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熱點。就歷史學科而言,探究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重要課題。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研究中,以中外歷史進程為線索,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凸顯歷史時空觀念;挖掘歷史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涵;縱橫聯系、點線面三位一體,增強知識的系統性、結構化;對比分析、大膽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探究性學習,發展學生系統思維,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思維;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1—0112—04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發布后,教師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尤其重要。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1],通過發掘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2],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習慣于歷史知識的傳統講授,引導學生反復背誦歷史知識,常常進行刷題訓練,導致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歷史基礎知識薄弱、能力素養發展不足,不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結合歷史教學實踐,筆者針對初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現狀,以歷史發展進程為線索,有效整合歷史知識,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積極探索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中外歷史進程為線索,凸顯歷史時空觀念
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側重于歷史知識傳授,強化學生對中外歷史進程、發展特征的總體把握。中外歷史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點連線,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點”指具體的歷史事件,“線”是歷史發展的線索,按照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呈現知識內容。每個歷史事件都是在具體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下發生的,構建歷史時空框架,能使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歷史知識。對此,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空聯系中,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思考,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沒有清楚認識歷史事件,對歷史知識脈絡缺乏清晰梳理,基本的知識點沒有掌握。因此,教師應以時間為線索,講述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系統地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和結果,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置于歷史發展的特定或總體進程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知識,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具備歷史時空觀念,學會在具體的歷史時空背景下學習歷史知識。由于歷史事件具有時序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構建時間框架,如編制時間軸、大事年表、時間示意圖等,弄清什么時間發生了什么事,按先后順序理清歷史事件。再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線索,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規律,運用歷史發展的眼光挖掘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對歷史發展有整體認識,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應避免時序混亂,弄清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比如引導學生學習封建制度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漢唐宋元不斷完善,走向繁盛,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衰落,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中央集權制逐漸僵化,被新制度取代是歷史的必然,這是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發生的特定事件。通過學習,學生的時空觀念增強,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客觀,對中國古代史有了一定認識,學會透過歷史表象認識歷史本質,明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先進的歷史人物推動社會的進步,培養了學生的唯物史觀。
二、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涵
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應先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教學時,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教材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依據可信的史料了解歷史,從而以史料為依據,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認知,掌握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歷史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融入特定情境分析歷史問題。按教學計劃,學生最先接觸的是古代史,距今十分遙遠,再加上沒有學習經驗,很難理解相關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教學資源,以直觀、易于理解的多樣化方式開展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相關圖片、模型等,創設歷史情境;利用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歷史遺址等,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還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補充史料、文獻材料,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解釋歷史問題,分析主要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此外,可以舉辦歷史人物故事會,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學會客觀地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溯源”活動,了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探討這些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家國情懷。
再如,近代的史料資源比較豐富,更貼近學生生活,如歷史報刊、歷史論著、歷史影片、歷史遺址、歷史照片等資源較豐富,教師用好這些資源,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課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唱革命歌曲、參觀革命遺址、觀看革命影視作品、舉辦革命故事會……感受革命歷史的發展,弘揚革命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之,教師對歷史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將學習與社會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更真實地感知歷史,弄清歷史表象背后的歷史真相,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點線面三位一體,縱橫聯系,有效整合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涵蓋古今中外,內容較多,教師需要突出核心要點,通過重點內容的突破,以點帶面,點線面三位一體,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整體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縱橫對比,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了解歷史發展的聯系。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僅掌握零碎的知識點,則難以理解相關知識,難以學好歷史。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完一段歷史后進行系統復習,注意知識點、線、面的結合,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點”是歷史基本知識,例如美國南北戰爭,可以抓住5件大事: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軍隊挑起戰爭;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南方軍隊投降,戰爭結束;林肯遇刺。記住這些知識點的起因、經過、內在聯系,能很好地掌握這一歷史事件。“線”是反映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線索,如中國近代史學習抓住3條基本線索: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救國之路的探索;中國人民的抗爭。這3條線索構成中國近代史的面,眾多點、線、面構成了初中歷史總體知識。學生整合點、線、面展開復習,重點突出,針對性強,能較系統全面地掌握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整體學習效果較好。
縱橫聯系,也是學好歷史的好方法。“縱”是按時間順序了解人類社會發展中某一領域的發展趨勢。如中國的文字經歷了由甲骨文到銘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由刀耕火種到牛耕生產,再到機器生產……古今對比,學生可以了解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古今聯系,學史明理。“橫”是從空間上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如清朝時為加強邊疆管理,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因地制宜設置管理機構。學生可以對比分析,找出不同時代發生的歷史事件,分析關聯點,多角度解讀歷史。總之,縱橫對比,時空結合,能使歷史知識系統化,深化教材內容的關聯性,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可以促使學生強化記憶,形成較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形成通史意識,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也可以中外歷史對比,從背景、事件經過、性質、歷史影響等方面比較,分析原因,從中得到啟示,以史為鑒,解決實際問題。
四、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希望能探索這個世界。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能簡單地給予對或錯的評價,否則會扼殺學生探索的天性。對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去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潛力和探索欲。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轉變育人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
1.引導學生大膽探索,發現問題,探究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發展規律。例如圍繞“弱國無外交”相關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啟發學生認識到,強與弱是相對的,弱可以變強;弱國不應該無外交。當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友好往來,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通過學習、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看待歷史問題更深入、更全面。長此以往,學生變得敢于提問,勇于探索知識。
2.轉換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學生回答有些問題難以抓住關鍵,對此,教師可以將問題分解,使問題具體化,啟發學生分層作答。例如圍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為了讓學生全面、客觀地理解相關知識,教師可以一題多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美洲、非洲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面對具體化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相關歷史問題,以唯物史觀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探索生活與歷史的聯系,鑒古知今,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家國情懷。
五、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鍛煉思維能力,形成新的知識遷移,獲取新的認識。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探究性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比如,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史學界大致有兩種觀點:太平天國是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是舊式的農民戰爭。前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當時的農民已接受了一些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有許多新興市民階層投身革命,成為領導核心,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性質。后者則認為,當時中國仍然處于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參加起義的都是舊式農民,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只是舊農民革命的延續。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認同的觀點去探究學習,廣泛搜集材料,運用事實論證。也可以反駁另一種觀點,通過有力的事實說明觀點。再如,關于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有兩種不同認識。有的人認為從戰國時期開始,有的人認為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學生可以結合所學歷史知識,搜集資料,尋找論據,開展研究性學習,加強合作,探究、分析、論證相關知識,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事實,形成科學結論,促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總之,歷史學習具有拓寬學生歷史視野、鍛煉學生歷史思維、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功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內外,學歷史、講歷史,辯證地看待歷史文化,充滿人文情懷地去探究歷史、關注社會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從而健康、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1.
[2]陳莉莉.郵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2.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