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高職院?!叭恕惫ぷ鞯闹匾獌热?。但是一些院校重資助而輕育人,受資助學生缺乏自我奮斗的自立自強精神,甚至對資助形成依賴,違背資助育人政策的初衷。本文從抓好師生互動、優化資助育人環境、拓展教育形式、培養奮斗意識四方面出發,探索將自立自強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有效路徑,提高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引導受資助學生成長成才,并為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自立自強;資助育人;立德樹人;社會責任感
資助育人作為高校“十大育人”體系之一,也是“三全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經濟資助工作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上還有一定差距,一些學生形成了對資助政策的依賴[1]。因此,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培養獨立自主、自我奮斗與自我完善的自立自強精神,展現青春向上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探索將中華民族優秀的“自立自強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全過程,培養學生自強、堅韌、奮發的精神品質,對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長遠的現實意義[2-3]。
一些高職院校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將資助作為全部工作而忽視了育人的初衷,在學生受到資助后沒有對其進行專門的培養教育,受資助學生并不能正確、合理地利用資助資金。還有一些受資助學生在學校學習成長過程中仍然缺乏勵志教育和奮斗精神,未能形成正確的受資助觀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努力拼搏的品質比較薄弱??偨Y來說,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資助育人工作方法和目的不夠明確
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助,應以資助為手段,育人為目的,不僅要讓他們在校期間可以安心的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不為生活狀況發愁,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懂得感恩,學會自立自強,用知識改變命運[4]。但是在一些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甚至只有資助的手段,沒有育人的目的,只關注資助的錢是否發放,名額是否夠,對于受資助者基本條件的審核并不重視,學生受資助后是否將資助用在了合適的地方,能否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并不了解。這就造成對學生的盲目的資助,資助效果也并不理想。特別是偏遠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大城市學習生活,學校對其引導和關愛不夠,使其在融入學校大家庭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5]。
(二)受資助同學不能正確看待國家資助
對國家財政資助的態度衡量著大學生基本的價值觀,也是教育成果的一個側面體現。對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貧困生只要符合一定的政策標準,基本可以申請到助學金,貧困生的資助比例大幅提高。但是極少有同學去思考資助的來源,甚至有的同學認為政府的資助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該擁有的特權,缺乏感恩意識。再者大學生活環境相對開放、自由,一些學生缺乏主見,容易將自身的生活條件和周圍同學比較,從而產生落差感,又無力改變現狀,一些學生也因此出現了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也有同學為此產生挫敗感,認為學習無用,從而導致精神貧困[6]。
(三)自立自強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相對缺乏
一些學生缺乏自我奮斗、自我創新的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忽視了個人努力是改變現狀的主觀因素,呈現出佛系、躺平的慵懶精神狀態,與朝氣蓬勃的青春內涵相去甚遠。一些學生追求時尚,形成錯誤的金錢觀和消費觀,為此使用信用卡、花唄、借唄等嚴重超出其經濟償還能力的消費工具,對其學業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給家人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四)受資助同學的后期跟蹤培養缺失
資助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不僅要注重資助資金是否發放到位,更要關注資助之后資金是否使用到位。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一個學生資助工作結束時間為資助資金到賬的那天,對資助之后學生是否將資金用到改善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并沒有進行調查和監督。再加上很多大學生缺乏判斷力,對學習生活沒有規劃,很容易受到誘惑與引導,使其很難判斷國家資助花在哪里才算正確。高職院校對學生受到資助后的教育培養與普通學生一樣,并沒有使其體會到資助對其學業的幫助。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可以使高校育人工作成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形成積極向上的奮斗氛圍。這些不僅對學生的成長終身受益,而且對于高校的長遠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優化資助育人工作機制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組組成部分,對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意義重大。新時代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應精準識別、機制靈活、高質量、高效益,應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充分挖掘各群體的育人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自立自強精神融入學生的入學前、在校學習和畢業就業等全過程,還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不斷優化育人工作機制建設,注重投入相同資助成本怎樣做才能產出更大效果,使資助育人工作事半功倍。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助學文化氛圍,使受資助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上比趕超,并以受資助學生中的模范為代表,以點帶面,促進學校風氣的向上進步,也使資助育人工作實現內涵式發展。
(二)增強受資助學生不懈奮斗動力
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這種精神倡導人們自我努力、自我進取,在奮斗中改變自我命運、實現自我價值。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高校的資助只是保障其順利完成學業的一種途徑,對于其家庭和人生的改變是杯水車薪。受資助學生應有合理的消費觀,充分發揮政府資助在其求學過程中的作用,勇于革新,摒棄好逸惡勞、愛慕虛榮等錯誤的價值觀[7]。同時,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挖掘自己的潛能,激發自己遇到困難時的主動作為和有效作為的潛力,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8]。受資助學生應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錘煉自我品格,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所學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三)主導受資助學生自我健康發展
對于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想要改變命運,實現自我價值,增益其所不能,就要有著嚴于律己、萬物自化的精神品格。要立足現實,樹立遠大理想,腳踏實地,逐步實現。在學業上應學好專業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科成績。在這個過程中,自立自強精神有助于其培養獨立思考、甄別信息、辨別是非的學習能力[9]。也可以使大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沉著冷靜,積極面對,及時尋找解決方法。同時,自立自強精神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認知、人際溝通、自我調節等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促使其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四)提升受資助學生社會競爭力
