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產出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針對新課程具有理論深、知識點多、更新速度快的特點,借助“互聯網+”技術,以OBE理念所強調的教學產出為導向,確定線上課程教學目標,重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從多渠道整合相關教學資源,采用過程化課程考核激勵與師生互動交流新模式等進行線上教學資源和方式的建設與實踐,實現學習產出質量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線上教學;資源;方式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模式的理念,強調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產出”為導向,逆向設計教學過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與此同時, 隨著MOOC、微課、SPOC、移動教育平臺等教育新模式迅速興起,“互聯網+”教育成為國家教育事業重要抓手[2]。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臨著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育技術等方面的挑戰。OBE理念三個核心是: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觀、持續改進思想[3]。新形勢下提高“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質量,則須貫徹這些OBE核心理念。因此,OBE的核心是利用先進的現代教學理論和手段對專業教育課程持續改進。
隨著近期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正在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產出導向模式轉變[4]。其中,隨著OBE教學理念的深化,指向專業和非技術因素能力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考核方式越來越得到重視;立足應用型高校的實際情況,探索能否使用項目教學實現對學生專業和非技術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需要進一步著眼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需求,依托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以OBE理念為導向,探索并實踐線上教學資源和方式的建設新模式。
(一)線上教學資源情況
基于國家戰略發展與立德樹人新需求,MOOC、微課、SPOC、移動教育平臺等“互聯網+”教育新模式迅速興起,并且越來越多地運用起來。目前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手段主要體現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在國外,“慕課”的研究實踐相對成熟,已積累了一定的線上課程教學實踐基礎。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課程在“慕課”線上教學實踐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國高校正逐步參與到這一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階段中。國內有高校開始結合有關課程開展理論教學,利用網絡授課的方式講述課程的基本概念與理論[5]。目前國內對于相關“慕課”的研究與實踐更多地集中在探索性的文章與單一語言講述的模式,比如某大學相關授課教師開設的《材料力學性能》慕課等。該類課程理論性較強,在背景知識、實踐應用的內容講授上則相對欠缺。此外與國外課程的慕課教學實踐相比,作業與測驗形式單一,且師生互動環節方式相對簡單,由此造成了師生之間的教學反饋不及時。
(二)線上方式建設情況
在響應國家號召的“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而大多數課程中的抽象概念較多,知識點比較零散,很難通過語言表述講解清楚。加之教師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乏味,學習效果不佳,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偏重理論,不注重應用,偏離OBE理念的培養目標。“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新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帶來了可能。作為高校教師,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由以往重教師“教”的評估轉向重學生“學”的評估,由以往具有輸入性質的要素評估轉向具有輸出性質的成果評估,由以往“滿足最低教育質量”的短期審核觀轉向“不斷進行持續改進”的長期發展觀。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與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在滿足小班或小組為單位的項目式、研討式教學方面的支撐目前多以有限的課外活動為主,且存在一定弱化趨向。然而我們長期宣傳要重視素質教育,但是在付諸行動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依靠課堂教學實現對全體學生的覆蓋。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監控學生的聽課情況,及時做出教學方式的調整,以重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線上教學將師生從課堂實體的空間中分離開來,這極易造成教師“一人直播無人應答”的局面,進而導致課堂效率較低。此外,在授課過程中教學資料的缺乏也會使學生在課堂上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線上教學的學習質量較差。此外,在教師層面上,由于大部分教師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模式,且更擅長黑板板書,一下子從教師到“主播”的角色轉變難以適應。由于缺少專業的線上教學培訓,教師線上教學專業化技能相對欠缺,對線上教學資源的運用目前以線上直播或錄課回放為主,線上其他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在學生層面上,由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為淡薄,且缺少師生面對面溝通交流環節。在線上教學這種開放的學習方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只能進行“隔空”交流,缺乏及時的監督與反饋,這導致部分意志力較差的學生不專心課堂,出現玩手機、打瞌睡甚至逃課等不良現象。由此可見,雖然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資源和方式的改革頗受重視,課程資源結構和課程教學方式的研究也取得一定進展,但課程教學資源和方式建設仍具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一)線上授課資源的建設與探索
首先,以OBE理念為導向,修訂教學大綱,設定教學目標,探索各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研究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支撐、交叉綜合,根據以OBE為導向的學生能力培養需求,整合創新課程內容,構建課程培養體系,進而明確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應取得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基于應用型材料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OBE),核心是學生畢業時能夠完成畢業設計(一級項目)達到畢業要求。畢業設計所需的若干能力細分為若干課程群支持的二級項目進行支撐,二級項目又依靠若干課內的三級項目支撐,進而圍繞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內在關聯情況,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大綱,并在教學中持續改進,為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策略設計、教材編寫、教學評價與考核確立依據。其次,將OBE理念滲入到線上課程預習、課程授課以及課程討論等環節中,根據慕課、翻轉課堂等“互聯網+”教學形式特點,對線上課程預期學習產出目標設置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充分論證,進而明確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應取得的核心能力與素養。此外,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的優勢,以OBE理念為導向,打造課程教學團隊,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課程教學模式,充分搜集和整合優質線上教學資源,建立起高質量、多類型的線上教學資源數據庫,如線上教學課程大綱、線上教學計劃、線上教學PPT以及線上教學案例視頻素材庫等,以便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線上教學資源需求。
