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中小學思政教育視域下,思政教師發展與評價面臨新挑戰。針對一些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與探索其優化評價策略,可從評價工作的主客體、評價的內容與原則等方面積極改進,完善和創新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可以說,構建科學合理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助于充分發揮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對于新時代中小學思政教育質量提升意義重大。
【關鍵詞】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師評價;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5—0026—04
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是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激勵機制和有效手段。通過調查分析部分地區城市、農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情況,重點關注思政課教師評價的開展情況,分析現有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可發現教師評價體系仍存在不足。面對新時代新要求,中小學需要不斷優化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明晰教師評價目標,正確認識教師評價的價值取向,采用多主體教師評價模式,提升評價的全面性,不斷完善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激勵作用,從而有效促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意義重大,探究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的完善和創新,能更好地激勵思政課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動作為,通過思政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的內涵
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是對中小學思政課任課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行整體評價,是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情況的反映。華南師范大學胡中鋒教授在《教育評價學》一文中提出,教師評價是評價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和程序,采取多種方法搜集評價資料,對教師個人資格、能力與表現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1],強調評價標準及評價程序的重要性;河南大學王漢瀾教授認為評價應關注教師個體的工作實效,強調在評價過程中應當依據學校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師的職責及根本任務,對教師個體的工作質量進行價值判斷[2]。
綜合來講,完善和創新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需要對參與中小學思政教育教學研究的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專家團隊等方面的評價標準進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礎上,完善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家長認同、學生成長等綜合因素和達到的效果進行個性化、綜合性評價,進而提升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
二、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的現狀
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旨在激勵教師提升自我能力,促進自身發展。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多種因素影響著教師評價效果。
1.忽視了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性。按照甘肅省教育廳統一部署,2022年底,甘肅省初中和小學“道德與法治”分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各地教育局協同行動,在全省各市州進行思政課專項調研。通過分析相關調研報告,不難發現,目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多以學校管理者評價為主導,教師的主體性得不到有效發揮,且一些學校管理者的評價標準在公開性、科學性方面有所欠缺。這容易讓思政課教師評價陷入誤區,出現思政課教師在自我評價中不積極發表個人看法的情況,教師自我評價流于形式。長此以往,這樣的教師評價方式會導致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喪失積極性,從而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
2.教師評價缺乏創新性、系統性。現階段,學生成績和入學率依舊是一些中小學評價教師的主要依據。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能力、學校教育情況、教師專業能力,使學校在具體的思政課教師評價中更多依賴結果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有些學校盲目追求具體量化評價,通過設定量表、逐條打分的形式,對思政課教師進行評價,圍繞學校督導組人員聽評課、學生評價、學業評價等方面展開,這樣的方式缺乏創新性,并不利于教師的自我發展與提升。有些學校“一刀切”的評價標準未能充分考慮思政課教師的個性化勞動,且評價結論準確性不高,比較打擊思政課教師的工作中積極性。
同時,一些學校關于師德師風的評價體系也不夠完善,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全面,科學性、系統性不強。這種情況會消磨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的積極性,使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工作失去活力和創造性。中小學思政課的重心在于培根鑄魂,很難用成績或量表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評價一定要重視學科屬性,全面綜合考慮,切忌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性。
3.過度依賴獎懲性評價。當前,一些學校過于重視教師評價結果,將評價結果進行等級劃分,用評價結果來衡量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否達標,結合這些評價結果對教師進行獎懲。這樣的評價過于注重結果,很容易打擊一部分工作還未取得成果的思政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難以提升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也難以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優化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的有效路徑
優化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對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意義重大,關乎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因此,中小學校需要建立科學有效、完善的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
1.明晰教師評價目標,真正發揮評價導向作用。立足當下實際情況,教師評價的目的需要從簡單問責轉向促進教師發展,不能簡單地以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評價教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或唯一指標[3]。對此,首先,應明晰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獎懲,而是為了改進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而不是僅僅注重結果,以促進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發展為重要目標。其次,在評價結果確定時,應充分重視中小學思政課的重要地位,重視思政課教師在啟蒙養正、培根鑄魂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引導家長、社會各界全面理解思政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意義。
中小學校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應與時俱進,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學校應注重構建切實可行、不斷改進的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關注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長遠發展。同時,應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持續檢測和逐步評價,詳細記錄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心理變化,收集整理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在此基礎上,完成較為詳實的相關分析報告,為促進思政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和建議。在評價過程中,學校應有效結合發展性評價與獎懲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等,不應片面地關注思政課教師教學工作而忽視教師對于育人的思考與探索,激發教師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尤其需要注重結合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綜合運用多種有效激勵機制,發揮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水平實現可持續提升。