社會競爭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這體現了畢業生在校園中受教育的綜合能力。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來說,其進入社會之后,要獨立面對找工作、各種生活矛盾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要經歷社會實踐的歷練和工作環境的考驗,若是其核心競爭力不突出、就業觀念落后就不免在困難和挫折中一蹶不振。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受資助學生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寬廣的知識范圍之外,還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立自強的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能讓這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時重拾信心,堅定信念。
(一)優化資助育人環境,加強受資助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愛的教育,是溫暖的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人格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它直接決定著學生人生道路的走向,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是如此。盡管社會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還處于輔助和補償地位,但是它對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發展,精神生活的豐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等也起著重要作用。高校應注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優化良好的資助育人環境,關心關愛受資助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構建良好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合作平臺,讓受資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積極開朗的性格。輔導員、班主任和學校學生工作部門要加強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溝通,通過電話、微信、家訪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聽取家長建議,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放下思想包袱,樹立自信,確定方向,努力奮斗。在社會層面,可以充分調動資源,設定實習實訓崗位,并引導大學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同時發掘自我價值,在工作就業方面給予關心關愛,做好畢業和就業的平穩過渡。
(二)抓好師生互動環節,激發受資助學生克服困難的積極性
老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的學業及為人處世進行指導,在各項研究活動中互相學習,用自己博學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結合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可以在課堂教學和學術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激發受資助學生克服困難的積極性。同樣,教師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人生方向和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交流想法、提供建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志存高遠,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自覺承擔時代使命,汲取新時代奮斗精神。
(三)拓展自立自強教育形式,形成受資助學生自立自強精神教育的合力
高職院校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發揮立德樹人特色做法和資助育人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青年人奮斗精神等方面充分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應充分拓展和利用互聯網、文化墻、德育活動課等教育形式引導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精神,在學校發掘和宣傳自立自強典型事跡,讓學生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意識到改變命運的主觀因素是自我奮斗的實干精神。高校也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勤工助學、助研等帶薪崗位,讓學生鍛煉自己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解決部分生活費難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形成受資助學生自立自強精神教育的合力,讓其不為經濟問題苦惱也培養綜合能力。
(四)培養自我奮斗意識,強化受資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自我奮斗精神是無價的品質,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重要因素。自我奮斗意識的培養應成為受資助學生的必修課,通過課堂學習、志愿者服務、勞動教育等方式開闊視野,鍛煉能力。面對困難,不躲閃、不畏懼、不退縮,努力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讓受助學生只有常懷感恩之心,提倡奉獻和愛心,要知恩圖報,懂得回報社會,喚起受助大學生的感恩之心與社會責任感。在高校精準資助的背景下,消除其因經濟困難產生的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系國家和民族的當下及未來,把個人抱負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自己的青春在火熱的土地上綻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應以資助為形式育人為目的。其效果不僅要能使受資助學生的在校經濟困難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也要使其呈現出青春向上的昂揚斗志,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更要提高綜合素養。學校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其樹立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使其在學習和實踐中樹立自立自強精神,這對學生自身成長、高?!叭恕惫ぷ饕约吧鐣髁x建設都有不可替代重要的意義。
本文系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22年度校級科研課題(2022XY017);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課題(GZYYB2019080);烏魯木齊“人才工程”重點培養對象項目(20191010);烏魯木齊職業大學2022年“三教改革”項目(WZDSJGG2201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邱亞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3):76-78.
[2]李強.新時代高校大學生自立自強精神培育研究[J].散文百家,2018(09):84.
[3]李洪華,戴樹根,張紫君.新時代大學生奮斗精神現狀及培育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1(12):160-164.
[4]馬曉燕.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論要[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4):176-182.
[5]趙康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資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25-26.
[6] 閻茹,仲維維.教育精準扶貧視閾下的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效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1, (10): 91-6.
[7]金峰,王騰飛.深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成效的機制分析―― 以清華大學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6):153-156.
[8]馬曉燕.理解高校資助育人科學內涵的三個維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152-155.
[9]朱躍成.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如何培養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9):180-181.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職業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