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通過班級合唱,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加強與其他同學的溝通,并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品質。然而,當前小學合唱教學存在教師在合唱教學理論知識、能力和創新方面不足的問題。為應對這些問題,現筆者提出了以下六點策略:提升音樂教師的合唱教學能力;進行多樣化的發聲訓練;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想象力;運用游戲激發學生合唱興趣;選擇優質的合唱作品;把握曲目的精神實質。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合唱教學,提高其合作能力,激發他們對合唱和音樂的熱愛,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合唱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5—0108—04
合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隨著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對美育教育的規范引導,合唱教學的重要性逐漸受到認可。然而,筆者注意到當前階段的班級合唱教學并未針對每首作品提供準確、科學、系統的教學提示與方法。盡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合唱教學,但是提高班級合唱的藝術性仍然是一個挑戰。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教師亟需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有效探討。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強調音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感受美、欣賞美、享受美。通過采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追求塑造完美人格的動機與行為。通過參與合唱教學,學生可以提高他們的合唱技能、音樂表現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加深對音樂和聲協調感以及舞臺表演觀念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還能促進他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此外,充分發揮合唱團隊的教育引導功能和審美帶動功能,可以使學生在優美的合唱旋律滋養中調動其形成與保持積極健康、陽光向上的心理,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他們的人文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1.合唱教學在美育中的重要意義。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對美育接受能力最強的時期,也是培養音樂素養的關鍵階段,準確把握這一“黃金教學期”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美育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此外,小學階段也是兒童從家庭環境邁入集體生活的第一個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強合唱教學就成了實現美育教育目標的有效手段。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準確把握這一關鍵時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美育素養,樹立藝術自信,并激發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合唱教學的參與意義。合唱教學以全體學生為對象,分配不同聲部和角色,將音準和情感等要素融匯在同一時空環境中,促進合作和互動共情。通過音樂指揮的引領,不同聲部共同演繹聲樂作品,充滿情感的童聲自然成為最美的“樂器”。因此,合唱也被譽為“最美的交響樂”。
合唱教學首先要求提高合唱隊員的團隊凝聚力。通過不斷磨合與訓練,隊員既要發揮自己的聲音特色,又要使小組聲部音域層次分明,以實現團隊整體特色的和諧統一,最終為聽眾帶來震撼心靈的視聽體驗。在小學階段,合唱教學通常以班級為單位,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合唱練習,并通過與他人的和聲配合提高聽辨能力[1]。在此過程中,學生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定位,并要解決音準問題,培養音樂創想和和聲思維,體驗多聲部融匯統一的和諧之美,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同于音樂教育中的其他類型,合唱作為一種集體學習活動,全體隊員共同追求目標,但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如不同聲部、動作和時間等。在訓練中,教師要關注全體學生每一個聲部以及每一位學生的發聲;學生則需認同自己的聲部、聲音、定位和價值,為團隊整體服務,認同合唱音樂的整體觀和大局觀,將個人融入整體,體會個體價值,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二、小學合唱教學的現狀
1.教師合唱教學理論不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大部分音樂教師雖然具有專業院校背景,但專業方向各有側重與差異(如音樂表演、器樂、理論、舞蹈等),這就導致在合唱教學方面,教師可能面臨知識技能掌握不全面的問題,一段時間內,對合唱教學感到力不從心。同時,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亟待更新。一方面,若教師僅領著學生演唱而未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手段便無法滿足學生對當前合唱教學的需求。若教師自身教學方式不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探索,學生可能會逐漸對合唱失去興趣,從而導致師生陷入“抵觸排斥”的誤區;另一方面,合唱教學涉及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較多,教師合唱教學理論知識薄弱將直接影響小學合唱教學水平。
