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自然水環境面臨巨大壓力,擴建污水處理廠成為當務之急,公私伙伴關系(PPP)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的污水處理項目。在傳統經濟學中,項目參與者常常被認為是完全理性的,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行為的基礎。創新性建立、討論和分析具有互惠主義性質的委托代理模型,深入了解互惠偏好對政府的動態補償率、社會資本的努力程度和雙方利益的影響。結果表明,雙方在合理的互惠信念支持下,主動讓渡一些短期利益能夠增強彼此信任,調動合作的積極性,最終實現雙贏。
關鍵詞:PPP項目;互惠偏好;激勵機制;污水處理
0 引言
城市水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污水處理、生態修復、園林綠化等,這些項目專業性強、成本高,政府由于缺乏專業性的技術指導,難以實現獨自治理。對水利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和資金缺乏倒逼發展中國家水利部門的公私伙伴關系(PPP)快速發展。比較不同模式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服務質量和總投資,PPP模式具有更好的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1]。PPP模式可以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提高水環境處理效率,促進水資源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化水平較低,且污水處理作為準公益性行業,水費價格需保持在當地居民可承受范圍之內,這將對社會資本投資污水處理行業的積極性造成一定影響,所以政府提供合理的激勵機制成為污水處理PPP項目落地和長期穩定運營的關鍵。
在傳統經濟學中,項目參與者往往被認為是完全理性的,即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通常會以自身效益最大化作為行為依據。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人員提出,互惠偏好應被納入合作行為。韓姣杰等[2]建立了互惠和互惠偏好條件下的項目團隊多主體合作模型,討論了互惠和互惠偏好對團隊成員最優合作努力和生產努力的影響。許民利等[3]將互惠偏好加入學習博弈模型,發現互惠偏好有利于縮小社會距離,培養雙方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關系模式可通過委托代理模型進行分析。在污水處理PPP項目中,政府扮演委托人的角色,社會資本扮演代理人的角色[4],項目參與者的互惠偏好不僅會影響代理人在合作中的努力程度,還會影響委托人在項目管理中所設置的監督激勵機制[5]。從利益相關方參與PPP的各種動機、情境因素及對后續PPP項目的影響來看,大型建設項目的利益相關方往往通過犧牲眼前的部分利益來獲取無形的長期價值,而不是僅僅執著于短期的經濟回報。Dur等[6]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在考察互惠主義對激勵合同的影響時發現,超高額的互惠主義會破壞懲罰在激勵機制中的威信,適當的互惠會提升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對比自私的委托人和互惠的委托人,互惠的委托人合作成功的概率更高,雙方主動適當的利益讓渡有利于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因此,本文將互惠偏好因素納入模型,基于政府為社會資本提供固定補償擔保及項目參與方的互惠偏好,構建污水處理PPP項目互惠偏好收益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1 模型建立
本文在固定補償的基礎上,以運營效果指標為政府動態補償標準,實行“以獎代補”,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關于補償的博弈模型,研究社會資本的努力程度及政府動態補償率與互惠系數的關系。
污水處理PPP項目由政府規劃并發起,除政府的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外,投資和建設費用均來自社會資本,政府則承諾對運營期進行補貼,并與社會資本簽訂長期的特許經營協議與補償協議,以實現政府對污水處理PPP項目的長期保障。污水處理PPP項目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可以讓社會資本獲得經濟效益,給政府帶來社會效益,提高環境福利。政府有必要在提供擔保的同時設置適當的動態獎懲機制,從而確保社會資本在合作中付出高努力,保障項目質量及公共利益[7]。在設計合約時需要將項目參與方的互惠偏好考慮在內,項目參與方的自我約束力往往比法律強制手段更能激發正向行為。
設定年污水處理總量的績效函數為x=na。其中,a為社會資本運營污水處理廠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如提高運營收益、節約運營成本以改善運營效率等;n為社會資本在建成污水處理廠后單位運營努力程度下增長的年污水處理總量控制率。根據修正的Holmstorm模型合作效益函數x=ne可知,n也代表社會資本擁有的能力或投入的資源、項目規模等。因此,社會資本努力程度越高,產生的效益越高,代表績效也就越高;在相同的努力程度下,社會資本的資源越多、能力越強,產生的績效就越高。
3 模型驗證
為了更加深入地揭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對動態補償模型結果進行賦值,并進行數值模擬。A廠社會效益產出系數為0.6(單位:億元/a),經濟效益產出系數為0.4(單位:億元/a),努力成本系數為2(單位:億元/a)。4種不同情境下的互惠系數對社會資本努力程度、動態補償率及雙方收益產生的影響數值模擬見表1。其中,情境一至情境三分別考慮了社會資本完全互惠而政府無互惠偏好、政府完全互惠而社會資本無互惠偏好及雙方均無互惠偏好三種情況下各因變量參數的變化特征;情境四在設定系數ε1時觀察ε2對結果的影
響。
如圖3所示,當項目方互惠偏好一定時,政府的效益函數受到社會資本互惠偏好的影響,選擇具有高互惠偏好的社會資本能提高政府的效益。另外,當政府的互惠偏好一定時,政府效益值隨社會資本互惠偏好的增加而增加,政府的效益顯著提升。
