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基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型人才培育也已經來到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學校主動思考具體的培育路徑。以筆者曾任職過的深中南山創新學校為例,學校立足創新定位,以“創新引領未來”為理念,以“創”為文化底蘊,以培育創新人才為目標,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高素質育人。在“創”文化的引領下,學校結合辦學實際,形成了符合學校特質的《深中南山創新學校創新型人才培育方案》。方案以“5C”為創新型人才基礎培育目標。“5C”即:中華特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好奇求真(Curiosity)、審辨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團隊合作(Cooperation)、創新實踐(Creativity)。圍繞“5C”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生物學科的教師團隊致力于拓寬“創”的內涵,提出“生物創客+”的育人路徑,以校內課程教學的增效,實現學生校外減負。
實現“可創”,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培育具有“5C”特質的未來創新人才,首先要厚培適合其成長的沃土。“生物創客+”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制度創新及學習氛圍的營造,為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環境保障。
三大制度保障學習方式變革。在制度上,學科組基于對學生學習需求的調研結果,制定了《深中南山創新學校生物學科學生選修管理辦法》《深中南山創新學校生物學科學生免修管理辦法》,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及需求,參與生物學科免修、生物學科跨年級選修,甚至跳級學習。以制度的創新為創新型人才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保障。
七大板塊開放生物學習環境創設。未來是開放多元的世界,適應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也需要在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中成長。因此學科組提出為學生“建設開放的未來學習中心”,并以七大板塊踐行這一理念。“開放生物課堂”:開設“我和家長做同學”活動,讓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學習,推動學習關系的轉變。“開放生物講臺”:家長、學生都可登臺講課,校園里人人都是學習的主導者。“開放生物學習資源”:將原創資源與社會連接,促進學習資源的迭代與優化。“開放生物學習場所”:定期向社會開放運動場館、圖書館等,與外界共享資源的同時,也引進社會資源為學生服務。“開放生物實驗器材”:學校建設了1000平方米的泛在學習中心,讓學習隨時可以發生。“開放體驗中心”:在創客體驗中心里,每個學生都能像生物學家一樣探究。“開放生物實驗基地”:在生態體驗中心、小菜園實驗基地,學生能進入真實的場景自主學習。
進行“課創”,優化多元智育課程
在“可創”的保障下,學科組圍繞“5C”目標,不斷優化多元智育課程,力求形成生物課程創新,提升生物課堂教學質量。
立足多元發展,課程堅持“1234”。學科組秉持“1個基礎,2個堅持,3個類別,4個原則”,開展生物學科多元智育課程的創新,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創新實踐能力。1個基礎:以生物學科國家課程為基礎。2個堅持:在生物課程建設上堅持“學生按需選學”“教師按需施教”,使學生更自主、更高效、更有價值地學習。3個類別:在國家課程下,開設生物拓展性課程,如生物創新實驗專題課程、生物學科思維訓練課程等,提升生物學科素養;開設生物綜合課程,如“生物+勞動”課程、科創嘉年華課程等,提升綜合素養;開設生物選修課程,如“生物+編程”課程、“生物+人工智能”課程等,培養創新實踐能力。4個原則:課程開設上,不搞齊步走,少做大一統,課程多樣化,發展差異化。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物模塊教學、混齡教學、生物分層教學的探索,重新界定教與學的關系。
立足按需選學,課程實現校本化建構。培育“5C”特質的創新型人才,要基于學習需求給予學生更多關注、更大空間。因此,學科組提倡從生物學科做起,學校在國家課程框架下,圍繞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校本化建構,以拓寬學科內涵,提升教學質量。
“生物+健康”課程中,學校于1~3年級開設生命健康等課程,讓學生獲得多種體驗。4~6年級則開設8大“生物+科學”實驗課程,讓學生混齡選修,培育動手能力。在“生物+藝術”課程中,將5~6年級的科學、美術、音樂進行重構,分別開設多模塊項目的生物科學及藝術綜合課,學生自主選學,為藝術技能的培養搭建專業平臺。“生物+數學”課程中,引入游戲力思維課程,寓教于樂,提升數理推演能力。開展科技勞技課,培育合作探究能力。將科學與信息相融合,開發發明家課程,培育創新思維。
此外,學校將育人延伸至課后。利用課后服務時間,以“5C”為核心,設計混齡社團課,開設生命科學、體育、藝術、科技創新等50余門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同時為創新人才培育搭建更多元的平臺。
打造“科創”,建設課程特色品牌
未來是科技創新的時代。因此,在“課創”中,我們選取“科創”作為培育創新人才的特色途徑。
聯手企業,協同創夢。為打造科創特色品牌,學校成立了科創中心。生物教師均是中心核心成員。通過與高科技企業協作教研,協同開發科創課程,構建學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合作,合理調配各界資源,搭建高端平臺,為實現學生的科學夢助力,實現創客培養普及化。學校與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大疆等單位合作共研,開設了校本課程,一批學生在省級以上相關賽事中獲獎。學校還開設了生物創新實驗校本課程“博士課堂”,邀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病毒研究所專家授課,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接觸前沿的生物科學知識。
引入資源,浸潤成長。科創中心通過調研考察,引入優質科創資源,為學生提供浸潤式的科創教學。學校建設1000平方米的創客體驗中心,供學生進行生物小實驗、小發明、小創作,讓夢想成為現實,讓科創走進生活,讓創造隨時發生。另外,學校建設泛在學習中心,內設各類智能科普展區、力學試驗區、創客發明實踐區、電子索引學習區、閱讀區,讓學生隨心所欲開展科創探索,開展學習探究。
梯隊培育,成就品牌。學校以科創為特色,培育創新人才,成就學科特色品牌。一方面,通過“發明家”課程,實現科創全員化,實現資源共享。其次,開設了“麥高創想家”“信息奧賽”“智搭機器人”等10余項科創社團課程。通過科創社團課程,進一步深挖學生科創潛能,激發科創興趣。再次,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搭建更高平臺。通過三級梯隊式的課程培育,實現從普及到高精尖的培育目標。
高水平創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是一個長期的、持續優化的過程。以生物學科中創新型人才基礎培育為經驗和案例,高中學校應持續挖掘學生潛力、調動優勢資源,側重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培育,開展普及教育,惠及每個學子,滿足家長對美好教育的向往,從而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