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包括“資助”和“育人”兩項任務,其中,資助是基礎,育人是本質。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傳統媒體環境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劣勢逐漸凸顯,資助政策傳播不暢、資助管理模式陳舊、資助內容過于單一等問題,導致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資助精準化不足、學生參與度低、人文關懷被忽視等困境,制約著高校資助育人效果的提升。而新媒體的充分應用,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突破時空壁壘、強化學生參與、加深師生互動、實現信息多元化傳播等方面獲得了顯著優勢。基于此,高校與教育管理者需要強化協同配合,以新媒體為依托,針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踐行以下路徑:構建新媒體資助平臺、實施多模式教育宣傳、打造新媒體育人隊伍、實現資助渠道多元化,以此提升資助育人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并在有效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同時,形成多維幫扶的新格局。文章以新媒體為導向,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闡述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資助育人的現狀,對比分析新媒體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邏輯,進而針對高校資助育人效果的提升提出有效的實踐路徑,旨在為高校資助育人的創新發展和全面優化提供理論參考,助力高校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踐行。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資助育人;現狀;價值;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12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學生工作精品項目“以‘五心鑄魂’助推‘學生思政’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XGJPG3022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獎、貸、助、勤、補、免”為主要形式,為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同時依托資助工作實施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育人措施。由此可見,高校資助育人是一項兼具綜合性和系統性的育人工程。在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環境已經難以滿足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創新發展,新媒體的運用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要求各類高校提高重視程度,全面推動新媒體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進而以新媒體為依托,提升高校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助力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一)資助政策傳播不暢,資助精準化不足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困難補助等高校資助政策的傳播主要以校園網、入學手冊及輔導員為主要渠道。然而,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資助政策種類繁雜且條目眾多,導致其難以依據自身情況申請合適的資助項目。同時,僅憑借籠統的政策介紹,大學生難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各種資助項目的具體操作流程與方法,加之資助項目的申請、審核等事宜較為煩瑣,部分高校又忽視了對資助后期的具體宣傳與詳細解釋,導致大學生在申請資助項目時,難以針對自身情況選擇符合的項目,高校資助育人的精準化明顯不足。
(二)資助工作模式陳舊,學生參與度較低
一方面,在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傾向于以官方化和公開化的方式進行宣傳,而困難大學生出于維護自尊心的目的,不愿將自身的真實情況公之于眾,導致其對于資助征文、勵志演講等宣傳活動避之不及[1]。另一方面,傳統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認定流程上較為固化,通常將固定的名額下放到班級,而部分學生為爭取到名額,謊報家庭情況,導致真正困難的學生錯失了得到資助的機會,長此以往,便不愿再參加申請活動。總之,在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帶有明顯的行政化和程序化色彩,難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資助內容過于單一,人文關懷被忽視
高校資助育人的效能發揮需要在經濟和人格兩方面同時發力,確保困難大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養成優秀的人格品質,這就要求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重視受資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其因受資助而產生自卑心理[2]。然而,傳統媒體環境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申請、審核等流程上存在過于煩瑣的現象,加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人員配備不足,導致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施集中體現在經濟方面,缺乏對困難學生內心需求的關注與重視,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等人文關懷的缺失長期存在。
(一)有助于突破時空壁壘
在新媒體的加持下,高校資助育人的各項工作得以在網絡空間順利開展,使大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接收資助政策信息的宣傳。同時,以新媒體為媒介,使高校資助育人的相關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可以推動資助育人工作全面融入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全過程,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影響力的進一步深化和輻射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二)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
新媒體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和隱匿性,可以使大學生以虛擬的身份信息參與到高校資助育人的各項活動中,有效地保護了困難大學生的隱私,并滿足了困難大學生維護自尊心的需求[3]。同時,依托新媒體,高校可以使資助育人的相關信息以影像、音頻、圖片等多種模態綜合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提升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靈活性和人性化特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有益于強化師生互動
新媒體賦予了大學生與教育者平等的話語權力,使大學生和教育者可以在網絡空間中不受拘束地開展交流與互動[4]。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對困難學生的思想認知、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此精準掌握他們的內在需求,進而針對性地調整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實施,強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人文關懷,提升高校資助育人的精準性。
(四)有效于信息多元傳播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是高校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一項帶有社會公益性色彩的舉措,因而其具體實施需要社會各領域通力協作[5]。依托新媒體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高校資助育人的相關信息可以不同的形式向不同的領域傳播,進而以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在社會各領域實現迅速裂變,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和較強的號召力,達到有效宣傳與推廣的預期目的。
(一)構建新媒體資助平臺,強化資助育人精準性
