學校
學校使命: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
師生氣度:正氣 底氣 靈氣 骨氣 才氣 勇氣
校訓:厚德 勵學 自強 競業
校風:至誠 嚴謹 創新 精藝
教風:敬業 樂教 納新 技精
學風:尊師 樂學 善思 崇技
營造以景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園場域
一磚一瓦皆教育,一言一行總關情。昌平職校構筑全浸潤式文化環境,創設具有職教特色的文化景觀。例如一廊,指生命長廊,通過展示人生歷程強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用工匠之路涵養大國工匠精神;兩館,指校史館和黨史館,激發師生愛校知史、愛黨愛國的精神力量;三塑,指矗立在校園內的文化雕塑,體現職教特色,反映了要堅定地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教之路;四墻指青春奮斗墻、共和國勛章墻、工匠精神墻、老北京文化墻,鼓舞學生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八路,是指三橫五縱的八條校園道路,路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為來源,具有豐富的內涵,同時緊密貼合學生將來的職業文化、職業品質,營造時時處處有文化的氛圍;十園,是指學校將綠色理念融入每個角落,建成梧桐園、海棠園、櫻花園等十個園,校園花開四季、書香清新、擁抱綠色、回歸自然,多次被評為市、區級花園式單位。此外,校園內的職教先賢黃炎培雕像、宣傳欄、道旗、樓體墻面設計處處體現出職業味、職教味、職校味,景中有文化、有規矩、有教育,實現了物理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
充分運用校本資源,打造校園文化精神高地
每所學校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會積淀一定的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昌平職校充分發揮文化的“化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充分挖掘學校自身的文化資源,打造校園文化精神高地。
用好學校歷史。學校建立校史館,全面展示學校發展歷程、辦學理念、育人成果、學校精神等,通過系列活動實現校史育人。一是設立校史館開放日,“把課堂搬進校史館”,堅持每年面向新教師和學生開展參觀校史館、講述昌平職校的職教歷史等活動,校史成為每一個昌職人的“第一課”。二是招募校史館志愿服務隊,開展“我的校史我來講”校史參觀講解、校史傳播、日常維護等志愿服務;充分利用宣傳欄、手冊、新媒體等,開展“我的學校我來秀”等主題攝影活動,宣傳學校校史和發展史,激發師生知校史、愛學校的熱情。
傳承冬梅精神。學校計算機專業2006級學生付冬梅,2008年舍己救人不幸犧牲,被教育部授予“舍己救人優秀學生”稱號,她的離開令無數人感到傷痛,她也值得我們所有人紀念和學習。學校凝練出付冬梅身上體現出的“愛國擁黨、無私奉獻”等八項核心精神品質,通過制定專門的精神傳承辦法,每年舉行專項紀念活動,開展評選付冬梅式學生等活動,形成了以付冬梅精神為代表的文化符號,成為同時承載學校文化和思政教育雙重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這些年里,學生們積極踐行“付冬梅精神”,走進社區、農村開展社會實踐,參與全國兩會、北京冬奧會等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讓“付冬梅精神”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樹立工匠榜樣。為更好地引導學生鑄就匠心,點燃夢想,學校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昌職工匠進專業”等主題活動,邀請全國、北京市勞模及行業大師,走進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指導,讓學生充分領略勞模工匠們的風采。此外,學校屢次在全國、北京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為充分發揮獲獎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學校開展“匠心筑夢”系列活動,各專業實訓基地設立“匠心筑夢”展示墻,多途徑宣傳“工匠”成長事跡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激勵學生早日成長為大國工匠。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數份關于職業教育的文件,職業教育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契機。昌平職校將把握機遇,繼續弘揚“追求卓越,鍥而不舍”的精神,打造職業教育文化示范高地,持續增強師生文化自信、樹立職教文化自信,培養更多區域需要、企業期盼、人民滿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2023年度一般課題“中職學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與實現路徑研究”(編號:CP2023-01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