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就是科學技術,無關藝術”是烏爾姆設計學院院長馬爾多納多根據當時的時代條件所提出的設計理念,這一設計理念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就是科學技術”的設計理念受到了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影響,也和當時時代條件有關。科學技術無疑是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重要手段,但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資源逐漸豐富,有許多新的元素加入設計之中,因此設計理念也應與時俱進,設計不僅僅是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重在解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注重研究產品的運行原理,探究產品的內在結構、傳動裝置等,而設計在解決物與物關系的同時,特別強調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關注產品的視覺造型、形體部件、表面裝飾和色彩搭配,同時要考慮產品對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甚至要考慮產品對環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等。設計需要科學技術的理性成分,但同時也需要藝術之類的感性成分,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不能把設計當成純粹的科學技術。
設計在獨立出來之前,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目前,設計從藝術中獨立出來,與藝術進行了區分,但設計自始至終都存在著藝術的成分,設計中不僅僅有科學技術。
一、現代主義設計與科學技術
20世紀50年代左右,烏爾姆設計學院在德國烏爾姆建立,同包豪斯一樣,學院剛建立就受到了世界各界的關注,格羅皮烏斯也參加了學院的成立儀式。烏爾姆設計學院在德國設計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被稱為“新包豪斯”,可以看出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出現就是為了繼承包豪斯現代主義遺產。經過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建設和發展,現代設計擺脫了以前在藝術、技術之間來回擺動的局面,現代設計逐漸以科學技術為基礎,這也是馬爾多納多提出的“設計就是科學技術,無關藝術”。
現代主義設計講究實用,反對過多不必要的裝飾,盡管后來出現了被人詬病的方正的“白盒子”,但是現代主義設計確實在當時所處的時代解決了許多住房問題,降低了房屋成本,尤其是在戰爭時代,很好地解決了住房不足問題,給更多的平民提供了住房。現代主義設計的確摒棄了很有含有藝術性質的裝飾或建筑,在材料上多使用鋼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鋼材等,在形式上多是簡單的幾何形狀,如格羅皮烏斯建造的法格斯鞋楦廠,由兩個長方體組成,材料上使用混凝土和大量的玻璃以保證充足的光照。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密斯·凡德羅還提出“少即是多”的設計思想,“少”是針對當時建筑界仍然很流行的古典主義提出的,煩瑣的古典主義阻礙了建筑的工業化進程,“多”則揭示了在大工業生產條件下人們創造的建筑擁有簡潔而豐富的效果和使用空間,如他設計的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巴塞羅那椅。
另外,整個現代主義設計的開啟都建立在大工業生產的基礎上,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孕育”了更多的先進的材料,“創造”了更多廉價的建筑,科學技術無疑是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勒·柯布西耶也贊美機械美,認為火車、汽車、蒸汽機突破了傳統的設計形式,只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而流線型設計正是科學技術應用到設計中的典型代表。流線型設計應用在汽車及火車上,節省了燃料,節約了成本,但流線型設計的成功并不僅僅是節省了成本,流線型在形式上流暢的線條也正暗含了藝術中線條的自然美。
在現代主義設計中還有一種典型的設計就是摩天大樓,摩天大樓的建筑材料中包含大量的平板玻璃,讓大樓能夠接收到大量的陽光照射,使得大樓即使再高也能有充足的光照。在其建造過程中科學技術自然是關鍵,科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陽光照射進建筑所造成的投影又具有獨特的魅力,透明的玻璃屹立在城市之中,大片的玻璃反射周圍的建筑和天空,形成獨特的風景。玻璃這種特殊材質體現了設計中的藝術,將玻璃替換成其他更科學的材質并不一定能有這樣好的效果。設計的藝術就在于靈活巧妙地運用不同的產品,以更輕松的方式解決需要用科學技術解決的問題。
二、設計中的理性和感性
設計需要理性,所謂理性就是利用現有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通過邏輯進行合理推導。在學習材料和工程等知識時,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面對眾多的問題才能夠準確地做出判斷、分析、綜合、比較、推理、計算,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設計不可缺少的能力。在針對客戶需求進行設計時,設計師需要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對各種材料、結構、布局、資源進行協調,在能夠達到客戶的標準的同時保證設計產品本身達到理想的效果。理性在設計中可以說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如果在設計中只運用理性,設計就會成為冷冰冰的產品,千篇一律的產品,就喪失了設計原本最突出的能動性,毫無個性。
在設計中,需要將理性和感性相互結合。感性認識作為人們認識事物最直觀最常用的功能,在設計中必不可少,如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他將教堂設計成人類耳朵的形狀,就是利用了感官的突出性和主體性,認為設計成耳朵可以更好地傾聽上帝的聲音。首先,耳朵作為人類的器官,自身就有一定的科學性,在此基礎上,進行螺旋狀的設計,體現了科學技術在設計中的應用。其次,耳朵作為人類的感官器官,起到認識世界的主要功能,能夠引起人們在參觀教堂時的共鳴,體現了設計中的感性設計。