在日常教學中,面對全體學生的合唱教學,教師常常會出現準備不充分、設計不合理、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調解等情況。在開展合唱教學活動時,教師往往沒有針對作品設計科學、有趣與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大多數教師在遇到合唱教學課程時,常常會對作品做“減法”,將合唱簡化為單聲部齊唱,甚至直接免去合唱教學課程,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小學合唱教學面臨的現實挑戰和改進的迫切需求。
2.教師合唱教學能力受限。合唱教學對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很高。首先,教師自身需要具備準確、感人的范唱水平;其次,教師要有巧妙的教學方法教授學生正確發聲,以及扎實的鋼琴伴奏技能作為保障。孩子們如同一張白紙,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繪制出生動的聲音圖畫。然而,有些教師雖然自身音質優良、范唱專業,能以聲帶情,可以深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但由于經驗不足,無法找到有效的引導方法,從而導致學生逐漸喪失注意力和興趣。另一方面,一些非聲樂專業的教師只能準確范唱,但不能用聲音打動學生,學生難以提起興趣。還有部分教師雖然聲線優美、教授方法正確,但在需要鋼琴伴奏的作品中常常表現得手忙腳亂。例如,一些作品需要根據學生音域進行轉調,這就要求鋼琴伴奏教師具備扎實的鋼琴功底。然而,許多非鋼琴專業的教師難以勝任鍵盤演奏中的任意轉調,這無疑給合唱教學帶來了很大困擾。鋼琴伴奏的不足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找準音域、理解感情,反而會成為聲樂與伴奏合作的負擔。這種合唱教學綜合能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效果。
3.教師缺乏合唱教學的創新能力。《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可以通過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種方式來表達藝術之美。然而,在小學合唱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學生對聲部音準的把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經常只關注低聲部旋律訓練,并采用反復練唱低聲部的方法。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生對歌曲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合唱時可能導致學生找不到自己的聲部,甚至唱成單聲部。
三、提升小學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加強音樂教師的合唱教學能力。在《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背景下,音樂教學理念強調實踐導向,要求學生以藝術體驗為核心展開多樣性實踐,以提高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因此,合唱作為一種綜合性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有著較高要求。為了提升高年級學生的合唱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強調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并科學地安排教學進度。計劃應既適應學生年齡段的學習需求,又依據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和發展潛力來確定教學重點和解決難點。此外,教師還應特別關注合唱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以提升大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針對每一首合唱作品,教師應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高音概念,借鑒奧爾夫聲勢法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和學習進度。此外,還可以通過詩歌或故事講述作品背景,讓合唱音樂課堂更加有趣。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提高自己的合唱教學能力,從而提升小學合唱教學的有效性。
2.多樣化訓練以提高發聲效果。進行發聲訓練前,讓孩子們做一些熱身練習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冬天容易導致聲音沙啞的情況下。例如,讓孩子們做一些舒展動作以放松身體,并通過按摩來使心情愉悅。雙手摩擦制熱后放于頸部,有助于咽壁的開合。在氣息訓練方面,除了常規的“小狗喘氣”、“深嗅花香”和“腹部震動”之外,還可以嘗試通過音階式唱英語數字等方法來訓練。這樣既能鍛煉氣息,又能增強唇部的咬合能力,從而使發音更加清晰。在學唱合唱歌曲前,進行多聲部發聲訓練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五年級下冊第十課《七色光之歌》為例,這首歌是典型的三度音程行進的二聲部合唱作品。歌詞中出現了很多哼名“lai”的開口音唱法,若未掌握正確的合唱技巧,很容易將其“唱白”,并將三度音程的合唱旋律混淆[2]。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首先要訓練長時值哼名“lai”的正確發聲方法,接著進行與歌曲旋律相符的二聲部合唱小練習。在打好基礎后,學唱《七色光之歌》的效果將大大提升。通過多樣化的訓練方法,教師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發聲效果,使合唱教學更具成效。