首先,高校要依托新媒體構建資助育人網絡系統,借助新媒體平臺實時公布國家資助政策和信息,有效消除信息孤島,并以網絡化的方式開展資助工作的宣傳、申報、評選、公示等各項流程,充分提升工作效率[6]。同時,要借助新媒體打通師生互動渠道,為大學生營造對等交流和自由表達的話語環境,鼓勵學生對資助育人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確保資助資金落到實處[7]。其次,高校要依托新媒體構建數字化考評機制,以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為兩大核心導向,以數據考核的方式,將受資助學生的學習成果、社團參與、公益勞動總量等要素與其受資助的額度和形式掛鉤,明確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使困難大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社會。此外,高校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種新媒體開展資助育人工作,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信息共享轉變為價值共享和精神共享,向學生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內容,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思想價值觀念[8]。同時,教育者要依托新媒體渠道與困難大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互動,掌握困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內心需求,從而精確開展資助育人的各項活動,提升資助育人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二)實施多模式教育宣傳,有效傳播社會正能量
高校資助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因而高校需要依托新媒體開展多種模式的教育宣傳工作,使困難大學生充分感受社會正能量的熏陶和號召。首先,高校要利用新媒體創建感恩教育平臺,將感恩教育作為核心導向,引導受資助學生在獲得資助的同時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社會。例如,鼓勵并引導受資助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并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與號召,以自身實踐在新媒體空間傳遞社會正能量,進而使其擁有一顆“感人的心”[9]。其次,借助新媒體,高校還可以搭建勵志教育平臺,將網絡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以豐滿的勵志人物形象和真實的勵志故事對受資助學生進行激勵和鼓勵,使其堅定意志,銳意進取。同時,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以投票的方式開展學期勵志典型評選活動,使受資助學生在活動中再次得到肯定,使其更加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10]。此外,借助新媒體,高校可以建立勤工助學能力提升平臺,在新媒體平臺發布各類勤工儉學的兼職信息,為受資助學生構建“線上+線下”的勤工儉學渠道,同時匯總受資助學生的個人信息和具體需求,建立勤工儉學信息庫,幫助受資助學生匹配到合適的兼職工作,使其在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報酬的同時,鍛煉并強化自身的各項能力。
(三)打造新媒體育人隊伍,深化資助育人實效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高效資助育人工作,有賴于打造一支素質全面的新媒體育人隊伍[11]。首先,高校要強化教育者的新媒體素養,提升教育者對新媒體的重視程度,促使其及時轉變工作理念,樹立新媒體傳播意識,并熟練掌握各種新媒體操作技能,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可以依托新媒體開展各項資助育人活動,強化與思政教育者、各學科教師及輔導員的溝通交流,為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形成合力,進而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實效性的整體性提升[12]。其次,高校要本著“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原則,邀請知名學者、權威專家等人士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到資助育人工作隊伍中來,以在線直播、視頻通話等形式,開展網絡座談會、交流會等活動,引導受資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強化高校資助育人的實效性[13]。最后,高校要針對資助育人工作組建新媒體運營團隊,依據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情況研發合適的新媒體APP,并在全校師生范圍內大力推廣,在把控新媒體傳播場域信息質量的同時,依托自有APP的后臺數據,對受資助學生的思想動態、日常表現及學習效果進行全面評價,以此助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實質性提升。
(四)實現資助渠道多元化,形成多維幫扶新格局
作為一項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育人工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要實現資助渠道的多元化,舉社會之力,形成多維幫扶新局面[14]。首先,高校需要依托新媒體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拓展資助育人工作的宣傳范圍和推廣力度,針對社會公眾、各領域企業、公益性團體等對象,全面宣傳國家針對困難大學生的資助政策,號召全社會關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營造濃厚的社會資助氛圍,以此實現資助渠道的多元化,使困難大學生獲得不同形式的資源扶持。并且,高校要借助新媒體平臺向社會公開捐助資金的使用途徑,保證捐助資金獲得和使用的透明化,打消捐助主體的顧慮,保證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15]。其次,高校可以新媒體為媒介,以短視頻、在線直播等方式展現受資助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學習情況,主動邀請各捐助主體參與監督評價,在鞭策受資助學生的同時,以其良好表現回饋捐助主體。同時,依托新媒體平臺搭建捐助主體和受資助學生的溝通渠道,使雙方在溝通中建立信任,進而在強化感恩教育的同時,使受資助學生得到不同形式的精神資助和教育引導。此外,高校需要以優勢的內容和多樣化的形式,向受資助學生實施精神激勵,使其養成自立自強、勇于擔當、敢于拼搏的頑強意志和優秀人格,以激發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實現其自助幫扶。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使高校育人功能的發揮得到了有效的助力。高校需要充分把握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機遇,強化與各利益相關者的協同配合,實現各項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同時依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和育人目標,落實有效的優化措施,推動新媒體與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面融合,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得以創新發展,為受資助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其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永.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1):154-159.
[2] 何岳.生態人文理念指導下的高校管理建設分析[J].環境工程,2022,40(9):329.
[3] 麻嘉宜,潘思含,林晨,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助力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以安徽省卜陳村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9):47-49.
[4] 任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9):93.
[5] 溫嫦艷.角色理論視閾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人員角色重塑:評《高校資助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22(3):2.
[6] 劉健余,韋柳夏,呂億.易班媒體平臺與大學生資助工作融合以提升育人效果的研究與實踐[J].數據,2021(11):131-133.
[7] 唐志文.論新發展階段推進高校資助育人的高質量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105-111.
[8] 閻茹,仲維維.教育精準扶貧視閾下的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效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1(10):91-96.
[9] 陳博旺,晉家洪,馮力.高校學生貧困資助的政策邏輯、實踐困境及其突破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29-34.
[10] 季俊杰,熊婧.高校資助政策價值主題的演進規律與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21(9):37-44.
[11] 林海燕.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教育管理探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0):235.
[12] 陳怡鈿,白迅文,錢鵬,等.基于大學生志愿背景下電商扶貧模式研究[J].智慧中國,2021,61(4):92-93.
[13] 李洪濤.新媒體時代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輔導員的學生資助管理創新[J].輕合金加工技術,2020,48(11):71.
[14] 張璇,歐雷,唐熙媛,等.大數據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資助工作管窺[J].就業與保障,2020(16):177-178.
[15] 秦昌建.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決策探索,2019(8):64-65.
作者簡介 張婷婷,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學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