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類電視專題片是電視專題片中最富影響力的一類,專題片的主人公不分階層,可以是科學家、官員、明星或者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素材非常豐富。文章主要探究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如何通過拍攝制作和后期編輯優化獲得更好的節目效果。從電視專題片的主旨內涵出發,追求和呈現歷史的、文化的與社會的價值,對事實和對真實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與揭示是其重要功能,具有頑強藝術生命力。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分析與歸納總結等方法,通過大量資料的分析與整理,結合某些具體人物電視專題片,立足于節目制作效果深入探討此類專題片的拍攝制作及后期剪輯要點,具體包括素材的前期準備、節目腳本撰寫、現場音頻及后期音頻處理、視頻剪輯、特效應用等方面,傳播先進的思想,宣傳典型事跡,塑造良好的社會模范形象,增強節目的傳播力與感染力,達到專題片放映效果。文章最后總結此類專題片拍攝和后期編輯的工作要點,包括特效的合理運用、鏡頭畫面的銜接等,旨在圍繞當前時代背景為相關從業者提供些微參考。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人物類;拍攝制作;后期編輯;素材與腳本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101-04
人物類電視專題片是通過宣傳典型人物來傳播先進的思想、引導輿論、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屬于教育片的一種形式,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要發揮此類節目的導向作用離不開良好的拍攝與剪輯,這能從根本上還原節目想要傳達的核心,因此,要想打造高質量的人物類電視專題片,應注重拍攝制作及后期編輯,從而提升專題片播放效果。
(一)人物類電視專題片
電視專題片雖然具有新聞特性,但并不屬于新聞范疇,其對時效性的要求不高,本質上更注重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電視專題片內容決定了其具有較強生命力,既不會被其他類型的電視藝術所取代,也不會對其他類型的電視藝術造成影響。人物類電視專題片以人物展示為主,往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取材范圍相對較大,通過充分展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相關事件,向觀眾傳達思想,帶動觀眾的情緒,應確保這類專題片具有正向影響力,發揮樹立社會新風尚的價值作用[1]。
(二)后期制作編輯價值
對于人物類電視專題片而言,良好的拍攝制作與恰當精妙的后期編輯能夠提高此類節目的吸引力,依托專題片主題的呈現深化觀眾心中印象。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形成傳播效應,進而更好地傳播節目傳遞的思想價值觀念。效果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腳本的專業撰寫、素材的全面采集與歸類、后期音頻的高質量剪輯以及特效的合理制作。通過音頻插入的方式,可以達到同期配合的效果,使主題與中心思想的對應恰到好處,凸顯人物情感,更準確地呈現專題片核心主題。而且,通過科學、流暢的視頻剪輯,專題片畫面、內容推進的銜接流暢程度將會得到有效保證,讓觀眾在這種松弛相宜、快慢相應的節奏中,體會人物的性格魅力,以及專題片傳達出的價值觀念[2]。
(一)專題片素材采集及準備
為保證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質量,實現內涵與價值的更好傳播,應做好拍攝制作環節的素材采集、整理等準備工作。對于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制作而言,真實、全面的素材是節目最終效果達到預期的基礎與前提。素材以專題人物為核心,根據專題內容收集、整理素材。該環節工作應保證質量效率,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收集較為豐富的素材,以此為依據分析專題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梳理其經歷,依托全面、系統的分析完善素材,確保專題片深刻詮釋人物的性格與品質[3]。
