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都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可以說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重要手段。針對在職業學校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把勞動教育等同于衛生大掃除和學生違紀時的懲罰手段等勞動教育被異化的情況,有必要再次明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以及公益性勞動,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對于職業學校來說因地制宜地深耕校內勞動教育資源,加強區域企業以及中小學的合作,充分發揮家庭勞動育人價值是最佳實現路徑。
關鍵詞:中職;勞動教育;實現路徑
職業學校大都有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傳統,也普遍存在著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參加勞動的誤區,尤其是在校園里讓學生參與校園衛生的日常維護工作,也美其名曰勞動教育。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更是會拿罰值日作為對學生違紀的懲罰手段[1]。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更要厚植學生的勞動情感,對勞動產生思想認同。而此類做法與勞動教育的育人目的背道而馳,因此有必要再次明確勞動的類型和育人價值。
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都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可以說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重要手段。鑒于此,在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十分必要,能引領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和應用相應的生活及生產的知識與技能,促使其掌握更多的實踐經驗、社會能力和自食其力的本領及勞動精神等。在職業院校實施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勞動教育是新時代的需要
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及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也是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的根本任務。基于此,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肩負起了“育人”的重任,旨在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擁護黨和國家制度、為建設社會主義終身奮斗的優秀人才。而這樣也對當代職業學生提出了新要求,不僅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勞動素質及勞動精神。為此將勞動教育融入職業教育中已是趨勢,是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奮斗精神的必需
自古以來,幸福生活都是經過辛勤的勞動付出創造而來的,而新時代學生作為未來接班人也應繼承這一優秀文化和奮斗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德行、道德素養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勞動教育不可分割,在其成長道路上引導其以勞動為榮,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即通過日常的勞動教育和引導,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感悟到辛勤勞動的價值及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同時勞動教育也能使其在勞動中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受自己的成長變化,從而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奮斗意識,這對其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在面對各種挑戰時敢于拼搏、奮進。
(三)勞動教育是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必然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背景下,將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對于人才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尤其是職業教育,本身就肩負著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任,這便更加突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而通過勞動教育則能將其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合,即以時代發展需求為基點,實施創造性勞動活動,實現教育、科技和經濟三者的協調統一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結合所學不斷實踐,從而提高創造能力,成為專業技能過硬且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之下,培養當代學生的創造能力十分必要,而創造性勞動則成為鍛煉和提升學生創造能力的必然路徑。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最早把勞動分為腦力和體力勞動。受封建儒家思想的影響,腦力勞動者普遍優于體力勞動者的思想也普遍存在著。甚至現在的家長們也普遍想要把孩子送進更高學府進行學術教育而很少心甘情愿選擇職業教育。但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人們面臨更多選擇,而不用為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爭奪時,自然會放下心中的焦慮,做出更符合學生特點的不同類型的教育的選擇,而不是忽略學生特點逼迫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定要考入名校。
我國已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大家物質生活優越,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心靈荒蕪的現象非常普遍,面對生活的壓力,大家疲于奔命,無力關注自己的心靈,更惶論自己的家人、孩子。尤其職校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目標、動力、興趣,現實生活中父母家人的忽視,物質上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存在匱乏,更多來自心理需要的漠視。因此,更多的孩子沉迷游戲,從游戲中尋求關注、認可、歸屬。而怎么樣才能走出這種心靈荒蕪的狀態呢?就是責任感。要有奉獻精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他人伸出援手。“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獻也是勞動最有價值的部分,也稱為公益勞動或者志愿服務。至此,我們把勞動分為腦力、體力和公益勞動。學生在校學習既有腦力勞動也有體力勞動,欠缺的更多的是公益勞動。
職業學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職業學校最大的優勢所在,就是就業。培養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會干、肯干、實干,能夠立足本職工作,守正創新。即將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致力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職業學校想要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就要在勞動教育上下功夫。職業教育的學生有著獨有的特點,從小學、初中一路走來,這些孩子已經習得性無助。因此,職業學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還面臨著重建學生自信心的重任,讓學生首先看到自己,對自己有清醒客觀的認識,才能在這一基礎上揚長避短,真正有所成長。而此時勞動教育這一嶄新的教育形式,對于學生們來說是新打開的一扇窗。
