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以及用戶對各類社交平臺的使用,信息傳播達到新層級。大數據時代,信息處在主導地位,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都依賴于信息。海量的信息在給社會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出現了弊端,大量信息的涌現給人們無形的壓迫感,并且人們的信息分析能力也逐漸被削弱,甚至會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認知、態度、行為、思想等,最終促使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導致大量低價值信息出現。信息價值低一方面表現為,隨著數字媒體的日益興盛,信息造假等悄然而生,新聞真實受到沖擊與挑戰;另一方面,隨著用戶生成內容的指數級增長,信息可信度問題更為突出,進而也引發新聞學、傳播學、計算機學等相關專業的研究者開始研究信息可信度的相關議題。面對信息過載的境況,身為受眾,能否正確處理信息成為一大難題。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網絡信息為例,網民身處于疫情的現實背景,加之撲面而來的各式新聞信息,人們承受著來自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抑。技術發展的便利無法否認,但是針對相伴而生的問題展開研究也不容忽視。文章在研讀學界現有研究基礎之上,試圖分析當下信息可信度狀況,研究發現造成信息可信度低的原因包括受眾解碼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由此針對性提出提升新聞信息可信度的建議,旨在打造更加真實健康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社交媒體;信息超載;大數據時代;新聞信息;信息可信度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059-03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較2021年12月提升2.6個百分點[1]。此外,從報告的數據圖可以看出,城鄉使用網絡率差距呈逐年縮小的趨勢,網絡普及和使用率不斷提高,從側面反映了新媒體的發展態勢日益向好。
新媒體時代,網民皆可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且逐漸依賴新媒體獲取信息。久而久之,由于信源的不確定性以及信息的多樣化,用戶接觸的信息多為碎片化。正是這樣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為虛假信息的產生及傳播提供條件。
信息超載,即信息的供應量明顯大于信息需求量,導致信息大爆炸、信息質量和價值參差不齊,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遠遠超出自身的信息處理范圍。在紙媒時代,獲取信息對于普通受眾而言,并不是件易事。只有身處新聞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少數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新聞。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計算機技術普及開來,新媒體也緊隨其后遍地開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網絡技術革命賦予了網民以意義。同時,信息獲取及傳播對于網民來說輕而易舉。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技術發展還帶來了各類自媒體,不斷分擔著主流媒體的信息生產任務。
當能夠接觸網絡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能生產和傳播信息時,呈現在受眾眼前的信息權威程度難以得到保證,更不用說信息傳播最終的效果。社交媒體的日益擴大化發展,對于信息生產和傳播起到巨大作用,但也催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新聞失真、謠言肆虐等。因此,盡快恢復新聞信息的權威,提高其在受眾心中的可信度是現實所需。
“可信度”這一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修辭學》中“ethos”一詞,用來研究演講者的綜合品質與說服群眾效果間的關系。此后,隨著大眾媒介的出現,才有了對于“媒介可信度”的研究[2]。孫曙迎把網絡信息可信度定義為消費者針對網絡上提供的產品相關信息的一種信任程度[3]。筆者認為,信息可信度即信息或者信息源的被信任程度,也可以稱為可信感知度或評價。目前,國內外對于信息可信度的研究主要關注其影響因素和評價體系。
閱讀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基本是從信息來源、傳播的媒介以及發布平臺以及用戶群體幾個層面展開研究的。Ruohan[4]等以臉書為研究對象,借助詳盡可能性模型(ELM模型),從信息媒介和信息內容兩個方面確定信息可信度的研究因素,并建立對應的研究模型,來預測個體對社會化媒體平臺信息可信程度的感知。Herrero[5]等以青少年與假新聞來分析信息的認知度和可信度,以此教育青少年要從一個較早的階段樹立辨別信息的意識。此外,對于謠言的產生條件、傳播機制、傳播模型以及影響的研究也是衡量信息可信度的一個側面。國內對于信息可信度的研究相對較晚,筆者以“信息可信度”“新聞可信”等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微信、微博等是近年來個體應用比較多的社交媒體,國內研究者常以這些熱門社交媒體平臺為研究對象并進行信息可信度影響因素的探索[6]。劉子溪[7]以微博信息為研究對象,利用ELM模型,發現信息內容、作者以及信息傳播三者都能對可信度產生影響。唐雪梅[8]等從情緒認知出發,構建網絡健康謠言的中介模型,對于不同信息可信度下的人們對感知風險的交互效應進行研究。