由于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核心是某一人物,所以素材內容較多,應本著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使受眾具有熟悉感等原則,采集音頻、圖像等多種資料,從而確保專題片具有引發受眾共鳴、烘托節目主題的作用。以專題片《追趕太陽——記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鐘韌》為例,為突出專題片主題,確保專題素材真實、全面,在拍攝制作環節,工作人員圍繞主人公的工作進行了全天候的素材采集,時間從第一天上午9點持續到第二天凌晨5點,為專題片積累了足夠的素材[4]。通過數小時的持續拍攝,得到了主人公一天工作的第一手資料,不僅為后續編輯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還拓展了專題片的拍攝深度。除此之外,為增強素材采集的多角度性,工作人員還可以采取多種采訪方式,比如抓拍采訪、直接采訪、間接采訪等,進一步保證素材采集的全面性,確保專題片人物形象展示的立體性。
(二)腳本撰寫
腳本撰寫同樣是人物類電視專題片拍攝制作的重要環節,其編寫的內容與流程直接關系到專題片最終呈現效果。一般情況下,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腳本應包括“分鏡頭”和“文字稿”,然后對二者進行綜合考慮,分析拍攝制作期間可能存在的不良情況并盡量規避,從而提升人物類電視專題片質量。作為中等時長的專題片,工作人員在撰寫腳本時,應確保提到的事跡具有代表性,比如主人公人生軌跡上的重大事件,或是能夠充分展現主人公情感、性格特點與思想觀念的事跡,應做好重點事跡的合理篩選。在撰寫腳本時,還應設計一個切入點,確保專題片內容推進自然、有序,并順利落在核心觀念上,自然而然地流露需要表達的信息,讓受眾在不知不覺間接收信息,從而在腦海中深入刻畫主人公形象,專注于電視專題片的節奏[5]。
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撰寫腳本時,應時刻以專題片主題思想為出發點,以前期采集的各類素材為基礎,比如主人公資料、事件信息等,然后借此類資料對人物思想進行解讀,最后通過腳本內容將思想內涵逐漸轉移到觀眾的腦海中[6]。需要注意的是,文字腳本應該能夠抓住人心,不應盲目追求內容的華麗感,而要追求內容真實與深度,進而打造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并確保人物形象能夠始終與專題片主題思想相契合。
以《主人翁 逐夢路》第一集為例,制作組在腳本撰寫環節,注重對主人公專屬特質的挖掘,然后通過故事、經典案例等予以體現,做到了從“小”處見情懷、從“小”處抒胸懷、從“小”處寫真情、從“小”處表情愫。在堅持“大”情懷這一創作初心與標準的前提下,依托“小”情愫組成專題片腳本,完善豐富專題片內容,整體立意巧妙、構思獨特,圍繞“小人物”使故事銜接和情感升華水到渠成。在撰寫腳本時,應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凸顯主人公閃光點,通過故事或是簡潔的語言體現主人公優良品質,使觀眾更易帶入情感[7]。

鏡頭作為腳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題片的拍攝應嚴格按照文件稿件的編制內容開展,尤其是分鏡頭處理等,事關專題片的最終呈現效果。分鏡頭稿本基于文字稿本,通過加工,用多個鏡頭代替文字展示,其內容豐富,包括鏡頭序號、景別、解說詞、鏡頭運動、音樂、效果聲、畫面內容。以某分鏡頭稿本為例,具體上頁表所示。
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應立足于文字稿件,控制拍攝進度,針對內容豐富的文字稿件,應做好分鏡頭的處理工作,整合鏡頭語言,更好地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專題片主題,使節目主題順利升華。
(一)音頻剪輯
無論是素材采集,還是后期呈現,都要設計落實相應的聲音。例如,在播放采訪片段時,以現場收錄的人聲為主;在展示主人公工作場景時,則以合適的背景音為主。因此,在對人物類電視專題片進行后期編輯時,要科學處理作品音頻,保證音頻呈現效果合理、合適。一般情況下,在開展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音頻處理工作時,要從專題片主題、人物性格特點出發,根據專題片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旁白與背景音樂,一方面發揮烘托人物個性、凸顯專題片主旨的作用,另一方面渲染情感,引起受眾情感共鳴。在實際剪輯過程中,為提升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感染力,可以適當增加現場采訪的比重,合理利用現場錄制聲音,從而提高專題片真實可信度,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到專題片傳遞的信息與情感。在剪輯處理現場錄制的聲音時,工作人員應對現場采訪聲音、對話聲音、談話聲音進行正確梳理,保證同期聲質量,并根據實際內容插入音效,避免畫面聲音空曠、虛假,通過配合鏡頭畫面,優化觀眾體驗[8]。除此之外,在后期剪輯過程中,還要注重解說詞的編輯與制作。使用專業配音補充畫面語言,幫助受眾理解專題片畫面內容。期間穿插的音效與音響變化,應注重現場氛圍的營造,應用于畫面轉換等層面,以此強化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流暢性。