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蝙蝠紋飾屬于我國傳統的吉祥紋樣,歷史悠久,在清代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漸成了當時主流的裝飾紋樣,被應用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主要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同朝代的紋樣特性有所不同,蝙蝠紋飾代表了人們納福祈祥的訴求,作為一個寓意吉祥的藝術文化符號,在清代官窯瓷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呈現出別樣的時代特色。清代的官窯瓷器已經發展到成熟期,從以往的單色釉瓷逐漸朝著彩瓷過渡發展,尤其是在康雍乾時期,蝙蝠紋飾在清代官窯彩瓷中廣泛應用,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文章就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藝術特征展開分析,分析蝙蝠紋飾所代表的文化含義,有助于加深理解蝙蝠紋飾和陶瓷藝術發展之間的關系,揭示清代官窯彩瓷蝙蝠紋飾深層次的藝術內涵,以期對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蝙蝠紋飾;藝術特征;清代官窯;彩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39
蝙蝠紋飾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在服飾、建筑、陶瓷和家具等載體上廣泛應用,用于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國古代將丑陋的蝙蝠形象抽象轉化為吉祥如意的傳統紋樣,不難看出人們對吉祥寓意的追求與喜愛。清代官窯彩瓷裝飾中,蝙蝠紋飾應用較為廣泛,裝飾技法多樣,題材豐富多樣,一定程度上展現出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藝術價值極強。但是當代蝙蝠所代表的吉祥寓意逐漸消失,關注點逐漸轉變到蝙蝠外表和傳播病毒的危害等方面,因此當前很少看到蝙蝠紋樣的裝飾品。因此,通過清代官窯彩瓷中蝙蝠紋飾的藝術特征總結分析,結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有助于更加系統、全面地挖掘潛在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輔助理解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1 蝙蝠紋飾的藝術內涵
蝙蝠紋飾是我國的傳統紋樣,相較于其他紋樣而言比較特殊,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發展到頂峰則是在明清時期。尤其是在清代瓷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成為了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且寓意吉祥的藝術符號。
就蝙蝠紋飾來看,其自身的裝飾性是最為直觀的特點,蝙蝠紋飾所具有的寓意并非必然的。但要認識到,無論是哪一種紋樣,在歷史發展中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或寓意,形式的變化會受到表達內容、象征、寓意所影響。實際上,紋樣并非憑空想象而來,更多的是具象化物體的抽象、演化、延伸,在特定文化內涵的支持下成為人們情感思想的延伸,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紋樣則約定俗成地代表了某些含義。蝙蝠紋飾主要是表達了吉祥如意的寓意,其所代表的寓意是約定俗成的,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表達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蝙蝠紋飾來印證古代人們的幸福觀和審美傾向。蝙蝠紋飾寓意著吉祥,因此被應用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也表現出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2 蝙蝠紋飾的構成和盛行原因
2.1 蝙蝠紋飾的構成
