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電影藝術創作者已經意識到了對于傳統紀錄片要賦予創新元素的重要性,電影電視的拍攝題材、拍攝手段、表達方式開始革新,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影片。2020年由騰訊視頻獨家出品的藝術類短紀錄片《此畫怎講》上線,引發眾多年輕人關注。紀錄片以名畫鑒賞為核心,選取了中國古代美術史上14幅傳世佳作,進行從內到外的還原與鑒賞。與眾不同的是,影片開頭一改傳統紀錄片嚴肅的風格,將團隊制作的新潮插畫作為開頭版面,勾起觀眾好奇。《此畫怎講》沒有在宣傳上消耗精力,只是通過開通微博官方賬號進行簡單的宣傳,將重心放到了影片的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上,打造出特色鮮明的IP形象。隨著“國潮風”“國潮文化”的興起,觀眾越來越喜歡看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影片,這對提升國民文化自信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此,文章立足大眾文化視域,以短紀錄片《此畫怎講》為例,通過對當代紀錄片的定義、紀錄片的創作原則進行分析,探討藝術類短紀錄片在題材選擇、敘事方式、人物服飾妝效、視聽語言、知識點輸出上的創新性發展,從而反觀藝術類短紀錄片近年來的變化,引發紀錄片創作者對于未來紀錄片觀賞意義和經濟意義的思考。
關鍵詞:大眾文化;紀錄片;《此畫怎講》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1-0216-03
(一)紀錄片的定義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在當代,人們對于紀錄片的理解是以生活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作為素材,以真人真事作為表現對象,串聯事件的時代背景與前因后果,并融入豐富的藝術元素進行加工,可以引發人們對問題展開思考、獲得情感共鳴和體會人生感悟的電影或者電視藝術形式。
中國最早的紀錄片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中國人拍攝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定軍山》的成功拍攝不論是對世界電影史還是中國電影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1]。后期隨著經濟的崛起、科技的發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我國倡導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創造有中國特色、中國溫度的作品。近年來,抖音、快手等互聯網短視頻平臺的火爆和碎片式視頻作品的風靡,對紀錄片發展有了新的啟發,短紀錄片應運而生。
《此畫怎講》是一部典型的藝術類短紀錄片,短視頻內容以碎片化方式呈現,以更新潮、更年輕、更易懂的姿態來面向觀眾,可以說短紀錄片就是當代互聯網和大眾文化共同的產物[2]。
(二)紀錄片的創作原則
1.保持真實性
展現真實生活是紀錄片的本質。一方面,紀錄片需要真實拍攝片段化的現實生活,不可以斷然改造;另一方面,因為紀錄片具有教育宣傳和知識普及的作用,所以即便有跳躍的藝術設想和重要的宣傳任務,也不可捕風捉影[3]。
2.應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國家廣電總局2010年10月出臺的《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必須堅持正確導向,準確把握紀錄片的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充分發揮紀錄片的審美娛樂和認知教育雙重功能,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4]。《此畫怎講》為騰訊視頻獨家打造的藝術類短紀錄片,觀眾需要通過騰訊平臺進行觀看。這種模式下,紀錄片為騰訊視頻增加了下載量、點擊量,騰訊視頻通過頁面更新和開通會員的方式提升了《此畫怎講》的吸引力,既保證了紀錄片的產出質量,又能獲得相應的市場商業回報[5]。
3.須明確受眾群體
2020年《中國紀錄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超過68%的受眾觀看紀錄片是以放松心情、擴充知識面為目的,66%的受眾是為了獲取社會熱點和新聞資訊[6]。以上數據表明,紀錄片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群的吸附能力逐漸加強,觀看紀錄片正成為年輕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
可以說,好的口碑是觀眾選擇的基本前提,生動有趣是觀眾分享評論的重要基礎,簡單易懂的知識普及是觀眾連續觀看的根本保證。
這也意味著,紀錄片要遵循“有趣味”“有質量”“有品位”的發展要求[7]。
(一)題材的選擇與敘事方式