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愈發廣泛、深入,為滿足觀眾日益豐富的觀看需求,工作人員還可以運用新媒體完善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影像效果,使專題片的音樂、聲音等呈現效果符合時代特性與觀眾的欣賞傾向。總而言之,在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后期編輯環節,音頻的處理要注重編輯方法的應用與優化,合理、適宜最為重要。剪輯時要綜合考慮專題片主題和主人公個性特點,確保專題片具有較強的情感渲染作用。同時,確保音樂剪輯后有助于受眾理解,或有利于專題片的氛圍塑造等,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9]。
(二)視頻剪輯
視頻剪輯是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后期剪輯的重點,直接關系到節目的視覺體驗與節目內容的流暢性。為提高專題片的視覺吸引力,傳達專題片主題、獨特價值與內涵,應根據專題片核心主題,有針對性地設計視頻剪輯方案,保證原片的加工效果,更好地突出人物特征與節目主旨。一般情況下,對于人物類電視專題片而言,其剪輯側重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重點考慮動態畫面的銜接點。動態畫面旨在提供持續不斷的情感渲染,發揮增強吸引力和烘托情感的作用,因此,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剪輯,控制節奏。例如,可以通過插敘的方式對人物的多面性格予以展示,比如回憶穿插,增強主人公個性的多元化呈現。在銜接動態畫面時,則要配合音樂控制動態畫面的切換節奏,以此保證專題片的和諧感[10]。
第二,提高對鏡頭特效的重視度。在人物類電視專題片中,難免涉及鏡頭特效,可以說,此類特效在視頻剪輯中不可或缺,能夠有效豐富專題片內容與效果。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可盲目堆積,要從實際需求出發,豐富受眾的視覺體驗卻不會使人感到審美疲勞,增強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多元性與趣味性。以《青春無悔》紀錄片為例,圍繞大學生訪談與校園生活,結合透視、抽象重疊三維畫面等優化訪談內容,配以恰當的音樂,增強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感染力,通過鏡頭與內容的合理搭配,突出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社會意義[11]。簡單來說,要想提升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后期剪輯效果,強化專題片的吸引力,相關工作人員應從專題片的主題內容出發,選擇合適的特效,比如延伸專題片內容,或是豐富文字等要素的表現形式等,通過新穎的畫面加強專題片的視覺沖擊。為達到上述目標,工作人員要提前分析主人公性格特點,圍繞人物特征選擇特效,確保專題片效果的和諧[12]。
(三)結構把握
在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后期編輯過程中,應注重專題片的整體結構,這直接關系到專題片播放的流暢性、和諧性。具體而言,為使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各事件銜接、各部分推進流暢,應合理設計專題片的主體結構。工作人員應全面把握人物特征及前期采集的資料素材,按照腳本、主題等對相關信息進行規劃與整合,設計結構框架,逐步添加內容,確保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結構完整。作為影響專題片呈現效果的關鍵,主題結構應以人物發展軌跡為動線,合理排序、歸納其所涉及的事件與物品,協調重要事件在專題片中的所處位置與所占比例。總而言之,不斷協調、優化專題片主題結構,尤其要重點控制開篇,吸引受眾眼球,流暢銜接各部分,確保人物特征及專題片邏輯展現清晰,保證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后期編輯質量[13]。
(一)內容編輯與制作
當前時代背景下,人物類電視專題片拍攝制作與后期編輯技術方法愈發豐富,開始注重內容的策劃編輯與制作剪輯,進一步拓展節目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符合不斷變化與發展的受眾觀看期待。目前,自媒體發展迅速,開展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拍攝制作與后期編輯時,可以結合短視頻等媒介形式,為節目內容編輯與制作提供新思路。可通過官方賬號推送簡短的專題片預告,吸引觀眾主動觀看節目[14]。此外,在編輯與制作專題片內容時,可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對人物的真實行為進行記錄,從多個角度展現專題片要素。
(二)畫面編輯與制作