蝙蝠紋飾的構成主要包含了單獨紋樣、適合紋樣以及連續紋樣三種,不同紋樣應用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各自不同的優勢特點。
①單獨紋樣。單獨紋樣是常見的蝙蝠紋飾構成形式,屬于獨立個體,將其作為基本單位,依據不同需要組合成不同的圖案,也可以將其作為單獨的紋飾用于裝飾。單獨紋樣又分為對稱式跟均衡式兩種。對稱式的單獨紋樣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如動物的羽毛、樹葉和人的身體結構等都彰顯了均衡、對稱的特征。通過營造這種平整狀態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視覺審美需要,這種對稱性紋樣有助于人們產生視覺穩定感。對稱是圍繞一條基線軸對稱,不分前后左右地將單個元素整合在一個整體。如清乾隆青花如意耳葫蘆瓶,是將單獨的蝙蝠紋飾作為中軸線,以左右對稱的形式呈現。均衡式的單獨紋樣具有不規則性的特點,相較于對稱式而言不需要圍繞中心對稱,不受對稱軸和對稱點的限制,風格靈活多變,動感較強。
②適合紋樣。適合紋樣是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紋樣,圖案素材經過加工變化,組織在一定的輪廓線以內。創作者需要結合不同形狀動態調整紋樣大小,以此來適應外輪廓,實現外形與結構的和諧統一。紋樣載體的形式多樣,大致分為規則形和不規則形兩種,前者包括三角形、圓形和四邊形等,后者則包括文字形、器物形和果形等。
③連續紋樣。連續紋樣是以一個單位重復排列形成的無限循環、連續不斷的紋樣,可以是諸多個單獨紋樣組合,也可以是組合紋樣重復分布。連續紋樣更具節奏感和動感,能夠令觀眾感受到美感。連續紋樣一般分為二方連續紋樣和四方連續紋樣兩種形式,其中二方連續紋樣是清代官窯彩瓷中常見的蝙蝠紋飾排列形式。
2.2 蝙蝠紋飾的盛行原因
“福”代表著福氣,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很多好事都用福來表示,如長得富態稱之為“福相”、好消息是“福音”、好地方叫“福地”、吃到好吃的東西叫“大飽口福”。而蝙蝠紋飾之所以盛行,正是因為蝙蝠的“蝠”與“福”同音,受到了人們的偏愛,逐漸成為代表吉祥的圖案紋樣。“福壽”“祥和”“招財引福”等主題圖案,更是揭示了廣大群眾對安寧、富足生活的希望與追求。
我國古代盛行陰陽五行哲學,這個思想也間接影響到其他民間藝術的發展。五行的方位布局逐漸成為民間藝術的基本形式,也是民間美術造型與色彩運用的基本原則,如五福捧壽紋的表現形式就是五只蝙蝠圍繞著壽字。所以,在我國古代蝙蝠就代表著福氣,寓意著吉祥,成為我國傳統裝飾紋樣,即便經歷了朝代更迭仍然經久不衰。透過蝙蝠紋飾的盛行,不難看出我國古代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
3 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藝術特征分析
3.1 蝙蝠紋飾的造型來源
蝙蝠紋飾的吉祥寓意,并非因為它外形有多美麗,而是因為其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有別于其他吉祥紋樣,蝙蝠紋飾的視覺效果更強,原本蝙蝠的形象并不美麗,但因為蝙蝠諧音“遍福”,所以賦予了蝙蝠紋飾獨特的吉祥寓意。
在物體外形描繪中,重點關注情感的融合與表達,因此形象的塑造并非簡單的模仿復制,而是結合自身的思想情感對印象中的事物進行改造和修飾,展現出獨特的風貌形象。蝙蝠紋飾在形象塑造方面就將原本的指、骨和毛發省略,著重對蝙蝠軀干、頭部和雙翅進行藝術加工。蝙蝠頭按照鼠類的外貌描繪呈現,臉型多為三角形,尖嘴,加入如意云紋來進行修飾加工,軀干多為扁圓形,雙翅也是依據蝙蝠飛行姿態進行適當調整。在如意云紋的裝飾下,蝙蝠紋飾呈現出別樣的形式美感,內涵更加豐富。蝙蝠是一種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外形像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為了更好地捕捉蝙蝠的飛行姿態,需要結合畫面整體安排調整,組成寓意吉祥的圖案。根據不同飛行方位,調整蝙蝠軀體姿態,可以塑造成多種多樣的蝙蝠形象,如左右翅膀高低不同。蝙蝠紋飾中除了描繪飛行的蝙蝠,還會描繪倒立的蝙蝠姿態,這一點是古人依據蝙蝠倒懸而睡的生活習性將其引入畫面。因為“蝠”諧音“福”,倒懸而睡讓人聯想到“福倒”,相應的也衍生出了“福到了”的吉祥寓意。通常情況下,倒立式的蝙蝠還會口銜壽桃、盤長、“卍”字形等寓意美好的象征物,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和追捧。
3.2 蝙蝠紋飾組合的吉祥主題
