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理論與實踐,發現高校輿情處置存在主場缺失、客場缺位,教育思維不足的現象,反映了高校在輿情處置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如高校作為培養高端人才的重要陣地,應該警惕輿情處置過當的傾向,否則會導致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對立,不利于輿情的解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開展。應轉變理論范式,以雙向對稱溝通理論為指導,在堅守意識形態底線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與學生的雙向溝通,以提高高校的網絡輿情應對水平。同時,高校應關注大學生群體的網絡行為特征,重視學生網絡訴求,提供表達渠道和場景,優化思想引導方式,培育“意見領袖”,增強網絡話語權,增強學校公信力等。
關鍵詞:高校;輿情;雙向對稱溝通理論;大思政格局;“意見領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07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安徽省“三全育人”試點省建設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項目“安徽省教育新媒體聯盟與輿情分析中心大學生實踐基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tsjh-2020-2-6
教育是社會的“穩壓器”,特別是高等教育,其安全穩定關乎全局。近年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迭出,高校網絡輿論風險增加,多元分散的輿情數量有一定程度降低,聚焦高校放假、考試、返鄉等輿情數量陡增,涉及社會面廣、涉輿人群復雜,大學生群體網絡共情態勢明顯,不理性網絡表達、非主流話題設置等網絡聚集行為層出不窮。高校作為高知群體的聚集地,其網絡輿情危機處置對當前高校的管理和穩定意義重大[1]。高校的網絡輿情具有兩面性,既能讓高校管理者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真實訴求,又能反映出高校在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不足,要精準研判,科學施策,找準“三全育人”的著力點和抓手,逐步優化大思政格局。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校輿情進行了分析。周瑛(2011)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具有廣泛性、突發性、匿名性、實時性和主觀性特征[2]。楊嘉(2013)認為,高校輿情具有組織主體隱蔽化、參與主體社會化、傳播方式信息化、行為態勢超常化等特征[3]。蔣弦(2018)認為高校輿情具有主體特定性、客體突發性、內容分散性、載體多元性、形成時效性等特征[4]。周青等(2019)認為,高校輿情具有圈層化現象、定制化現象、信息區別化、泛中心化等特征[5]。劉志斌(2020)認為,高校輿情具有知識化、聯動化、情緒化的特點[6]。
在此基礎上,本文作出進一步分析,發現高校輿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話題敏感度高,社會關注面廣。如微博話題“官方通報高校教師到中學演講內容不當”閱讀量超過8億次;二是輿情地域分布呈現重點集中與多點散發的特征。根據對某省2022年高校輿情的觀測發現,省會城市作為高校聚集地輿情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三是時間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根據某省2021—2022年的輿情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兩個年度的下半年均為輿情高發期。四是網絡互動頻度高,引導處置難度大。與一般社會群體相比,高校學生網絡互動交往頻率更高、持續時間更長,其關注話題極易引發網絡共情,易于形成極化效應。
(一)主場缺失,校內網絡表達渠道缺乏
社交媒體快速發展,BBS等大學生校內社交平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未能與學校職能部門建立聯系機制,很難快速有效解決學生訴求。高校多數學生表達訴求的渠道限于校長信箱。對于校長信箱這個渠道,研究者們的態度較為一致。汪慶華、蒲沿洲(2014)認為,設置校長信箱是新形勢下高校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徑,對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7]。但根據對華東兩所高校校長信箱的研究,發現存在職能部門回復水平參差不齊、反饋速度慢、學生的急難愁盼較難解決、回復效率缺乏監督等共性問題。有高校印發《進一步加強校長信箱來信辦理落實的六條舉措》,其中指出要“加強校長信箱管理員隊伍建設,強化回復和辦理工作督查督辦,嚴禁出現不積極履行辦理責任、答復回避矛盾、工作推諉扯皮、不作為慢作為等情況”,從側面反映了高校校長信箱回復效率的現實尷尬。
(二)客場缺位,輿論引導能力弱
有案例表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學生日常訴求如在校內無法解決,百度貼吧、知乎、微博超話便成了他們的聚集地。能幫助他們呼吁解決問題的群體,成為他們信任的伙伴,因此,學生將信任轉移至能為他們呼吁的網絡教育類大V。這些大V通過設置引流話題吸引在校大學生關注和信任,與學生群體在網絡中形成“學生信息供給—大V網絡爆料—話題設置擴大影響—學生積極響應”的共生關系。網絡大V關注學生話題的目的是博取流量,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持續的不良影響。根據對中部某省2022年上半年清明、“五一”期間微博有關校園封閉管理話題的追蹤發現,省內媒體設置話題6個,微博大V設置話題29個,后者的閱讀量是前者的9倍多。期間,該省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官方微博設置話題數量為0。
(三)缺乏互聯網思維,應急處置突發事件不力引發次生輿情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輿情處置過程中,首先要把握好立場,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為主。但面對網絡輿情,部分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缺乏互聯網思維,應對觀念陳舊,應急處置突發事件不力、處置方式簡單,依舊采取“刪—堵—查人—問責”等傳統處置措施,相關話題雖然很快消失,但網絡情緒仍在,輿情容易死灰復燃,其形式以圖片或視頻取代文字在網絡中大量出現,與文字相比,圖片和視頻更容易傳達情感和態度,能誘發更強的網絡共情,這給傳統的網絡輿情監測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高校網絡輿情處置用什么樣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尤為關鍵。何舟等(2010)提出網絡雙重話語空間的概念,他們認為雙重話語空間是指在一個社會中存在官方話語和非官方話語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這兩種話語體系彼此獨立,但又不可分割[8]。本文認為,這種理論放在高校的思政工作語境中需要慎重考慮,這種角度的理論闡釋可能會引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對立,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9]網絡輿情中的學生思想認識偏差,恰恰能體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因此,本文認為,雙重話語空間的形成是由于不同個體對同一話語背后的語境、隱含信息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認知和理解。從這個角度出發,高校網絡輿情的解決之道是高校應加強與師生的危機溝通和網絡對話,既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中雙重話語的現象,又亟須找到一種新的理論去指導高校的輿情實踐。
