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有助于其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催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政治認同素養的構成要素包含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為。探索思想政治學科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實踐路徑要瞄準切入點,優化政治認知;抓好著力點,深化政治情感;緊盯生長點,強化政治信念;聚焦落腳點,細化政治行為,以“知、情、信、行”為突破點,四維一體創新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政治認同素養;高中生;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5—0018—04
思想政治學科作為立德樹人根本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政治認同素養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素養,統領四大核心素養,關乎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和理想信念。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意在塑造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等重要共識[1]。作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凝魂聚力工程,培育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認同素養,既是思想政治學科屬性的本質需要,也是接軌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戰略選擇,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強音。
一、思想政治學科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必要性
政治認同素養指向政治學科育人價值、課程學業成就和學生未來發展,具有漸進性和生長性,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有助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催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旨在通過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的理論知識、科學方法和價值觀念的涵育,增強學生獲取與現實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覺悟、政治意識、道德品質、文化修養、科學精神和參與能力,打造新時代獨特的“中國標識”。
(一)有助于學生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財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論斷和“人存政興,人亡政息”的政治經驗。政治認同素養首先體現在“貴和持中”上。“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中庸之道既是中國古代社會調和社會矛盾的重要思想觀念與方法原則,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保持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2];其次體現在“大同理想”上,“大同”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社會和諧統一的高度向往;最后體現在“進取包容”上,其中“包”與“容”深刻詮釋了政治認同素養價值中的“抱”與“融”,正是因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文化才能綿延數千年而不絕于世。
(二)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
政治認同素養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為了明確自身身份,把自己視為某一政體成員,自覺以組織行為規范來約束自己的素質修養[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當代中國的精神追求、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凝聚了世界文明的精髓、闡釋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政治認同素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與新時代偉大斗爭深度融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政體的認同和信奉,有益于強化政治共識、凝聚人心力量,筑牢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根基。
(三)有助于催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
政治認同素養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多”與“一”的辯證統一。從縱向來看,各民族以地域共同性、精神共同性、記憶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拓寬了遼闊疆域、書寫了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文化、滋養了偉大精神;從橫向來看,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交匯中形成有機共同體,“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一勾勒出了由共同利益、共同方向、共同命運、共同前途所決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優先性,共同體的先進性在現代主權國家之間的競爭中越發凸顯[4]。強化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勤學苦練、修德明志、善辨是非、篤實做事,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二、思想政治學科政治認同素養的四維構成要素
政治認同素養的構成要素與政治認同素養形成的復雜心理過程密切相關,從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到政治行為的形成,既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長期積累的過程,又是螺旋上升發展的過程[5]。
(一)政治認知
知識教學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學科內容的自主建構,實現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加工和內化。政治認知作為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強調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科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科學思想的認識以及實踐技能的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文化和法律等相關學科內容,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只有在系統化掌握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認知,做到“真懂”“真知”。
(二)政治情感
學生政治情感的發展存在著“三形”共塑,即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傳播方式的無形影響、家庭—學校—社會的有形熏陶和朋輩群體間的隱形感染。在多元思潮的沖擊下,有了理論知識并不一定會萌發情感,因此注重學生由“知”到“情”的情感變化,既是落實思想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目標的現實需求,也是創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迫切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追求。培育政治認同素養就是要打通學科壁壘、貫通教育場域,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引導學生在認識中深化、在實踐中體驗、在參與中生成,激發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切認同和情感熱愛,牢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發“真情”萌動。