新媒體時代,為進一步提高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質量,還要加強畫面的編輯與剪輯,通過合理重組、整合原畫面,使人物經歷與節目畫面相匹配,傳遞充足的信息。基于新媒體發展環境的后期編輯與制作,應對畫面進行合理選擇,確保其具有信息價值與表現力,根據專題片主題做好中心人物與相關聯人物的鏡頭銜接處理,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呈現畫面。比如運用AE等畫面剪輯技術,增加特效、視頻畫面轉場、增加畫面濾鏡等,確保畫面與文字、聲音等要素同步,保證畫面中的各類元素和諧有序,營造協調的畫面氛圍,同時畫面并不會對專題片內容傳遞產生喧賓奪主的效果,保證畫面信息傳遞的真實準確性[15]。
(三)文字編輯與制作
文字是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重要因素,其編輯水平直接關系到節目質量,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觀眾對文字編輯提出更高要求,相較于以往只將文字作為信息解釋、補充的載體,當前在編輯制作期間相關人員需要樹立創新意識,通過媒體評論與交流,分析觀眾觀看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心理特點,運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輔助節目內容,確保節目主題思想的準確傳遞。需要注意的是,在編輯節目文字時,應堅持客觀、準確的原則,同時適當融入地方特色,從多個方面分析人物動機,從側面展示主人公的情感與品質。比如加入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金句”,不僅能夠使枯燥呆板的新聞敘述變得生動活潑,還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一定的親和力。
人物類電視專題片作為啟迪、引導受眾思想的電視節目,是電視專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證此類專題片的質量與播放效果,應深刻表現主人公,采用紀實手法展現主人公的精神風貌與內心世界。這一目標的達成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拍攝制作和后期編輯,在具體工作中,應做好全面采集素材、科學撰寫腳本等工作,合理剪輯音頻、視頻,運用合適的視頻特效,優化專題片呈現效果,提高編排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烙斌.淺析紀錄片的“工匠精神”:基于人物傳記類和專題類紀錄片[J].藝術科技,2020,33(7):62-65.
[2] 袁敬宇.電視專題片劇作方法創新性表達的思考:以《主人翁 逐夢路》第一集為例[J].青年記者,2020(17):87-88.
[3] 熊奇錄,朱晨華.人物專題節目影像建構與敘事路徑探析:以甘肅天水電視臺《天南地北天水人》為例[J].當代電視,2022(6):108-112.
[4] 于偉杰.“互聯網+”背景下國產科普紀錄片創新發展的再思考:評《大學微電影教程》[J].新聞愛好者,2020(12):17-18.
[5] 姚遠.地市級媒體創作紀實專題片的細節要素;以電視新聞專題片《愛之信使》為例[J].記者搖籃,2020(9):113-114.
[6] 孫穎華.關于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創作思考[J].采寫編,2021(7):153-154.
[7] 吳鹍.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創作要點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7):124-126.
[8] 張娟.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的策劃與創作方法[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5):100-102.
[9] 陳岑.人物類電視專題片創作的要點研究[J].傳媒論壇,2020,3(8):132.
[10] 張君婷.人物類專題片拍攝剪輯技巧及發展趨勢[J].中國報業,2022(12):76-77.
[11] 賈清理.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0):143-145.
[12] 龐燕.淺談如何做好電視專題片中人物的采訪[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4):177-178.
[13] 董曉君.人物類專題片的訪談與創作要點探討[J].記者搖籃,2020(11):117-118.
[14] 曹茹.關于人物類電視專題片策劃與創作的思考[J].秦智,2022(3):79-81.
[15] 閆素平.淺析人物紀實類專題片講故事的技巧:以《奮斗點亮幸福》節目為例[J].采寫編,2021(12):151-152.
作者簡介 李暘,三級導演,研究方向: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