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不同的類型教育,培養人才的標準和普通教育也不同,尤其是勞動教育實踐性的特點,更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因此,勞動教育對于職業學校來說尤為重要,做好勞動教育是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課程。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我們學校的教育往往重視了智育,忽視勞育,沒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勞動教育,不僅能強健學生的身體、增長學生的智慧,更能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就拿德育來說,德育除了依賴思政課,更多的是通過勞動教育,因為隨著時代發展,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都在不斷更新,可以說勞動教育是應運而生,結合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內心有所觸動,從內生發出感情來,真正起到德育的效果。職業教育不單是培養擁有某項技能的人,更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三)提升就業率,樹學校口碑
學校培養出來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而且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企業樂于見到,樂于使用的人才,暢通了就業的渠道,還為學校贏得良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社會上各精英群體都有本校的畢業生,那么未來學校的就業渠道會更為暢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四)構建學校特色
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又迎來發展的東風,正好可以利用此契機營造學校特色,除了專業特色,更重要的是育人特色。借勞動教育這一抓手打造學校自身特色,結合職校學生特點,立足學生長遠發展,打造中職學校自身特色,得到學校、社會認可。
勞動教育如此重要,有助于職業學校專業特色的形成,更依賴于勞動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每所學校的情況不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占有的資源也不同,正是需要借勞動教育的東風,挖掘自身地方特色,真正成為學校出彩的地方。
(一)深耕校內勞動教育資源
勞動教育并不神秘,就蘊含在我們自己的校園里,需要因地制宜充分開發校園內部的資源,使各種資源發揮勞動育人價值。
1.深度崗位體驗
很多職業學校向來都有勞動教育的傳統,學生不僅可以參與美化校園,還會安排學生到各部門參與職工們的部分工作。但現有的體驗還不夠深入,更多的流于一些體力勞動,缺乏深度崗位體驗。評價的目的是學生的發展,更多的時候也充當了指揮棒的作用。我們制定了嚴謹的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不僅教師要評價學生,學生要自評,還有同學們之間的互評,來確保崗位體驗的效果。評價內容從工作態度到工作內容、工作效果,真正使教師、同學工作、評價時有所依據,更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崗位體驗時的具體工作內容。
2.縱深志愿服務
可開展志愿活動,例如去養老院看望老人、去希望小學捐書等。但存在問題是志愿囿于小范圍的活動,而且不具備系統、長期性。
要想成為一項長期、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把志愿服務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考慮,要考慮其源頭、過程以及結果和最后的呈現方式。就拿捐作業本來說,從源頭來說,一是可以回收舊筆記本。每屆學生、每個班級的同學都存在著作業本等的浪費情況,我們可以安排二年級的同學挨個班級、教師辦公室負責收集,接下來由一年級的同學對這些作業本進行二次加工、制作,嶄新的作業本由此誕生;后期還可以在商超、小區設置回收作業本的箱子,對這些收集回來的作業本也進行加工、制作。制作完成的新作業本上還可以加上裝飾,再捐給希望小學。二是,收集善款。善款不僅僅可以在同學中募捐,更可以借學校做好垃圾分類作為切入點,設置垃圾分類的箱子,并由同學每天集中時間段進行處理,完善紙品、玻璃、塑料、金屬回收渠道,成為專項基金。至此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并由校學工部負責推廣執行。
(二)加強區域合作
學校作為育人單元,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源頭上家庭是育人的第一單位,終點是由社會來檢驗育人效果,中流是各級各類學校,而中職學校作為鏈接家庭和社會的重要一環,要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充分打開學校+區域的合作優勢,使自己不再固步自封,而是成為一個開放、動態的育人單位。
1.區域企業成為學校勞動教育基地
職業學校作為一種不同類型的教育,職業是其教育特點,走進職業學校,就意味著學生天然就擁有就業和升學的兩種可能選擇。利用學生在校的有限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充分體驗職業,主動做出有利于自己未來發展的人生選擇,也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意。
職業學校想要在未來教育發展的洪流中與時俱進,就要形成開放、動態的格局。和地區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不僅僅是參觀、觀摩,更是要使企業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地,不僅要和本地特色企業合作,還要使學生能夠接觸到高、精、尖的企業,目的是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自豪感。在為他們打開一扇扇窗的同時,也在他們的內心開啟了一扇扇心門。
2.成為區域學校勞動實踐基地
職業學校不僅僅是輸出單位,同時也可以成為承辦單位,加強和區域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大學的合作,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把學生從沉悶的課堂中、手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他們作為引領者和幼兒、中小學生、大學生接觸,承擔指導者的角色,向他們展示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場景,并使這些成為一種日常。也讓這些屢遭打擊的學生也品嘗價值感、成就感。他人眼中的欣賞、贊美,也會映射出學生們帶著光的最美的樣子。
(三)發揮家庭勞育功能
現實中學校的育人功能往往被無限放大,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學生成長的第一道關卡,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學生人生一輩子抹不去的底色。國家也越來越注重家庭教育,同理,勞動教育也應受到家庭重視。
從第一次收拾桌子、擺放碗筷開始,家庭已經開始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家長是贊美,還是嫌棄;是鼓勵還是摒棄;是欣賞還是打擊,已經在孩子的心靈播下一顆勞動的種子。學生的各項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尤其勞動能力是人的立身之本,尤其是在孩子成人的過程中,讓他參與到平時的家庭勞動中來,尤其是和家人一起勞動,體味勞動的酸甜苦辣,體會和家人相處的溫暖,這些時刻都會成為他(她)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財富,因此,家長要配合學校開展一系列的勞動教育,鞏固勞動教育的效果。
新時代下,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承載著“立德樹人”及人才培養的雙重重任。基于此,中職學校在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深入、廣泛地挖掘勞動教育資源,致力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以自身校內資源為抓手加強勞動教育,為學生創造更多勞動體驗的空間;同時也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機會;另外也要積極聯系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構建德智體美勞橫向融入、職業教育縱向貫穿的勞動教育體系,一方面鍛造學生的勞動能力、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其樹立終身勞動、奮斗的理念,全面助力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明霞,李丹,何雪琦.“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及利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228-230.
[2]袁華高.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5-6.
(作者單位: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