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為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知識、為學生答疑解惑的人。如何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利用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為出發點,為他們創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與氛圍,讓學生真正喜歡數學、愛上數學。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真正實現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應深入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情況,取得他們的信任,如此,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更好地相互促進,進而讓每名學生都能理解、喜歡課堂。
當學生出現不合時宜的想法或舉動時,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原因,幫助學生進行改正,而不是直接加以指責。例如,筆者曾發現班里有一名學生學習很不認真,經過細致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她在父母離異后由爺爺奶奶照看,數學學習一直不能及時地得到關注和輔導,一次跟不上進度后便有些自暴自棄,學習數學的信心越來越弱。于是,筆者經常找機會鼓勵她,并且每天抽出午休時間幫她補課,使這名學生逐漸提升了自信心,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精選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按照身心發展規律,小學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同時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適合采用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1~5的認識》一課中,筆者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已經掌握了這些教學內容,普通的講授教學方式恐怕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于是借助課件的音視頻效果設計了動物園情境,引導學生在其中找到三只可愛的小鴨子、四只美麗的白天鵝和五只憨厚的大熊貓,并讓他們跟隨教師一起在田字格中書寫對應的阿拉伯數字,調動了學生的興致,收獲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采取恰當的教具。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大多與生活相關,如元、角、分的認識,鐘表的認識等,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取教具,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知識內容。以《認識鐘表》一課為例,筆者讓學生在課前動手制作各式各樣的鐘表,并在課上進行展示,學生對自己和同學做的鐘表十分感興趣。之后,筆者還通過“撥一撥”“認一認”等環節,帶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幫助他們認識鐘表,樹立時間觀念。
設計數學游戲。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嘗試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游戲。例如,筆者為《認識人民幣》一課設計了“小小售貨員”游戲,請教師一只手舉起所購買物品的價格卡,另一只手舉起想要支付的人民幣道具,讓學生算出需要找回的零錢,將答案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連續五次變換道具后公布答案,評選出“模范營業員”,使學生在鞏固識記人民幣知識的同時收獲了樂趣。
巧用簡筆畫裝飾。小學低段學生喜歡色彩鮮明、有新鮮感的事物,教師可以在上課前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一些貼合教學內容的簡筆畫,如帶領學生畫一些生活中的圖形,并在周圍添加裝飾,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轉換多元思維模式。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在注重挖掘學習深度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橫向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針對同一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在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中采用不同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勤加思考。
以任務驅動教學。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水平學生的理解能力,分別為他們設置難度不等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個性化實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筆者將帶領更多教師運用各類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