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自覺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初一第二學期,學生開始正式學習幾何推理,在教授這部分知識后,筆者進行了系列反思。
教學收獲
通過整體教學,糾正錯誤認知。初中教科書中有關“幾何推理”的章節標題是“觀察、猜想與證明”,包括四節具體內容:觀察與實驗,歸納與類比,猜想與證明,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以往的教學中,筆者一直認為幾何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理解、運用定理,能夠證明幾何題中的結論即可。通過整章教學,我發現這種認識是偏頗的。在初學幾何的狀態下,讓學生直接學習并理解定理,有著很大的難度,將定理內化于心、靈活運用更是難上加難。若想使學生能運用定理,一定要先使他們做好知識準備,即通過前三節的知識,讓學生基于日常生活現象,對幾何推理有一定的認識。
理清教學重點和細節,找準教學方向。本章教學重點是“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為使學生順利度過初學狀態,要幫助學生明確工具使用要求。幾何學習離不開畫圖、標記,教學前就要向學生強調作圖工具的使用要求。同時,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教授“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時分別設計好“判定”和“性質”兩個單元的學案,保證學生學習的連貫性。
教授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概念時,不能僅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學會辨認,而可以用多種形式的刺激,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如用教室的地磚,找到相應的圖形,讓學生根據不同概念,站到相應位置的“角”上。
在教授平行線的判定時,在學生已能對基本圖形進行辨別的基礎上,要鼓勵他們在復雜圖形里描出基本圖形,化繁為簡,辨別出哪兩條平行線被哪條直線所截,基本圖形中準確辨別哪些是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為后面綜合運用性質和判定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在幾何證明之初,就須要求學生對已知條件和求證結果進行標記,同時標記哪些是由已知分析出的結論。標記是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否則,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圖形時,學生往往寫著寫著就覺得缺失條件,不知該如何繼續,養成標記這一習慣至關重要。
要隨時歸納“判定”和“性質”中的定理起到的作用:判定是證明平行的工具,性質是證明角的工具。當學完這兩部分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總結,并啟發思考,一起歸納證明角的工具、方法,討論如何運用工具和方法進行推理,進行專題復習。在初學階段,學生的學習進度勢必有較大差異,教師要因材施教,關注接受相對慢的學生,鼓勵他們多寫、多練。
教學思考
以上教學體會是隨著學生問題的出現而生發的。初二時,學生逐漸學習相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教師要在教學前預設學生將出現的障礙,并針對性地做好鋪墊。如果能對整體內容有全面深刻的把握,那么教學將會更高效。該學期的幾何專題復習中,筆者相對及時地彌補了教學中的部分缺失,但因為在日常教學中,未曾階段性地強調工具的使用、沒有時常總結方法,不少學生在專題復習環節明顯有較大的困難。下次的幾何教學之前,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更強調思想和方法的滲透,從而減少學生的理解障礙。當然,這需要對整個教學內容有著全面理解,筆者將在教研和培訓工作中持續提升該方面的能力。
在觀察其他教師的教學時,筆者察覺到不少教師存在著對整體內容把握不到位、備課不充分、總結不及時的問題。同時,往往容易陷入重知識、輕能力的困境,還需主動提升、轉化思想、優化教學。
于學生而言,學然后知不足,于教師而言,教亦能知不足。在教學后開展反思,而后持續地解決教學困惑。這是一個持續精進教學能力的過程,也是筆者須進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