如圖4所示,當項目方互惠偏好一定時,投資方的效益函數受社會資本互惠偏好的影響,隨著政府互惠程度的增加而減少。但是當社會資本的互惠偏好較高時,社會資本的效益幾乎不受政府互惠偏好的影響。另外,當政府的互惠偏好一定時,政府效益值隨社會資本互惠偏好的增加而增加,社會資本的效益顯著提升。
情境一,從圖2可以看出,當社會資本處于完全互惠狀態時,無論政府是否考慮讓利,社會資本的努力程度都是最大值0.5,也相應得到了項目的最大經濟效益值。這在現實中意味著,此類明顯具有巨大盈利前景的項目,社會資本為了達成合作會積極讓利于政府,保障項目成果落地,雖然此時政府取得了談判主動權,但在政府完全不考慮社會資本的效益時,項目的社會效益始終處于-0.1。這不僅沒有起到修復環境的作用,反而加劇設社會環境的負擔,違背了綠色項目發起的初衷。
情境二,當政府處于完全互惠狀態,社會資本也完全不考慮政府的效益情況時,政府的高度互惠主義破壞了對社會資本的激勵作用,此時的社會資本努力程度處于最低極值0.25。社會資本的懶惰低效帶來了連鎖反應,項目的經濟效益迎來最低值0.175,社會效益也處于負值,政府和社會環境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情境三,當政府與社會資本雙方均無互惠偏好時,雙方的效益都處于難以接受的較低水平,這一特殊情景也印證了互惠偏好對于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
情境四,在設定某一互惠系數時,調整另一互惠系數并觀察其對結果的影響。由表1數據可知,當設定社會資本互惠系數時,隨著政府互惠系數的增加,社會資本的努力程度逐漸降低,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增幅并不明顯;當設定政府互惠系數時,隨著社會資本互惠系數的升高,社會資本的努力程度增高,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顯著上升。從模型分析可知,因變量隨自變量的變化具有單調性特征。由此可得,政府作為項目的發起人對項目的最終整體效益并不明顯,而社會資本作為污水處理PPP項目的實施主體對項目整體效益的影響更大。
4 結語
本研究表明,引入互惠系數對政府動態補償率、社會資本努力程度和雙方預期效益都產生了顯著影響。當污水處理PPP項目合作雙方的合作意愿都很強烈時,伴隨而來的是雙方較高的互惠信念。在此情況下,雙方簽訂合同時,條款的設定和支付方式都會趨于穩定,動態補償占比將被大大壓縮,后期會面臨缺乏動態激勵補償的問題,導致社會資本的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合理的互惠信念有助于雙方的長期穩定合作,雙方合作時都有自己要實現的預期效益,過高的互惠信念則會帶來負面影響。既然假設雙方都存在互惠信念,自然存在一個高和低的問題。當政府的互惠信念高于社會資本時,社會資本感受到政府的誠意,會調動更高的積極性,加大努力程度。相應地,對于此類合作成功率較高的污水處理PPP項目,競爭強度也會隨之增高,過多的競爭失利也會間接打擊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當社會資本的互惠信念高于政府時,政府考慮到資本的逐利性,競標時會引來政府的不信任與猜忌進而導致競標失利。通過數值模擬,從雙方效益的角度來看,在引入互惠偏好后,若雙方互惠偏好較低,合作信念不強,雙方的效益水平極低,尤其是政府甚至會處于虧損狀態,公益性污水處理PPP項目卻對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這違背了此類項目發起的初衷。污水處理PPP項目中政府和社會資本處于委托代理狀態,政府并不參與項目實施,而社會資本作為項目的實施者,對項目收益的影響更大。
參考文獻
[1]孫雪潔,鄭生欽,張琳.村鎮污水處理PPP項目投資決策[J].工程管理學報,2018,32(5):57-62.
[2]韓姣杰,周國華,李延來.基于互惠和互惠偏好的項目團隊多主體合作行為[J].系統管理學報,2014,23(4):545-553.
[3]許民利,苗瑞麗,簡惠云.基于互惠偏好的學習模型及其實驗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5,29(1):53-58.
[4]李祎,王保乾.參與方地位不平等條件下PPP項目超額收益分配研究[J].水利經濟,2017,35(3):19-21.
[5]CARPENTER J,MYERS C K.Why volunteer?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altruism,image,and incentiv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84):911-920.
[6]DUR R,TICHEM J.Altruism and relational incentives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Economics amp; Management Strategy,2015,3(24):485-500.
[7]張繼偉,黃歆宇.海岸帶化工園區環境風險的生態補償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13(3):184-188.
[8]吳婭玲,潘林偉.我國分權式金融發展對地方政府的影響與激勵[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7):76-83.
[9]趙宸元,蒲勇健,潘林偉.鏈式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的激勵——基于完全理性與過程性公平偏好模型的比較[J].中國管理科學,2017,25(6):121-131.
[10]HOLMSTROM B,MILGROM P.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7,2(55):303-328.
[11]HOSODA T,DISNEY S M.The governing dynamics of supply chains:the impact of altruistic behaviour[J].Automatica,2006,8(42):1301-1309.
[12]王穎林,劉繼才,賴芨宇.基于風險偏好的PPP項目期權博弈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3,27(2):49-53.
PMT
收稿日期:2022-10-17
作者簡介:
丁宇(1998—),男,研究方向:PPP項目效益評估及激勵機制。
王穎林(通信作者)(1987—),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項目融資、PPP項目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