近年來,國家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呼吁各行各業的藝術創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畫怎講》在題材的選擇上立足于中國古代美術史,是非常典型的作品鑒賞紀錄片。制作團隊最終選取了14幅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此畫怎講》的監制朱樂賢在接受毒眸平臺采訪時提到,以往的歷史紀錄片都以嚴肅的狀態面對大眾,對一部分觀眾來說并不是很親切。前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優質紀錄片獲得如潮好評,單是讓“國寶開始說話”這一點就令人非常意外和驚喜,這也啟發了《此畫怎講》制作團隊,如果讓古畫中的人物活起來、動起來、開口說話,穿越到今天會發生什么?因此《此畫怎講》不再是常見的“圖片資料+旁白解說”的形式,最終內容的輸出是在繪畫設定的情境中展現[8]。
綜合來看,《此畫怎講》選擇的畫面以人物為主,這些作品具有一定知名度,觀眾有所耳聞,這一點熟悉感便拉近了《此畫怎講》與觀眾的距離。《此畫怎講》選擇唐朝和宋朝的作品最多,一是現代人對盛世繁榮的大唐有著強烈向往,二是以宋朝為背景的電視劇《知否》《大宋宮詞》的熱播讓人們對宋代習俗生活產生了興趣。劇情設定又與社會熱點問題環環相扣,因此《此畫怎講》在題材選擇與敘事方式上,已經創新領先了傳統類紀錄片[9]。
(二)人物服飾、妝效和道具的高度還原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抖音、快手、小紅書等APP的用戶規模越來越大,涌現了一批優秀的穿搭博主、美妝博主,一條視頻便可以收獲200萬以上的關注和點贊量,足以看出人們對美的關注度開始上升,審美標準也開始提高。
紀錄片《此畫怎講》中,所有的服飾、道具都由制作團隊1:1復刻還原。拿唐朝來說,延續兩三百年的歷史王朝的審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搗練圖》表現的是初唐時期的勞動婦女形象,這一時期妝容風格清新淡雅,眉毛以細眉為主,女子膚色以傅粉潔白為美,最后簡單在面頰飾以淡粉色胭脂。紀錄片中人物穿的是唐朝流行的齊胸襦裙,仔細對比不論是顏色、花紋還是質感,與原作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到盛唐時期,服飾更加雍容華貴,紅色受到宮廷貴族的喜愛,薄紗羅大多為半透明樣式,側面凸顯了唐代絲織技藝的高超。
在妝容上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像兩個蠶蛹一樣的眉毛,人們會為了追求這樣的眉毛而將自身的原始眉毛刮掉,額頭、鼻尖、下巴會有明顯的點白,面頰的胭脂使用相比之前也更為紅潤,整體妝容更加濃厚。
這樣的視覺沖擊與還原程度,使美妝博主和穿搭博主紛紛效仿,通過查資料、看解析,在直播間為大家還原妝面,“中國古代妝容”“桃花妝”“暈酒妝”等詞條沖上微博熱搜,點擊量居高不下,就連照相館也都開始紛紛推出“古風照”系列,檔期很快就被約滿[10]。
《此畫怎講》對原作的高度還原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制作組愿意花費時間、金錢、精力去打磨這些細節,這就代表了藝術類短紀錄片的一次飛躍[11]。
(三)視聽語言的結合
電視電影藝術通常都會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此畫怎講》在鏡頭語言的表達上刪繁就簡,放棄了花哨的鏡頭表達。
繪畫是二維空間的表達方式,電影電視藝術都是視聽結合的三維表達方式,此片在鏡頭表述上將二維和三維簡單利用定格做過渡,不僅能夠自然突出重點,還能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
《此畫怎講》的片頭采用了脫口秀式的背景音樂,奠定了紀錄片輕松的基調。進入正片后,背景音樂變為慢彈的古琴,能夠讓觀眾在畫面定格后認真閱讀畫作的基本信息。
在部分劇集的畫面藝術上,《此畫怎講》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方式進行展示,例如在《聽琴圖》這一集中,宋徽宗與兩位大臣的座椅、案板及宋青白瓷為真實道具,在絹本設色的單色背景下顯得格外突出,而宋徽宗背后的松樹和竹子便是影片畫面中“虛”的部分,以動態的工筆畫樣式作為凸顯主人公的陪襯,簡單明了而不失生動,十分新穎有趣[12]。
(一)在時間和共鳴上與觀眾同頻共振
在2020年騰訊視頻的年度報告中,《此畫怎講》在最受95后用戶喜愛紀錄片榜單中拿下榜首,喜愛人數超過了豆瓣評分9.6分的《人生第一次》和中國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
通過數據可以得知,《此畫怎講》精準利用了當代人的碎片化時間,5分鐘的劇集,人們在課余時間、通勤時間便可看完,因此,《此畫怎講》在時間設置上與觀眾實現了同頻。
另外,在《此畫怎講》中每一個槽點都擊中了不同的群體,比如深受“996”壓迫的打工人、古代人們也向往的公務員、面對“熊孩子”的暴躁媽媽等,擊中了打工人、備考人、育兒媽媽等多種受眾群體。
《此畫怎講》將當下社會的痛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此畫怎講》在情緒共鳴這一點上與廣泛的受眾群體實現了共振[13]。
(二)傳統文化的宣傳