今天我們仍然要探討“什么是藝術”和“什么是設計”,就是要明確兩者中所包含的感性和理性、精神和物質。在設計中,一旦感性的部分占據了主要地位,那么他就成了自我精神的體現,無法成為一個好的設計,為人們和社會服務;而如果理性的部分占據了設計的全部,那么產品也只會變成科學技術的替代品,也無法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因為設計最終都是要為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所以設計需要考慮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主觀感受。感性和理性都應在設計中有所體現,不能偏向于其中一方,甚至讓某一方占據全部。
三、設計中的實用性與藝術性
設計一詞經常與藝術一同出現,稱為設計藝術或藝術設計。設計藝術是實用性的藝術,它以藝術為設計的要求和要素,涉及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是人造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藝術的表現方式使不同的設計品類呈現不同的藝術形態,其本質是實用與審美的結合。設計藝術具有物質和非物質兩個層面:在物質層面,它是人造物的藝術方式,它創建了具有藝術性的人造物系統;在非物質層面上,它同樣采用藝術設計方式,對事物進行籌劃、安排,如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等。科學技術解決設計中的物與物的關系,研究設計產品的內部結構、傳動原理等,然而設計不能只有工作原理,否則只能是冷冰冰的儀器。
設計也具有藝術性,設計產品時需要藝術性的外觀來引起人們的共鳴。設計不是藝術,而是一種服務于人類社會的技術,它通過理性的推理邏輯能力來促使設計完整,保證人們使用操作的順暢,而藝術則更需要個人的精神情感的抒發,利用材料表達自己的情緒或理念,具有極強的主觀性。藝術雖然具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的抒發,但想要作品更加完整或更加有內涵,便需要將情感建立在美學的思維和邏輯能力上,也就是要遵循藝術的一般原則。同樣的,設計雖然需要較強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技術,但設計最終要到人們的手中使用,服務于人們,這就需要針對人的群體來進行編碼,設計產品時需要人的知識或情感的共鳴,使產品在功能上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還能夠使產品更加具有美感,引起人們的共鳴。
設計也不局限于產品,一個好的設計需要設計師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設計師與個體客戶之間充分交流,這是科學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更廣泛的知識和認知。產品的從無到有已經不再是過去時代那個僅依靠科學技術就能夠輕松解決的問題,設計領域隨著時代的進步一直在不斷地擴展。
在現代主義設計剛興起時,設計師注意到產品在人們之間產生了階級的區分,于是主張去掉過多的裝飾、采用廉價的設計材料,合理利用空間,開始利用科學技術為平民提供更具實用性的設計產品,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僅有實用性的設計產品和千篇一律的建筑,人們內心開始有了厭倦感。這也是后現代主義出現的原因,人們渴望在使用產品時通過產品的藝術性與人的內心和情感有所共鳴。例如,美國設計師萊特的流水別墅,其建筑建立在賓夕法尼亞的山林之中,將建筑與周圍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同時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的說法相吻合,如此設計,既有科學技術在設計的體現,也突出了自然,突出了人的個體生活在自然中的客觀感受,成為建筑史上的經典。設計需要實用性,但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地豐富設計的含義,才能更好地進行設計,才能讓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
四、結語
設計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更不能等同于藝術,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只能限制設計。隨著物質資源的不斷豐富、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設計的意義也在不停變化,曾經設計只是畫出不同的圖樣,對不同材料進行加工;后來,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應用空間、結構、傳動原理;如今,設計產品時需要考慮對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對環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設計的領域在不斷地擴展和更新。馬爾多納多受當時時代條件的制約,提出“設計就是科學技術,無關藝術”,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這一理念已經落后。設計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是科技和藝術的融合,其中科學技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藝術也存在于設計中,起到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作用。并且,設計的體系也逐漸完善,設計師需要跟客戶進行溝通,了解客戶的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協調設計各元素,甚至要考慮到產品對環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設計已經是融合科學技術、藝術、服務等的多元化事物,不能只把設計當成科學技術,應結合不同的時代條件看待設計,對設計進行具體分析。設計必將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發展、完善,設計的含義也必定會不斷豐富,應當將眼光放遠,為設計的不斷完善作出貢獻。
(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孫一凡(1999—),男,山東鄒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