2.確立“學教合一”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激勵作用。通過確立“學教合一”的評價標準,可以有效將思政課教師自我素養的提升與學生階段性進步作為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的重要指標。在具體實施中,應重視思政課教師的持續學習情況及教科研方面的探索鉆研情況,多使用增值性評價,將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上的進步納入評價范圍,教師的專業知識、職業道德、教育教學能力等因素也應納入綜合考量。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逐步弱化單一的結果性評價,不斷豐富體現評價結果的方式方法,了解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和研究中的隱形和顯性成果。在思政課教師評價內容的標準制定過程中,應遵循幫助教師適應當前思政課改革的原則,加強對思政課教師政治素養、人文精神的考核,以促使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雙提升。在思政課教師評價過程中,還應當把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有機結合,應特別關注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與家長和學生平等交流等方面的情況。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習”不僅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態,還包括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學”既包括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技巧,也包括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進行有效評價,應關注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是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為了掌握有效信息,這需要觀察和記錄學生的思想行為,將相關情況作為正確評價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指標內容。目前,許多學校通過建立健全學生成長記錄單,全面記錄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為更客觀地實施相關評價提供了較科學、全面的依據。
3.完善多主體教師評價模式,不斷提升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在思政課教師評價中,應盡可能地使評價主體多元化,為評價提供可靠信息,這樣綜合性的教師評價衡量指標具備更加客觀的數據,學校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對此,應明確思政課教師評價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學校管理層面,還應該有教師互評、教師自評及學生評價等。讓思政課教師參與評價各環節,如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方法的選擇和評價主體的選擇等,使教師不僅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4],這需要在評價中體現教師的主體性,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和家長群體的評價也很重要。學校應引導學生和家長正確認識客觀、全面參與教師評價的重要性,讓學生和家長了解評價流程、方法等,把評價工作做細做實。
將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學生評價和教師自評等綜合運用于思政課教師評價的過程中,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制定思政課教師評價方案時,原則上堅持評價的專業性標準,以學校內部評價為主,加強對評價隊伍的建設、培訓與監督,建構多元綜合評價體系。同時,教師評價可實現數字化,借助網絡平臺形成多主體參與的思政課教師評價系統和學生、家長、學校參與的教師評價機制,對思政課教師進行全面、準確評價,從而調動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創造性。
4.針對思政課程的特殊性,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應更全面、更長遠。思政課教師評價標準應根據學校具體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學校的評價標準,應制定符合自己學校情況和思政課教師特點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基本準則,綜合考慮教師的任職年限、教學態度等因素,進行符合教師發展實際的科學綜合性評價。在此基礎上,可結合教師的職稱進行適度調整,加強思政課教師過程性評價的力度。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也應反省和思考自己在教學和科研上的優點、特長和不足之處,在科學分析相關情況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改進方法和專業指導。
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一是通過廣泛學習,提升專業素養。思政課程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學習前沿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不斷學習,強化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二是制訂符合自身實際的專業素質提升計劃。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應按照專業素養提升計劃,有效地整合影響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各種因素,有計劃、有步驟地促進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三是積極投入教育科研,升級能力素養。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是其提高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首先,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應平衡好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教師工作在教育一線,可獲得直接的教學經驗,可以收集有效的教學案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課教師可以不斷挖掘自己在教研中的潛在價值。其次,新時代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要成為教育教學研究者,這是教師跟上時代步伐的必要措施。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必須真正認識到教師作為研究者的意義,即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構建教育知識體系,有效地提高教育能力。
綜合來講,有效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對于提升思政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對教師未來發展和學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使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具有積極性、創造性,為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空間[5],從而有效激發思政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激發思政課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促進思政課教師專業素質提升,努力成為高素質思政課教師。當然,完善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任務艱巨,亟需教育管理者立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遵循教師評價基本原則和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創新思政課教師評價方法,促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胡中鋒.教育評價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4-89.
[2]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27-61.
[3]劉永然.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評價探析[J].課程探討,2010(05):11-12.
[4]吳清晰.新課程實施中的中小學教師自我評價[J].教育探索,2006(06):114-115.
[5]陳春蓮,唐忠.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基于“五維一體”發展性評價的改革思路[J]中國高校科技,2020(10):29-32.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