綜合看來,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國內外信息可信度的研究面不斷擴大,研究內容也日漸豐富。從早期單純研究影響信息可信度的因素逐漸發展到基于定性或定量方法來評估,或者基于較為常用的問卷法來構建模型進行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礎之上分析信息超載時代信息失真的原因,并結合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
人們常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學界對于新聞的定義通常是“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本文中,筆者采用寧樹藩先生對于新聞的定義。在《新聞定義新探》一文中,寧樹藩提出,新聞是經報道(或傳播)的新近事實的信息,用“信息”來解釋“新聞”,更能解釋新聞的本質屬性[9]。當然,并不是所有經過報道的信息都是新聞。網絡媒體背景下,受眾對于信息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盲目信任變成現在的越來越謹慎。導致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家討論較多的網絡的匿名性、平臺監管不到位等原因,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原因。
(一)前后臺的角色融合
新媒體的發展打破了物理地點和社會地點的界限,使原本屬于后臺的私人情景與屬于前臺的公眾情景發生融合[10]。以前不便討論的話題,現在會出現在像推特這樣的媒介平臺上,顛覆了傳統。各類演出也是一樣,以前觀眾不能窺探的演員后臺,現在可以被實地探訪甚至以視頻的形式公開出來,這無疑模糊了私人場景和公共場景。
(二)受眾解碼能力提高
在傳統媒體時代,獲取信息的機會多為主流精英分子掌握,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民文化水平提升,獲取信息以及解碼信息對受眾來說已非難事。當自己擁有辨別信息的能力后,人們往往能自行判斷眼前繁多的信息,而不是僅僅依靠新聞信息的傳遞,使得紙媒時代“唯新聞信息是真”的狀況發生了轉變。新媒體環境塑造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等共存的格局。多種媒介力量在爭奪定義現實事件及設置公共議程的資格,其中不乏一些會拉低信息可信度的媒體平臺[11]。
(三)把關人未嚴格審核
就此方面而言,信息發布者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首先是因為網絡環境過于自由且自身責任感不強;其次是在一些爭議性事件上過分突出負面影響,抓住受眾的獵奇心理等,在事實未得到驗證之前就搶發信息,只追求速度而輕視內容等,進而有損信息生產的可信度;最后是過分追求流量,違背新聞生產的原則,導致新聞的基本要素經不起驗證。
(四)傳播者間的情緒感染
人的情緒往往會影響人的行動,一個人的情緒會通過影響一部分人進而影響一個群體的情緒與行動。在20世紀早期,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最早提出了著名的“情緒感染”概念,認為情緒感染是“通過基本的共鳴反應而產生的對情緒的直接感應”[12]。舉個例子,當你的家人在家族群里轉發了一篇關于如何健康養生的文章,一般情況下身為子女的你多半不會相信這些文章而是相信科學,因此會不斷地對家人傳播科學養生知識,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家人會逐漸對健康養生類信息產生本能的懷疑心理。
在信息超載的時代,造成信息可信度降低的原因是多元的。亟須針對這些原因,思考如何對癥下藥,提升信息可信度。信息的可信度源于信源的可信度和信息內容本身的可信度。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就信息內容本身而言,新聞信息要完全真實
事實勝于雄辯,需要最大限度地呈現完整的事件,使用準確、具體的語言,包含最基本的新聞信息要素,不濫用形容詞、副詞,或夸張的主觀性描述語言等。同時,在信息整合過程中平衡多方意見,不能摻雜主觀意愿去引導輿論方向。畢竟,準確與嚴謹不僅是新聞信息表達的客觀要求,也能延伸媒介真實的現實維度,實現更加客觀和可靠的心理暗示[13],最終才能讓受眾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中接收到真實可信的信息。
(二)就信息來源而言,一定要保證消息來源的可靠性
可信的信源是新聞信息可信的第一步。新聞編輯在編輯以及審核環節要對消息來源做好詳細的標注,切勿使用“據相關人士說”“據可靠消息”“一位在場的X姓民眾說”等模糊的、不具有權威性的用語,除非是一些需要特殊保護的消息源。只有明確信源出處,才能提高民眾對于新聞發布方的整體可信度。
(三)加強信息媒體行業的整體建設