3.2.1 蝙蝠紋飾和人物組合
這類組合形式通常描繪的是兩個孩童將蝙蝠放入罐中,寓意“納福迎祥”;孩童抬頭仰望,一只手指著天空上飛翔的蝙蝠,有“福到眼前”或是“福從天降”的寓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道光粉彩紅蝠人物圖碗,是典型的蝙蝠紋飾和人物組合的形式。瓷器表面上繪制了一個老者,一手執杖,杖上寫著“喜”字,一手指著天,旁邊孩童張開雙臂迎接飛來的紅蝠,蝙蝠的嘴中叼著葫蘆,配上松樹、祥云和山石等吉祥紋樣,整體表達了“福壽萬代”的寓意。
3.2.2 福壽紋
在清代瓷器紋樣裝飾中,福壽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吉祥紋樣,由壽字、桃、蝙蝠等部分構成。桃自古以來就象征著長壽,古代神話傳說中經常出現王母舉辦蟠桃盛會的場景,其中的蟠桃即瑤池生長的仙桃,傳說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壽字、桃和蝙蝠組成了寓意“福壽綿長”的代表紋樣—福壽紋,在清代官窯彩瓷中廣泛應用。
3.2.3 五福捧壽紋
五福捧壽紋始創于清康熙景德鎮窯,于清乾隆朝頗為盛行,由壽字紋和蝙蝠紋飾組合形成。五福捧壽紋是以壽字紋樣為中心,周圍一圈盤踞著五只蝙蝠,因此畫面整體上像是五只蝙蝠捧著壽桃一樣。“五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彰顯了古人一生的追求。不同瓷器上的五福捧壽紋細節變化有所不同,但基本形制類似,五福具有較強指向性,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五福壽為先”的理念。五福捧壽紋樣主次鮮明,畫面層次感較強,能夠呈現出特有的均衡美感。除了五福捧壽為主體紋樣以外,還配合其他紋飾形成不同的組合形式,整體更具美感。
3.2.4 福祿紋
清代官窯彩瓷中的蝙蝠紋飾,同山石、松鹿及葫蘆的組合形式同樣不少見。松樹有著長青不老、延年益壽的寓意;鹿與鶴則是人們認知中代表福氣和長壽的鳥獸;我國古代認為葫蘆象征多子綿延。因此,蝙蝠與山石、祥云、蟠桃、松鹿、仙鶴和葫蘆等組合,具有福、祿、壽的含義。明清時期的葫蘆紋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吉祥紋樣之一,蝙蝠紋飾和葫蘆紋飾的組合搭配,同樣出現在陶瓷上,寓意“福、祿、壽”。
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清雍正青花福祿紋瓶(圖1),口外撇,溜肩,鼓腹,外口一周有青花雙線,肩頸下則是蕉葉紋樣環繞一周,連接區域則為如意云頭紋。葫蘆生在藤蔓上,而蝙蝠則是在蜿蜒藤蔓上飛行,畫面整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蝙蝠筋脈清晰可見,葫蘆、藤葉和蝙蝠選擇了青花點染的方式描繪,旨在呈現更加自然的形態。瓶身的青花顏色濃淡變化明顯,整體呈現一種自然生長的態勢。
4 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的裝飾顏色和加工技法
4.1 裝飾顏色
清代官窯彩瓷上的紋飾色彩應用方面傾向于運用不同色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符號,表達人們對祈福的需求。其中,蝙蝠紋飾以紅色為主,藍色、金色次之。無論是清康熙的青花五彩靈芝百蝠盤、清雍正的粉彩至尊過枝九壽桃盤,還是清乾隆的粉彩八桃五福盤、清道光的粉彩花卉五福紋盤,匠人們都創造性地將蝙蝠黑色毛發調整為紅色,不僅打破了傳統蝙蝠丑陋的形象,而且賦予了其獨特的吉祥、亮麗的特征。紅色歷來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顏色,具有辟邪、吉祥的寓意。先秦時期就有用血液祭祀的習俗,因此紅色在我國古代具有神圣寓意。紅配黃則是官窯彩瓷蝙蝠紋飾常見的色彩搭配,紅色寓意吉祥,黃色代表皇權,以黃色為地配合紅蝠,具有“洪福”的象征寓意,充分契合古代人們的精神需求。
清代官窯彩瓷中所使用的蝙蝠紋飾,注重將原本不美麗的事物美化呈現,呈現出求善的審美理想。描繪蝙蝠輕盈的軀體形態,原本丑陋的皮毛選擇用寓意吉祥的顏色呈現,使用如意紋、花卉紋等紋樣修飾外形,紋樣更具層次感。清雍正時期,官窯彩瓷有黃地紅彩、白地紅彩等搭配;器型方面有鼻煙壺、瓶、盤、碗等。其中白地紅彩質地細膩、潔白,釉色白中帶有青色,色彩較為鮮艷,層次感鮮明。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時期的粉彩至尊過枝九壽桃盤(圖2),原本的配景紋飾變成了主題紋飾,以福壽紋和福祿紋形式出現;蝙蝠紋樣更加立體,飛行姿態有斜飛、展翅高飛等;整體更加柔和、細膩,呈現了秀氣雅致的氣質。總的說來,雍正時期的蝙蝠紋飾具有蝠翼尖細且長、脈絡清晰、構圖簡單、工藝精致、色彩鮮明的特點。
