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某新型運載器飛行演示驗證試驗隊首次執行發射任務,試驗任務重、周期緊,還面臨新的試驗隊和試驗隊員、新的工作流程、發射場資源緊張和新冠疫情等問題,給計劃執行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項目團隊采用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成立試驗隊、精細化發射流程、加強過程管控等措施,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克服重重困難,多措并舉協調資源保障到位,確保了發射場工作按計劃順利實施,為試驗任務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撐。
關鍵詞:試驗隊;發射場;精細化;過程管控
0 引言
某垂直起飛、水平無動力返回、可重復使用的新型運載器項目,通過新研一架樣機開展兩次飛行演示驗證試驗,獲取飛行剖面及重復使用關鍵技術參數,運載器系統組成與功能創新性強,飛行任務剖面復雜,研制技術難度大,是我國重復使用運載器的發展方向之一。
根據試驗工作安排,項目團隊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運載器裝配、檢查測試及發射任務。本次試驗是技術驗證試驗,新組建的試驗隊成員大部分是第一次執行飛行試驗任務,發射場工作經驗不足;不同于傳統火箭發射場任務分工,試驗隊員要作為操作一崗完成總裝保留、檢查測試及發射工作;發射場沒有可以使用的成熟發射工位,需要自行建設發射支持設備和設施。本次試驗工作新、任務重、周期緊,過程中還存在不可預見的風險,給任務順利實施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1 總體思路及實施情況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管理方法,在科學、高效的基礎上對管理目標進行進一步分解、細化和落實,將工作責任具體化、明確化,使規劃和目標能有效貫徹至每一個管理環節并發揮作用,從而提升整體執行能力和管理效力。精細化管理是確保新型運載器發射場工作順利實施、試驗任務圓滿成功的必要手段。
基于精細化管理思路,根據試驗任務要求,項目團隊學習借鑒其他運載火箭試驗隊發射場工作經驗,結合本次任務實際情況,通過成立試驗隊、制定發射場精細化工作流程、加強過程管控等方式,實現發射場精細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1 成立試驗隊,明確管理要求和崗位職責
為提升組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確保工作質量,借鑒其他運載火箭試驗隊發射場先進管理經驗,項目團隊成立試驗隊,制定管理手冊,明確試驗隊組織機構、綜合管理規定、質量管理規定、技術安全管理規定、計劃調度管理規定、保衛保密安全管理規定、疫情防控管理規定等內容,作為試驗隊發射場的行動指南。
試驗隊作為執行飛行試驗任務的臨時組織機構,按隊部、中隊實施管理。隊部下設領導組、技術組、指揮調度組、質量組、技術安全組、政工組、保密保衛安全組;中隊是發射場工作的具體實施機構,按專業分為5個中隊,各設中隊長1名,分別負責各產品設計、裝配、試驗、測試等工作,安排專人兼職技術、調度、技安等工作組工作。試驗隊組織機構設置如圖1所示。
1.2 編制發射場精細化流程,工作有據可依
通過精細化管理可以進一步增強發射場按計劃執行工作的能力,結合航天精細化管理要求,試驗隊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通過制定精細化流程,把復雜事情簡單化、通用工作流程化、操作要求定量化[1-2]。
1.2.1 發射場流程精細化設計
從過程、崗位和資源三個方面開展發射場工作精細化管理設計,形成發射場精細化工作流程,具體如下:
(1)過程方面,全面梳理、系統策劃,將發射場工作分為發射區建設、技術區裝配測試、運載器發射合練、發射流程等不同階段,按階段將工作內容細化、量化。
(2)崗位方面,成立試驗隊,組建試驗隊組織機構,全面梳理和分析各階段的工作內容,明確各項工作內容責任領導、計劃調度、技術負責、操作、檢驗等崗位人員,定崗定責,實現精細化分工,確保分工界面清晰、責任清楚。
(3)資源方面,針對過程需求,梳理各項工作內容所需工裝工具、設施器具、儀器設備及其他需要保障的資源,明確資源來源、責任單位和負責人,實現資源精細化管理。
