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職業教育新發展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時期,傳承和弘揚基于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非常豐富的時代特征。基于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從事思政教育的工作經驗,文章圍繞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探討思政教育如何融入校園文化,將校園文化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探索基于校園文化構建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思政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5—0015—03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是文明發展的特征[1],校園文化從傳統文化中總結凝練而出,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時代,在職業教育新發展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時期,職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校園文化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相互滲透融合,使得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體現在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這不僅是職業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是職業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時代體現。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教育者有責任在日常教育中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義務和必要基于校園文化構建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2]。
一、基于校園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
對一個國家而言,文化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對每個公民而言,文化是精神食糧;對教育而言,文化有著一種潛移默化的隱形影響;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文化則是培養堪當時代重任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顯性指揮棒。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一個學校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在新時代,我們倡導文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是歷史必然、時代使然。校園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校園文化對思政教育的滲透體現在方方面面,表現在課堂內外,是潛移默化的管理力量,是春風化雨般的精神元素。無論課程思政還是思政課程,都要將校園文化與大思政環境結合起來,與職業教育特色結合起來,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有序體現在教育教學各環節,實現全覆蓋。本文以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緊扣林業特色,突出審美價值、高雅格調,提升綠化美化水平,發揮校園環境育人功能,充分體現校園文化對思政教育的價值。
二、校園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1.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職業院校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學生成長于校園、成熟于校園,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依賴于校園,正是基于這種文化寄托,學生才能成長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圍繞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學院以校園為平臺、以師生為對象、以活動為載體、以適合學生發展的思政教育為己任,在美化、綠化、亮化校園上博采眾長、精準定位、兼收并蓄,始終秉承“為了隴原綠色,我們一直在努力”的學院精神,深入挖掘學院辦學歷史中積淀的深厚文化資源,注重校園文化及所產生的文化氛圍對師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明氣息融合貼緊,讓學院愿景、使命、價值追求、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傳統和辦學理念根植于師生心中,成為師生追逐理想、干事創業的寶貴精神財富。
2.創新形式,打造特色。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國家和社會需要“大國工匠”,職業院校義不容辭,應主動承擔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里所提到的“美”,就是審美,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必須擁有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和高瞻遠矚的審美能力。學生長期在校園里生活,置身于校園文化中,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與校園文化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實現了“人園合一”的境界。學生在優美的環境里學習、生活,時時刻刻都是一種精神享受,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按照校園活動精品化、示范化,班級活動大眾化、娛樂化,社團活動多樣化、興趣化,宿舍活動碎片化、生活化的思路,學院有序開展各級各類活動,積極引導和協調各二級學院根據學生實際和專業特點設計開展了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項目。
3.設施完善,優美舒適。校園環境對學生求知欲的刺激,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充分結合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所迸發出的綠色資源和育人氛圍,進而將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融入教育教學各方面、各環節,實現生態育人示范效應全覆蓋。學院不斷完善各項環境設施,不斷提升綠化文化美化水平,給師生創造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通過對校園文化的不斷挖掘和打造,實現讓一草一木、每一處景觀都會說話,都有一個故事,都能育人,從而將文化育人體現在課堂內外,與主課堂相得益彰,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
三、校園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
1.傳承校園核心文化理念。優秀的校園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須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在堅守行業大背景的前提下,與時代發展、教育特色緊密結合在一起,與學校的發展歷史、辦學特色深度交織在一起,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立德樹人、思政教育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起來,讓校園核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將校園文化體現在教育教學各環節,讓校園文化成為師生人人知曉、人人傳承的大眾文化。學院作為西北地區唯一一所林業類高等職業院校,其在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中,始終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這個大背景,始終秉承發揚“為了隴原綠色,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核心文化理念,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作為學院立院之本、發展之基,以林業教育為特色,厚植生態情懷,服務國家生態戰略,強化文化傳承與創新,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融于校園文化建設中,讓“林業”與“綠色”的初心使命深深根植于廣大師生心中。
2“.浸”思政教育于環境文化。環境代表著一個學校的外在形象,環境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將環境文化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顯得非常有必要。只有將環境文化滲透到學院教育教學和師生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夠達到文化潤物無聲的目的,才能夠突出高雅的格調。校園的環保整潔與學生的高尚行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校園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廳一廊不僅展示著校園的形象,更在深層次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一個高雅別致的校園環境會給人帶來感官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熏陶。正是基于這種良性關系,使得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學生時時處處都在接受著校園環保大課堂,讓思政元素點點滴滴滲透到校園環境文化中。
3.“浸”思政教育于行為文化。校園行為文化,顧名思義,代表著學生的點點滴滴、所作所為,是一個學校學生整體素質的綜合表現。如何將行為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學生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僅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綜合考量,也是對學校綜合治理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寄托著學校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寓意的需要,見證著最悠久的歷史,訴說著最動人的故事。學院著力推進行為文化,將學生黨團“雙建雙帶雙聯系”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實作為抓手,著力培養“自主學習、自我服務、合作交流”的學習文化,以學生社團“六個一”工作模式為支撐,著力培養“開學典禮、新生軍訓、升旗儀式、文娛體育運動、‘三下鄉活動’”為內容的實踐文化,著力培養以“志愿服務、愛心行動、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為載體的社團文化,著力培育培養“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勤儉節約、拒絕網貸、遠離網游”的生活文化等,逐步形成了“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生行為文化。
4.“浸”思政教育于勞動文化。職業院校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推進“五育并舉”的過程中,勤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何將勞動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養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美好品質,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幫助學生強身健體,是職業教育勞動文化滲透、培養學生樹立手腦并用的重要舉措。學院實習林場、實習農場、園林綜合實訓基地、愛心行動社、大學生“三下鄉”等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提供了平臺,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勞動中逐漸形成“愛勞動”的基本態度,培育學生敢于吃苦、樂于吃苦的良好品質。同時,努力將“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貫穿于學生的勞動教育中,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牢固樹立在勞動奉獻中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意識。
校園文化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是教育培養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成才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和全覆蓋豐富教學內容、全方位改進教學方法、全層次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對于職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工作者而言,不僅需要深刻挖掘凝練校園文化,更需要在不斷凝練中將其凝結為學校品牌,并有針對性地滲透到思政教育中,在傳承校園核心文化理念的同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傳承滲透基于校園文化的傳統文化,不斷探討思政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將校園文化與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持續探索基于校園文化構建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郭少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探討[J].職業,2020(33):02.
[2]陳晴君.芻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02.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