4.2 加工技法
4.2.1 繪制技法
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大多采用手工繪制。瓷工們用細膩的筆觸和精湛的技藝,將蝙蝠圖案繪制在瓷器表面。繪制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顏料的用量和筆觸的力度,以確保紋飾線條流暢自然、形象逼真。
4.2.2 彩繪技法
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通常采用彩繪技法,豐富了紋飾的色彩。瓷器上的蝙蝠紋飾常常使用紅、黃、綠等多種明快的顏色進行填充,營造出熱烈歡快的視覺效果。彩繪技法的巧妙運用使得蝙蝠紋飾更加生動鮮艷,也提升了瓷器的裝飾價值。
4.2.3 雕刻技法
部分清代官窯彩瓷上的蝙蝠紋飾是采用雕刻技法進行裝飾的。瓷工們運用精密的雕刻刀具將蝙蝠圖案雕刻在瓷器表面,使紋飾凹凸有致、栩栩如生。雕刻技法的應用讓蝙蝠紋飾在觸覺上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質感,增強了瓷器的立體感和觀賞價值。
4.2.4 貼花技法
在清代官窯彩瓷的制作中,還會采用貼花技法進行裝飾。瓷工們將預先繪制好的蝙蝠紋樣剪切下來,然后將其粘貼在瓷器表面,并經過燒制使其與瓷器融為一體。貼花技法的運用使得蝙蝠紋飾更加細膩,同時也節省了繪制和彩繪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
4.2.5 釉下彩技法
清代官窯的彩瓷中有一部分是采用釉下彩技法進行裝飾的。釉下彩是指在瓷器釉下繪制彩色圖案,然后進行一次燒制,使彩色圖案與瓷器釉面融為一體。釉下彩技法的運用可以讓蝙蝠紋飾更加持久耐用,不易褪色,增加了瓷器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5 結論
總的說來,清代官窯彩瓷的蝙蝠紋飾應用廣泛,藝術特征多樣,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清代官窯藝術水平和人們的審美傾向。蝙蝠紋飾作為代表性的吉祥紋樣,其構成方式、組合方式以及裝飾技法方面豐富多樣,加強對蝙蝠紋飾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清代官窯彩瓷蝙蝠紋飾的藝術特征和審美觀念,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麗媛.中西融合視域下琺瑯彩的嬗變:以清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為例[J].陶瓷,2022(1):117-119.
[2]鄢洪海.論清代釉上彩瓷“意象油畫”風格的生發與演變[J].中國陶瓷,2011(1):49-50,63.
[3]張云.清代官窯彩瓷中的蝙蝠紋飾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2.
[4]趙華.《瓷器制運圖》:清代景德鎮外銷瓷器及廣州夷商活動的實景記錄[J].裝飾,2021(5):56-65.
[5]曹先勇.絢麗華彩 金碧輝煌:清代外銷廣彩瓷的歷史與特點[J].東方收藏,2021(3):11-17.
[6]楊明.清代廣彩瓷中“滿大人”的裝飾藝術[J].中國陶瓷工業,2020(6):32-36.
[7]孫望.外銷榮光 廣東制造:東莞市博物館館藏清代外銷藝術品[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8):20-23.
[8]汪美麗,余穎婧.論姑蘇版畫與清代景德鎮民窯釉上彩瓷風格[J].中國陶瓷,2011(10):72-73,76.
[9]姚瑤.色彩粉潤、精雅圓瑩的民族瑰寶:清代粉彩瓷[J].藝海,2017(4):124-126.
[10]葛金根,吳海紅.彩繪精良 套疊成趣:嘉興博物館藏清代人物故事彩瓷套杯[J].收藏家,2016(7):75-78.
[11]天心.寓意祥瑞 造型神美:清代“三羊開泰”題材粉彩瓷[J].東方收藏,2015(10):66-71.
[12]呂成龍.登峰造極的彩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上)[J].收藏界,2013(1):36-41.
[13]呂成龍.登峰造極的彩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中)[J].收藏界,2013(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