基于發射場精細化流程,以“提升靶場發射任務質量管控水平,確保高質量、高效益、高效率完成任務”為目標,各專業、各單位按分工負責,將發射場工作從計劃、調度、質量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進行分解細化,形成了發射場詳細工作計劃、試驗隊員入場工作計劃、合練工作計劃、發射日工作計劃、各崗位作業指導書等文件,用于指導發射場具體工作,發射場工作分解如圖2所示。
1.2.2 基于C-PAD實現發射場現場精細化管理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通過大量運載火箭發射應用實踐,證明基于C-PAD的靶場流程精細化管理有效,為現場精細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方法和工具,可以實現靶場現場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及精細化過程管控,有效提高了試驗隊現場工作效率和質量,是靶場現場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有力抓手[3]。
試驗隊采用C-PAD靶場流程精細化管理模式,將發射場現場工作文件按照要求編寫為標準模板表格文件錄入服務器終端,在發射場將服務器中的所有工作文件、檢查確認表格等數據下載到C-PAD,使用C-PAD中的文件指導現場操作,并進行操作數據記錄、多媒體記錄和簽署確認,每日工作結束后上傳當日現場工作數據,生成報表后供相關人員審閱。通過這種模式,規范了現場管理,實現了現場文件電子化、數據及時錄入、數據快速查詢,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加強過程管控,實現精準控制
本次試驗任務重、周期緊,并面臨參試單位和人員數量多、工作崗位多、各單位間工作交接頻繁、使用資源差異大等情況,給資源保障和計劃調度帶來了較大困難。試驗隊雖然制訂了精細化流程和詳細工作計劃,但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執行不到位的最大風險[4]。通過以下措施加強過程管控,確保計劃能夠有效落實。
1.3.1 統一思想,明確目標
組織召開全體試驗隊員工作動員會,明確本次任務目標,宣貫試驗隊管理要求、質量工作要求、發射場工作計劃,強調工作過程中安全保密防疫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經過動員會,試驗隊從上到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體隊員認識到本次任務的重要意義。
1.3.2 多層級調度,加強計劃落實和風險管控
發射場工作流程和詳細工作計劃是發射場工作的基礎,有力地支撐了試驗隊管理工作。但對于第一次執行任務的試驗隊而言,現場實際情況仍存在一定變數,增加了計劃落實的風險。為及時、高效地落實工作計劃、解決現場變化帶來的新問題,加強過程控制十分關鍵[5]。
(1)發射場方面,安排專人參加發射場組織的本次試驗任務現場班后會、專題協調會、發射場多任務大協調會,上報資源需求,協調每日工作計劃;按照發射場管理流程和要求,提前協調過程中所需資源,了解資源到位情況,對于發射場無法保證的資源及時上報試驗隊領導統籌。
(2)試驗隊方面,工作現場設有現場責任領導和專職調度,負責技術協調和資源協調,確保現場工作銜接有序、實施順利;根據項目進展組織專題協調會,決策重大事項實施方案;每天組織試驗隊領導、中隊長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日調度會,各中隊匯報現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討論問題并制定異常現象解決措施,統籌調配資源,動態調整次日工作。
通過多層級的協調調度,實現了對發射場工作的精細化管控,最大限度降低了現場情況變化帶來的影響。
1.3.3 積極溝通,確保各相關方協調統一
試驗隊是執行飛行演示驗證試驗任務的責任主體,全面負責發射場計劃調度、任務實施、物資保障等事項,其中很多工作需要發射場管理方提供支持,如試驗隊員食宿、工作廠房保障、各類工程車輛保障、發射場進場報備等,這些工作由發射場多個部門管理,均需試驗隊單獨協調。
由于試驗隊首次使用該發射場執行任務,未全面熟悉發射場的有關管理流程及部門主管,為提高發射場溝通協調效率,避免出現因協調不到位而影響任務實施的情況,試驗隊進場前已對發射場情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做了相應布置。進場后,按照崗位職責分工,相關調度積極與發射場主管部門溝通,進一步了解相關工作要求和流程,確保溝通順暢。
1.3.4 多措并舉克服困難,確保資源保障到位
