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群文閱讀的關鍵點,在于做好文本組織工作,合理地組文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群文閱讀積極性,還能優化群文的內容和結構,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文章重點分析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優勢,指出了文本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根據群文閱讀目標和學生學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了研究文本組織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提升組文的水準,提高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實施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文本組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1—0060—04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是一種基于多文本的閱讀活動,群文的選擇和組織,并不是簡單的文章堆砌,而是要將存在內在聯系的文章,進行結構化的處理與組合,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受益最大化。因此,在改進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提高對文本組織的重視程度,立足課程目標和學生的群文閱讀需求,認真分析教材課文,開拓教材內外優質的文本資源,精心地組織文本,使群文內容的安排更加合理,從而助推語文群文閱讀的高效開展。
一、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優勢
1.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的興趣。對于初中生來說,群文閱讀是一種較為陌生的學習模式,它與傳統單篇閱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文本的數量有所增加,學生的認知思維和閱讀能力都處在發展時期,面對驟然增多的文本數量,學生會或多或少地產生心理壓力,甚至對群文閱讀滋生畏難情緒。文本組織是開展群文閱讀的首要步驟,教師科學、恰當地組文,能夠使群文篇章更有吸引力,反之,假若教師引入的文章平淡、乏味,抑或是組文思路比較盲目,那么學生閱讀群文的動機也會被削弱,做好文本組織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參照教材中的主課文,分析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和興趣需求,選擇難易適中、題材有趣的文本,與主課文組成群文,使群文篇章映入學生的眼簾,點燃他們的自主閱讀熱情,化解因篇幅數量增加而引發的抵觸情緒,從而為群文閱讀教學打造良好的開端[1]。
2.能夠擴大學生群文閱讀探究的空間。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組織的第二個優勢,就是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探究空間。首先,教師可以延展自身的組文思路,從教材課文的作者、表達方式等方面入手,整合教材內外的文章,巧妙地進行組合與搭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群文之間的異同之處,使學生的探究方向呈放射狀,思維的發散更加多元,從而達到拓展閱讀空間的目的;其次,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組織思路,設計相對應的群文閱讀探究任務,例如問題研討、寫作訓練等等,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借助科學的文本組織,打破群文閱讀探究空間的局限性。
二、存在的問題
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現狀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點:第一,文本組織有結構而無重構。部分教師在實施文本組織時,比較看重選文的結構化,通常會以體裁、作者、主題等作為組文標準,這種方式雖然符合群文閱讀的結構化要求,但是只停留在形式的層面,忽略了對文本內容的整合與重構,比如,教師將主題相近的幾篇文章,構成一組群文,但是每篇文章的難易程度參差不齊,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那么這組群文就達不到內容重構的要求,形式結構和內容重構不統一,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二,文本組織有同質而無異質。科學的文本組織,應該做到同質與異質兼顧,也就是說在所選的文本中,既要有相同點、也要有不同點,目前大部分教師過于追求同質化的文本組織,群文的語言、寫法、中心思想等,無明顯的差異,學生通過單篇閱讀就能夠獲取很多知識經驗,這種文本組織方式,束縛了學生閱讀視野和思維的拓展,很難充分地發揮群文閱讀真正的價值。
三、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策略
1.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進行文本組織。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自然也是文本組織的參照主體。對于文本組織來說,教師所選擇的文本,必須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才能確保群文篇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誘發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為此,教師在實施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工作時,應該緊扣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學生喜愛的文章體裁,以及自身心理特點和認知情況,結合教材課文的內容,開拓有趣有味的文本資源,與教材課文有機組合。初中生普遍喜愛故事類文本,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點,選用童話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進行文本組織,使群文篇章的趣味成分更加濃郁,滿足學生求新、求趣的心理需求,從而實現精準組文,為群文閱讀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2]。