首先,提升新聞生產者的綜合素養,管理好整個新聞生產隊伍(包括采編人員規則約束,提升個人專業素質等);其次,無論是專業的媒體人,還是非專業的自媒體人,都要履行好傳播的注意義務,影響力越大的媒體更要承擔更多注意義務;最后,對于具有核查事實能力或者權限的機構來說,要嚴格執行事實核查制度,做好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把關人,保證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的雙重真實可信。已有大量研究發現,新聞信息編輯等越細致,其得到的認可度就越高。如顧熠男研究發現,通過精細加工的信息會得到更高的社會認可度,從而顯著增強中老年人對信息的可信度認知[14]。
(四)提升受眾信息判斷能力,培養可靠“意見領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動機、知識儲備、文化水平等,同時還會依靠其他標準來判斷新聞信息的真實性[15]。但當前,大多數人只依賴媒體提供的信息,長此以往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受眾可以通過接受相關的培訓或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信息判斷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關注身邊具有正能量的事跡,進而成為一個可靠的消息源,將真實信息提供給專業媒體。另外,培養一些群眾“意見領袖”也是很有必要的。“意見領袖”們對信息的轉發在其擁護者群體內往往會有較大反響,這對提高信息可信度大有裨益。
新聞信息的可信度是隨情境不斷變化的主觀評估,其影響因素是多元的。大數據時代,擁有較高水平的可信度對于新聞信息生產平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新媒體在給人類帶來便利之際,也給以網絡謠言為代表的不良輿論提供了生產和傳播的溫床。網絡世界雖然寬容度很高,但也不是法外之地,推進高可信度信息建設,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以及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制定更切實可行的治理策略。而今,更是出現了人工智能寫作,技術進步發展超越了人類本身的寫作,對新聞信息可信度或多或少也會產生影響。因此,信息可信度研究涵蓋多學科多領域,需要各學科乃至各界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為新聞信息的可信度研究提供更多專業與可操作的辦法,共同打造更加真實可靠的網絡世界。
參考文獻:
[1]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3-02.
[2] 周勇,付曉雅.基于可信度視角的沉浸式新聞傳播效果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傳播,2021(4):55-60,83.
[3] 孫曙迎.消費者網絡信息可信度感知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6):50-54.
[4] 李若菡.影響社交媒體平臺上信息可信度的因素:來自臉書頁面的證據[J].計算機科學,2015(6):15-16.
[5] 迪茲·保拉伯爵,吉門內斯·耶穌伯爵,科扎爾·薩爾瓦多.西班牙青少年與假新聞:信息的認知度和可信度[J].文化與教育,2021(1):27-28.
[6] 張迪.基于用戶感知的社交媒體信息可信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7] 劉子溪,朱鵬.基于詳盡可能性模型的微博話題可信度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17,35(8):94-100.
[8] 唐雪梅,賴勝強.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網絡健康謠言的轉發研究:感知風險與信息可信度的交互效應[J].情報雜志,2021,40(9):101-107.
[9] 寧樹藩.新聞定義新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5):85-88.
[10] 楊穆,張環.微博新聞信源可信度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7):68,70.
[11] 田韶華.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可信度影響因素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22.
[12] 鄭文鋒,陳美芬.基于情緒因素的網絡謠言傳播治理對策分析[J].科技傳播,2020,12(22):125-127,159.
[13] 周敏,王希賢.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社會化媒體信息可信度提升路徑探析:基于MAIN模型的思考[J].新聞大學,2022(10):62-71,121.
[14] 顧熠男.中老年人對網絡健康信息可信度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信息完整性和社會認可度的差異[J].東南傳播,2020(9):110-113.
[15] 周娜.社交媒體平臺時代新聞可靠性的思考[J].新聞傳播,2022(11):49-51.
作者簡介 薛瑩瑩,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互聯網傳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