本次飛行演示驗證試驗任務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預期之外的工作和需要協調的事項,如其他型號質量問題舉一反三增加的增壓輸送系統管路氦質譜檢漏測試;發射場其他任務實施,造成大型吊車、叉車等保障資源沖突嚴重,無法及時保障;受疫情影響,發射場加嚴了人員進場管控要求,試驗隊員進入發射場流程更為煩瑣,臨時隊員入場要求增加。為確保任務計劃有效落實,試驗隊采取了多種保節點措施:
(1)通過日調度會,統籌協調新增工作事項及相關資源,納入發射場精細化流程和工作計劃;通過專題協調會,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
(2)對于急需使用的吊車、叉車和高空作業車等發射場緊缺資源,或臨時需要增加的資源,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采用就近租用、緊急采購、長途專運等多種方式解決。
(3)根據發射場工作安排,臨時隊員需要在指定的時間進入發射場進行準備工作,由于部分臨時隊員來自疫情中風險省市,試驗隊詳細了解、溝通入場疫情防控要求,緊前協調外協單位提前安排臨時隊員出發,在發射場外部就近協調隔離,消除7日內外地行程。
(4)執行本次試驗任務的發射區在發射場檢查站外的管制區,發射區設施建設、調試及保障人員每日兩次通過檢查站進入生活區,每日需提前報備進出人員信息。因疫情管控要求,進檢查站時下車排隊接受身份檢查確認,處于人員進場高峰期時單次需耗費大量時間。為提高試驗隊員進出檢查站效率,試驗隊與發射場保衛部門經多次專題協調,最終形成了快速通行方案,極大地縮短了進站檢查時間。
2 實施效果
通過成立試驗隊、制定發射場精細化流程、加強過程管控等精細化管理措施,項目團隊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克服重重困難,消除風險,最終順利完成某運載器發射場裝配、測試、地面支持設施建設等工作,按計劃圓滿完成首次飛行演示試驗任務,主要實施效果如下:
(1)試驗隊員各司其職,嚴格遵守試驗隊管理要求開展各項工作,確保了試驗隊員進出場、質量、人身和產品安全、保密、疫情防控等方面無事故發生。
(2)根據發射場精細化流程,試驗隊制訂了詳細工作計劃和資源保障計劃,各相關隊員知悉所負責的工作內容、與其他工作事項的邏輯關系和先后順序、開展工作所需資源的滿足情況,準備工作高效,前后工序銜接順暢。
(3)試驗隊與各相關方溝通順利,內外部資源協調保障到位,風險事項得到了有效處置,各項工作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實現了試驗過程精準控制,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3 結語
粗放型管理模式不能滿足型號隊伍對發射場管理效率和質量的需求,精細化管理已成為項目團隊管理發射場的重要手段,能夠合理分配資源,提高團隊成員的管理意識,實現對過程、質量、安全等全方位有效管控。在首次飛行發射場工作的基礎上,項目團隊進一步優化細化發射場工作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在縮短近25%工期和縮減20%試驗隊員的前提下,實現了重復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重復使用運載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巨民.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雷曉東,趙彩云.淺析科研項目精細化管理[J].科技與創新,2021(16):115-116.
[3]胡輝彪,陳思佳,翟博.基于C-PAD的靶場流程精細化管理實踐[J].航天工業管理,2017(8):64-69.
[4]劉暉.精細化管理的涵義及其操作[J].管理研究,2007(8):15-16.
[5]金鑫,宋永生.航天型號工程研制的進度管控[J].航天工業管理,2014(10):24-27.
PMT
收稿日期:2022-11-19
作者簡介:
曹魏(通信作者)(1984—),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計劃、經費綜合管理。
張劍(1982—),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綜合管理。
韓威(1986—),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綜合管理。
張璁(1989—),男,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計劃、經費管理。
朱長軍(1980—),男,研究員,研究方向:項目綜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