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的群文閱讀中,課文是安徒生創作的一篇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作者運用夸張、對比的寫作方法,批判了說假話的世風,贊揚了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童話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本形式,教師在實施文本組織時,就可以引入我國作家任溶溶所創作的童話故事——《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這篇童話同樣采用了對比、夸張的手法,營造出輕松、幽默的氣氛,傳達出勤能補拙的深刻道理,十分符合學生的“胃口”。在群文閱讀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分別為學生展示與《皇帝的新裝》和《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有關的動畫或插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群文的閱讀欲望,隨后,教師引出群文閱讀議題:“同學們,這是兩篇情節非常精彩的童話故事,請大家合作閱讀群文,共同分析兩篇故事分別寫了什么,闡釋了什么道理?”學生合作探究后反饋:《皇帝的新裝》講述了皇帝穿了一件所有人都看不見的衣服,但是沒有人敢說真話,最后是一個小孩一語道破真相,諷刺了統治階級愚蠢、虛偽、腐朽的本質,頌揚了純真的童心和敢說真話的勇氣;《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講述了泰焦傲前后兩次截然不同的表演,以及甄用工虛心好學和努力,最后成為優秀雜技演員的故事,告訴我們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的道理。教師追問:“兩篇童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寫作手法相同,故事的主題,都表達出對真善美和優良品德的贊美。”這樣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文本組織,學生不僅感知到中外童話的奇趣,而且充滿熱情地完成群文閱讀任務。
2.以教材的單元主題為中心進行文本組織。從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的文本編排特點來看,課文主要是以單元的形式來編排的,每個單元中包含2-5篇課文,課文之間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且中心思想都是指向單元主題,具有非常鮮明的共性特征。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材的文章選錄和編排形式,為教師組織文本創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以教材的單元主題為中心,是一種科學、便捷的文本組織方式,因此,教師在組文過程中,不必舍近求遠,而是充分發揮教材的文本資源優勢,遵循單元整合的思路,根據單元內每篇文本的篇幅,以及學生當下的閱讀能力和接受能力,選擇單元中的全部課文,或者是其中的2-3篇,組織成主題突出、題材相似的群文,帶領學生對群文的主題思想展開解讀,從而強化文本之間的聯系,鍛煉學生挖掘群文思想內涵的能力[3]。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教材的第四單元中,單元主題是“民風民俗”,《社戲》《安塞腰鼓》《竹影》《觀舞記》《口技》這五篇文章,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色彩,蘊含著濃郁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元素,由于單元內的文本數量較多,教師在基于單元主題進行文本組織時,可以先把《社戲》和《安塞腰鼓》搭配在一起,構成人文主題突出的群文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社戲》和《安塞腰鼓》的內容,播放相關的視頻素材,同時發布群文閱讀任務:同學們,請大家細讀群文,探討這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情感。學生閱讀并交流后匯報:《社戲》采用的是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聲響等方面入手,描繪出水鄉特色,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以及對童年生活的留戀之情;《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和靈活多變的句式,表現出西北漢子的陽剛之美,以及沖破束縛的強烈愿望。教師:在群文閱讀中大家獲得哪些收獲?學生:感受到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這樣以單元整合的方式進行文本組織,學生就能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3.以教材課文的作者為中心進行文本組織。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名家創作的文章,如魯迅、朱自清、老舍、郭沫若等等,眾所周知,每一位作者都有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即使是同一作者筆下的不同文章,會在文本體裁、描寫對象等方面存在區別,但是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寫作方式上,仍然存在該作者特有的意蘊和筆法。在實施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工作時,教師應該以教材課文的作者為中心向外輻射,收集作者的其他代表作,或者是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優秀作品,遵循“1+X”的文本組織原則,將收集到的文本與教材主課文組織到一起,構成數量在2-3篇的群文篇章。在閱讀中,重點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文章之間的共性,從而促進學生對相同作者的文風,建立深層次、全方位的認識,培育學生閱讀名家之作的意識[4]。