趙紅(2009)提出雙向對稱溝通理論,其在公共關系目標上將組織和公眾的利益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方法上堅持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與傳播[10]。雙向對稱溝通理論強調“雙向溝通、雙向平衡、公眾參與”,在危機發生時要緩解社會矛盾,從側面也有利于組織形象的維護。雙向對稱溝通理論和雙重話語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雙向對稱溝通強調雙方的互動和共同的理解,注重情感因素和溝通管理。如果雙方對話語的語境、隱含信息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就可能產生雙重話語的現象。因此,在進行雙向對稱溝通時,需要注意雙重話語的可能性,注重溝通的清晰度和準確性,以避免誤解和產生沖突。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盡可能減少雙重話語的出現,促進校生溝通的順利進行。
早在2004年,羅海英就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實效,就必須遵守雙向對稱溝通的基本原則,發揮雙向溝通的作用[11]。校生之間的溝通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才與否[12]。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下,雙向對稱溝通可以更好地關注和關心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大學生對網絡平臺的關注度和依存度高,信息獲取和社會交往需求強烈[13]。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應對好場域缺位、主體式微、話語失聲的現實挑戰,實現良好的雙向對稱溝通,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一)正視大學生網絡表達,熟悉教育對象
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表達需求與釋放情感的重要平臺。當前大學生網絡表達模式存在一定問題,如片面化、消極化、無序化和去個體化,其形成原因在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法律規制不明晰、網絡法律法規不完善、去個體化網絡環境削弱自我控制、信息過載干擾判斷力等[14]。
(二)提供校內表達場景,提升高校公信力
一是線下場景搭建。通過“第二課堂”、校園文化節、各類體育運動等將學生活躍的主陣地從網絡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二是線上場景搭建,建立“以疏代堵”的互動對話機制。在學生的網絡表達中,訴求和問詢占比較高,應優化校長信箱等傳統模式,通過開發微信小程序加強校生溝通,引導學生在網絡中理性表達。
三是提高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學校行政部門的工作會對學生的網上情緒產生較大影響,一個有效的高校管理體系能及時回應學生的需求和擔憂,進而推動營造積極的網絡環境。
(三)優化大思政格局,促進體制機制創新
“思想政治工作”所強調的是一種“大思政”格局,不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還包括黨建、宣傳、組織、維穩等其他相關工作[15]。輿情處置應納入日常思政工作范疇,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通過多主體、多渠道,用身邊事、身邊人引導學生在享受互聯網表達自由的同時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互聯網行業管理規范;加強黨政干部、輔導員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培訓,利用新技術從省級層面加強對各校的輿情處置指導,減少次生輿情發生。
(四)培養高校網絡“意見領袖”,提高育人實效
網絡“意見領袖”可以成為高校的非官方代言人,幫助學校提高知名度和聲譽,也可以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宣傳者和推動者,幫助思政工作更好地開展和落地,還可以幫助高校更好地掌握輿情,及時回應和處理輿情事件,減少輿情的不良影響。需要從高校思政隊伍、教師、大學生群體中發掘相關人才并進行長期培養,“意見領袖”需要具備一定的學術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社交能力,能在輿情發生時代表學校發表意見并引導公眾輿論,與主流媒體形成思政育人合力,發揮正向引導作用,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實效。
網絡輿情是高校管理和育人的一面鏡子,雖然網絡中的言論不能代表所有的高校學生,但這些言論側面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死角,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恰恰能證明高校思政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高校輿情的本源在于學校管理能力不足,須適應當今的網絡環境變化,真正了解當今的大學生,與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這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高效開展至關重要。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為進一步降低網絡風險,要轉變理論范式,改進工作方法,通過良性的溝通來促進思政工作的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高校的思政工作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2(3):5-9.
[2] 周瑛.新時期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41-44.
[3] 楊嘉.大學生網絡集群行為:高校網絡輿情的極端形式[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3,30(4):4-6.
[4] 蔣弦.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5] 周青,周迪.“微時代”高校輿情傳播特征及引導策略[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41(3):97-101.
[6] 劉志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輿情特征與治理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6):67-73.
[5] 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40(2):171-176.
[6] 趙春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8):1-3.
[7] 汪慶華,蒲沿洲.高校校長信箱的功用分析及建設方向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31-133.
[8] 何舟,陳先紅.雙重話語空間:公共危機傳播中的中國官方與非官方話語互動模式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0,32(8):21-27.
[9]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10] 趙紅.論政府公關中的雙向對稱溝通模式[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2):40-41.
[11] 羅海英.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雙向溝通[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9):115-117.
[12] 孫愛珍,黃寰.論研究生培養中的雙向溝通[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6-118.
[13] 尹曉敏.微博興起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1(2):49-52.
[14] 陳小花,徐喜春.大學生網絡表達的現實偏失和匡正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8(8):81-85.
[15] 馮剛,曾永平.“思想政治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8(1):42-46.
作者簡介 吳磊,政工師,安徽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網絡思政、網絡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