(三)政治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也是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品格之“光”。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6],無數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繼、流血犧牲,就是為了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拓寬眼界、開闊心胸、砥礪品行、篤定選擇。培育政治信念必須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用真情真感培植精神家園,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中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激發學生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的“真信”之毅。
(四)政治行為
政治行為是政治認同的必然結果。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青年學生有了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念,就會自覺主動地用奮斗踐行歷史偉業、用行動點亮未來光芒。無論是黨團活動、實踐活動還是志愿服務、社區參與,只有教育學生在實踐砥礪中不斷接受淬煉,以“真知”理解中外政治文化差異、以“真情”塑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真信”鍛造理性批判性思維、以“真用”講好講活中國故事,才能練就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金剛不壞之身”,推進思想政治學科的內涵式發展,鞭策學生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生動飛躍。
三、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實踐路徑
(一)以學情素材為切入點,優化政治認知
學情和素材是進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先行要素,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既要基于學生特性,關注個體實際需求,喚醒學生政治認知的內在動力,還要深挖素材案例,廣納課內外資源,創新學生政治認知的外在動力。
1.立足學生需求,喚醒政治認知的內在動力。學生需求是教學開展的原動力,教師備課三要素中除了“備教材”“備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備學生”,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觀,這為老師鉆研學生的需求指明了方向。學習動力問題一直是教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學生基于自身發展需求所產生的學習需要,能夠高效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并有效提升學業質量。
2.精選素材資源,創新政治認知的外在動力。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抓手,隨著影音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多元信息渠道的廣泛傳播,活用素材、活化資源、活躍課堂的“活教學”廣受一線教師的青睞。學生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產生的學習渴望,經過外界的適當刺激而啟動,這種認知不平衡的產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信息獲取,進而主動投身到學習探究之中。
(二)以情景氛圍為著力點,深化政治情感
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既要開展情境教學,通過營造愉悅和諧的成長環境,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又要打造學習共同體,強化學生的集體感和歸屬感,構建現代型師生關系。
1.開展情境教學,營造愉悅和諧的氛圍。情境包含“情”和“境”兩個方面,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建構思維橋梁,創設適宜的認知環境融合學生的情感體驗,賦予知識以生動具體的形象,促進學生學習的生成和遷移。首先,情境素材的選取要生活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其次,情境語境的展開要社會化,反映社會熱點和痛點;最后,情境呈現的方式要實用化,做到能用、管用、好用。以情境教學的正向之美、求真之美、求善之美,營造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的積極價值導向。
2.培育學習共同體,構建現代型師生關系。學習共同體提倡在有歸屬感、信任感、協助感和互惠感的學習團體中進行知識的協商和建構。學習共同體倡導圍繞學習者在內的教師、家長和同伴等的凝心聚力,此外,學習共同體尊重全體成員的共同愿景和信念,群體成員在欣賞包容的互動中動態性發展。根據學習主體具有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特點,只有構建以尊重共促、知識共享、協作共進為特色的現代型師生關系,才能達成學習共同體成員的共信共贏、共享共助、共識共進。
(三)以設問互動為生長點,強化政治信念
設問和互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生長點。
1.扭轉以“應試為主”的教學觀,在互動實踐中涵養學生的價值信仰。扭轉以“應試為主”的教學觀,構建完善的政治認同教育體系,需要教師注重互動實踐,并觀察學生的情感行為變化,因勢利導地促進核心素養落地。
2.優化以“辨析為主”的學習觀,在釋疑鑒別中堅定學生的政治信念。優化以“辨析為主”的學習觀,要采用議題式教學,通過總議題—分議題的方式將價值澄清、理論辨析貫穿于政治認同、信仰堅定的立場中去,實現教育目的以“隱”的方式“匿”于知識傳授的后面,以“軟”的方式達到“硬”的效果,在精設議題中促進學生釋疑鑒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將理性客觀、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根植在政治信念之中,以春風化雨的細膩滋潤代替強輸硬灌的粗糙說教。
(四)以評價反饋為落腳點,細化政治行為
教學評價和教學反饋是查漏補缺、檢驗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1.巧用足跡式評價,用參與實踐促進學生自我全面發展。足跡式評價是基于事實、數據和資料的實證式評價,教師可采用課堂觀察、課中互動、課后作業、書面檢測、小組互動、班會活動等方式來驗證學生的成長足跡,以點滴進步鼓勵學生身體力行地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之中。
2.妙用自助式評價,鞏固學生用反思醒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學習的評價既有自我評價,也有小組評價、家長評價和教師評價,其中,同伴、家長和教師的評價均屬于“他評”,只有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青少年階段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時期,要想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就要叮囑學生用反思醒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達到快馬無鞭自奮蹄的求學境界。
思想政治學科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旨在涵育具有開闊國際視界、淵博人文情懷、強烈家國意識、深厚文化自信和創新批判能力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思想政治課教師只有把握好思想政治學科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抓準時機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以“知”為切入點、以“情”為著力點、以“信”為生長點、以“行”為落腳點,四維一體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時代最強音。
參考文獻
[1]付成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進路[J].山西青年,2021(22):83-84.
[2]徐永春.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95-129.
[3]馬喬恩,馬俊峰.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6):14.
[4]嚴慶.政治認同視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01):15.
[5]涂華勛,張建.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四重向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09):16-19.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GXJK05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