2022年2月10日出臺的《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無疑為繁榮中國紀錄片創作發展進一步提供了方向引領和政策支持。該意見指出要筑牢思想根基、提高專業能力,引導紀錄片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化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用明德引領風尚。紀錄片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公共產物,可靠性、權威性遠遠超于普通的電視娛樂節目,因此對紀錄片創作者的要求也更嚴格。
創作者們需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增強大眾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向往,增強全體國民的文化自信,傳統文化的宣傳是必不可少的一步[14]。
(三)為大眾文化視域下其他紀錄片提供參考
截至目前,《此畫怎講》憑借著清奇的風格和獨特的拍攝視角,加之后期微博表情包的帶動,形成了屬于自己的IP。
由此可見,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紀錄片制作可依靠5G、AR、3D復原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人物動態進行結合,通過妝效還原原始場景,加深自身記憶點,形成自己的IP文化,為推動紀錄片的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15]。
《此畫怎講》可謂是一次對傳統藝術類紀錄片的突破,幾分鐘的劇集背后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制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表達內容,同時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制作團隊該走的道路。《此畫怎講》不僅教會了觀眾美術作品知識,還觀照古今,談論當下的社會熱點,成功走進了觀眾的內心。如何掌握當下的流量密碼,《此畫怎講》做了藝術類短紀錄片的表率,未來的短紀錄片定會走得越來越遠。
參考文獻:
[1] 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Z].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2-11-24.
[2] 劉劍峰.古物今談:從《此畫怎講》看“網生時代”文博紀錄片的創作生態[J].電影評介,2021(20):105-108.
[3] 鄭丹.紀錄片《此畫怎講》的年輕化表達[J].影視制作,2021,27(10):83-86.
[4] 信瀟.名畫真人番《此畫怎講》創新因素分析[J].新媒體研究,2021,7(13):112-114.
[5] 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Z].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02-10.
[6] 蘇子慧.一名從業者對雜技編創工作的認識[J].雜技與魔術,2022(3):52-53.
[7] 王曉暉.地方電視臺紀錄片市場化生產的創新實踐:基于佛山電視臺順德分臺的實踐討論[J].文化產業,2022(34):40-42.
[8] 唐定,舒安淇.時代語境下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對中國形象的塑造[J].視聽,2022(12):135-138.
[9] 郭慧.美食紀錄片《澳門之味》的符號表意與形象建構[J].視聽,2022(12):142-144.
[10] 朱弘揚.主流媒體平臺微紀錄片的傳播策略探析:以央視頻為例[J].視聽,2022(12):152-154.
[11] 張子怡.紀錄片主持人的敘事策略:以《無窮之路》的主持人陳貝兒為例[J].聲屏世界,2022(19):29-31.
[12] 李丹丹.解碼全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創新之道[J].聲屏世界,2022(19):74-76.
[13] 梁天嗣.新媒體時代主旋律紀錄片的創新表達與價值傳遞:以《守護解放西》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2):157-159.
[14] 張玄璇.媒介融合下紀錄片傳播方式與敘事策略的創新研究:以《早餐中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2):179-181.
[15] 李墨芬.融媒體視域下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與美學創新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4):186-189.
作者簡介 于滿,研究方向:當代藝術、綜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