3.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力。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對和聲的興趣,從而提升小學生對合唱的熱情。為了有效創設情境,教師需要確保學生已初步掌握作品的音樂知識并對歌詞的情感有一定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循序漸進的情境,調動學生與作曲家的共鳴,引導學生進行更充分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意境,并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合唱學習的興趣。
4.通過游戲引導激發合唱興趣。如今的音樂課已經摒棄了過去逐字逐句教唱的模式,并且融入了許多先進的教學理念。例如,達爾文手勢有助于學生提高音準,而身體律動有助于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和旋律,這些方法都能有效培養其聆聽習慣。又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五課《木瓜恰恰恰》和下冊第八課《紅蜻蜓》都是很好的例子。《木瓜恰恰恰》中,高聲部的叫賣旋律搭配招攬生意的身體律動,低聲部加入腳部伴奏的律動,可以讓歌曲充滿畫面感和趣味性,同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高低聲部的差異,提高音準。《紅蜻蜓》是一首追憶童年的歌曲,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熟悉各聲部的旋律。特別是鋼琴分別彈奏高、低聲部以及二聲部合奏,引導學生做出單聲部律動和二聲部邀請他人律動的不同反應,游戲中孩子們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從孩子們童真的表現中,我們可以看到游戲既能培養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又能鍛煉團隊合作的意識,從而提高學唱歌曲的效率。
將音樂游戲融入合唱教學中,使學生能親身體驗高低聲部旋律的差異,參與單聲部、雙聲部和三聲部的不同合作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們學習合唱的興趣,還能培養良好的聆聽習慣,使他們對每節音樂課充滿期待,真正讓音樂成為每個孩子的財富。
5.選擇優質的合唱作品。為提高小學生合唱教學的有效性,選擇適合年齡段和能力水平的優質合唱作品至關重要。當前,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已包含了一些出色的合唱曲目。例如,《大鐘和小鐘》這首二年級教學內容的歌曲,非常符合該階段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點和觀察能力。作品通過長時值的“當——當——”和短時值的“滴答、滴答”分別模擬大鐘和小鐘的聲音,讓孩子們在演唱時可以用稚嫩的聲音表現小鐘,同時用眼神和動作表現大鐘,這樣的合作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兩種鐘聲碰撞的樂趣。在合唱《老鳥,小鳥》時,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分為兩組,分別扮演老鳥和小鳥,發出不同的鳴叫聲。通過對比老鳥和小鳥的叫聲,孩子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和聯系。此外,教師還可以挖掘其他適合學生學習的合唱曲目,如《同一首歌》《春分》《聽音樂會不要講話》和《布谷鳥》等。這些曲目難度適中,傾向于流行音樂,深受小學生喜愛。而將其融入合唱教學,可以使教學既傳承經典又緊跟時代潮流。
6.把握曲目的精神實質。在合唱教學中,每首作品都擁有自己的“靈魂”,以美妙的音符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技術性指導,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內涵,這樣才能使合唱充滿獨特的精神力量,并引發共鳴。以五年級下冊第六課《盧溝謠》為例,這首歌共有八個樂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位老爺爺站在橋上,講述著“七七事變”的歷史,用簡單而貼切的語言展現盧溝橋地區的千年歷史畫卷。只有在了解歌曲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碧水環繞北京灣、渡走春秋渡秦漢”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七七事變”前后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準確地用音色、節奏、速度和力度表現歌曲中的愛國熱情。
總之,合唱教學已經成為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級合唱則是通過班級合唱逐步提升和實現的。在技能方面,合唱教學涵蓋了演唱能力、和聲概念、音準節奏能力以及聽力培養等方面。此外,合唱教學對學生的合作能力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通過合唱,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多聲部旋律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對合唱和音樂的熱愛,有助于促進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策略探析[J].中國音樂教育在線,2019(05):71-72.
[2]劉曉晨.論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策略及其作用[J].音樂時空,2020(06):110-111.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情景創設在小學班級合唱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 GS[2021]GHB0187)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