例如,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春》和八年級上冊中的《背影》,都是我國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教師在實施文本組織時,可以把這兩篇課文整理成群文。在課堂閱讀中,教師從群文的作者出發,指導學生先熟讀群文,再探究兩篇文章的情感主旨和語言風格。教師立足情感的角度設問:“同學們,朱自清先生所創作的這兩篇文章,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區別?”學生品味后回答:“《春》表達出作者熱愛大自然,以及對春日美景的贊美之情;《背影》表達出父子之間的深情厚愛,以及作者對父親的無盡懷念。”接下來,教師從語言的角度提問:“閱讀完這兩篇美文,大家認為朱自清的文風是怎樣的?請舉例說明。”有學生回答:“我認為朱自清的文風是清新自然的,比如《春》中寫小草的片段,作者運用了‘偷偷地’‘鉆’等字眼,非常清新、生動、傳神,使春草的生命力躍然紙上。”還有學生回答:“朱自清的文風是簡潔明了、富有真情實感的,比如《背影》中對父親穿戴的描寫,作者運用‘黑’‘深青’等簡單的色彩詞匯,就表現出家境不好,以及父親在守孝期間沉重、壓抑的情緒,讓人不禁感到心情沉郁……”這樣通過以作者為中心進行文本組織,學生就能總體把握朱自清先生的文風,增強對群文的閱讀理解效果。
4.以課文的寫作特色為中心進行文本組織。開展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為了擴展學生的語言積累,帶領學生認識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和寫作方式,通過群文閱讀,去帶動學生語言賞析和寫作能力的發展。不同的文章,在語言運用和寫作特色等方面,是各有千秋的,比如記敘文的寫作特色是謀篇布局合理,語言精煉含蓄、感染力十足,散文的寫作特色是文理自然、不拘一格,此外,作者為了凸顯寫作特色,還會運用各種修辭和表現手法。因此,課文的寫作特色,是教師實施文本組織的主要切入點,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主課文的寫作特色,圍繞結構、語言、修辭等要素,從課外選用具有相同寫作特色的文本,同教材課文組成群文,引導學生賞析群文的語言,從不同的文章中,學習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寫作技法,從而兼顧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的文本組織[5]。
例如,在教材鄭振鐸的《貓》一課的群文閱讀中,課文以“貓”為描寫對象,運用樸實的語言,以及大量的比喻、擬人手法,寫出貓的可愛有趣,表達了對貓亡失的心酸之情,在基于課文的寫作特色進行文本組織時,教師可以選用課外文本《父親的玳瑁》,“玳瑁”也是一只貓,課外選文的作者王魯彥,同樣運用傳神的修辭筆法,寫出貓的靈性,以及父親與貓之間的和諧互動。在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找出兩篇文章中的精彩語句,并談談作者的寫作妙處,學生立即賞析群文的寫作特色,有學生發言:《貓》中寫花白小貓的部分,“好像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貓如同人類一樣的憂郁性格,形象地刻畫出貓懶洋洋的習性。還有學生反饋:在《父親的玳瑁》一文中,作者善用比喻,如“潔凈的白毛中間,夾雜些淡黃的、云霞似的柔毛”,就把貓的毛色比喻成“云霞”,生動地描繪出一只白黃相間的“玳瑁貓”……教師:群文中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學生總結:使貓的形象和性格具體可感,表現了貓是一種有感情、通人性的動物。這樣依據課文的寫作特色實施文本組織,學生就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手法。
總之,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做好文本組織,不僅能夠喚醒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的期待,也能從根本上擴大學生的閱讀探究空間,直接決定著群文閱讀的實踐效率,以及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質量。現階段文本組織的主要問題,是有結構而無重構、有同質而無異質,教師在優化的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教材課文的特點,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教材的單元主題,以及課文的作者、寫作特色等要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文本組織,從而提升組文的有效性,驅動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石宇.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文本的選擇與組元對策析談[J].考試周刊,2023(10):16-20.
[2]雷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組文策略淺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02):30-32+41.
[3]馬海珺.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組合選文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1(14):08-09.
[4]魏哮燕.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組文方法初探[J].課外語文,2020(33):82-83.
[5]王偉德.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組文策略探討[J].新課程(中),2019(02):07.
編輯:閻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