(二) 線上授課方式的建設與實踐
以線上課程為平臺,分階段分步驟地在線上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并對教師進行專業化的線上教學培訓。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方向學生的畢業指標點要求,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內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線上課程教學模式,增進應用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教學聯系,進行線上教學資源共享,便于學生多角度多渠道進行線上課程學習,有效解決線上教學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現有的線上課程資源基礎上,建設一支由老中青不同年齡段教師組成的高水平的線上課程教學團隊,逐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使得學生能夠聆聽在材料力學性能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不同教師的授課并錄制線上課程資源,讓學生的知識面遠遠超過單一教材的要求,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此外,在實際的線上或線下課堂授課過程中只有難點分析、討論和交流,這就倒逼學生在課前更加積極主動的提前學習所錄制線上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互聯網+”在線課程平臺等信息化手段也能夠提高學生課程參與度,將教師從批改作業、考勤、數據統計等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助推以OBE為導向的課程項目式、研討式教學建設與探索。
以學生為中心的OBE導向,是培養優秀的材料專業人才的最終培養目標,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對學生在互動、參與課程過程中的“可記錄性”和“統計快速性”。通過線上教學模式的轉變,進一步細化考核過程,使考核過程更加“可觀測”[6]。推行多模塊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模式,通過多層次、多要素融合,通過多環節展開,構建實時、客觀的線上課程評價體系。采用多模塊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模式,依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將討論匯報納入成績考核,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創新熱情。學生可選擇不同主題進行課程報告,并鼓勵學生通過查資料、課堂討論來完成,培養學生自學、查閱資料、歸納總結、團隊交流的能力。同時,把多層次、多要素的考核融入教學全過程,如在線上測試方面,在結束每一單元授課之后,為實時反饋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可利用線上試題庫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在線測試,試題可涵蓋學生根據線上視頻自學的部分,同時體現教學內容的各個知識點,且在線測試時間設置需相對寬裕,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因此,學生無論參考教材與否,都能達到進一步鞏固教學內容的目的。在完成測試后,在線測試后平臺自動形成的考試分析,可以直觀呈現學生答題準確程度,以及對于每一個知識點掌握程度,然后有針對性地在課前回顧時進一步強化,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除了在線隨堂測試之外,還可通過線上小組討論、課后論文、期中與期末考試等多種評價反饋方式,做到能夠實時動態地評價出課程目標產出的達成情況。對于評價的主體而言,可由有三方組成進行評價,學生個人評價(自評,權重30%)、小組評價(互評,權重30%)以及教師評價(評價對象:全體學生,權重40%),對三方評價的主體制定各自的評價標準,從而做到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進行精準評價。評價完成后可生成相應達成情況的分布圖和報表,任課教師基于各個項目評分,通過對比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之間的差異,綜合比較各個學生得分高低,找出達成情況整體較弱的部分,在以后教學過程中進行持續加強改進。此外,通過對不同學生的達成情況進行橫向比較,找出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對于得分較低的或有薄弱部分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提出建議和有效措施,加強相應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能夠做到全面考察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的綜合性運用水平和創新能力,構建實時動態的過程化線上課程評價體系。
通過逆向設計與構建線上課程學習考核激勵與師生互動交流模式,探索線上課程學習產出的持續改進機制。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課堂教學環節和質量影響要素進行監控與反饋,形成過程化的課程學習考核激勵模式與師生互動交流模式,有效改變部分學生不重視平時學習的不良習慣,調動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參與熱情,進而提升學習質量。結合材料力學性能課程的特點,教師應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實踐,將OBE教育理念巧妙融合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全流程反饋新教學模式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和完善。在線上課程結束后統計和分析,總結線上課程學習產出的持續改進機制。
本文以OBE理念所強調的教學產出為導向,進行線上教學資源建設探索與實踐。通過修訂教學大綱,設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應取得的核心能力與素養,借助“互聯網+”現代化教學手段,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課程教學模式,整合并建設優質的線上課程資源。推行多模塊相結合的過程化考核模式,通過多層次、多要素融合,多環節展開,構建實時、客觀的線上課程評價體系,從而實現學習產出質量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
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基于OBE導向的《材料力學性能》課程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實踐(2020YB2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德軍,左建平,周宏偉等.OBE理念下的材料力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力學與實踐,2021,43(01):112-119.
[2]李放歌.高等教育在線課程發展歷史概述[J].高教學刊,2022,8(36):96-99.
[3]王瑞駿,李陽,覃源.融合OBE理念的專業建設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20(10):84-86.
[4]高文斌,顧小燕,黎文航.工程教育OBE理念下的《材料力學性能》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技視界,2021(05):67-68.
[5]王國星,王慧文,宋曉國.材料力學性能課程智慧樹平臺慕課建設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11):66-68.
[6]馬愛清,李曉云,趙璐.基于OBE理念的線上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21(S1):44-45.
(作者單位:南京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