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任務的重要性以及落實的緊迫性不言而喻。文章主要圍繞“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展開研究,首先介紹了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實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然后揭示了對當前小學語文作業的再認知及本研究的現實意義,最后闡述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1—0105—03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實現知識內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關鍵評價方法。但據調查發現,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設計作業存在作業量過度化、作業形式單一化、作業內容統一化的問題。本文以某市A小學語文學科作業布置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影響“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布置的成因,同時研究了“雙減”背景下改進學校語文作業安排的措施。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
1.機械抄寫作業居多,作業量不合理。素質教育以來,一直對作業問題高度重視。每教授一個新的教材內容,接踵而來的就是強化練習,老師們將反復抄襲新課的生字新詞,當成給學生強化本課程內容的一個法寶。比如,每課第一課時后,通常老師就會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抄寫本課程的生字,或抄襲書中劃出的新詞等幾遍[1],這樣一來學生就要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抄寫那些已經學會的簡單東西上,作業量大,占據了大部分時間[2]。
2.作業形式單一化。語文課本中的有些文章,只會讀課文和學習生字根本體會不到課文的深刻意義。而學校教師也一直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教學原則,以為每個學生做得越多,就記得越牢,培養的能力也就越高,從而導致教學作業含金量極低,這不但耗費了中小學生的時間,還束縛了中小學生的思路,讓中小學生對作業、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在“雙減”政策實施之前,教育部門就規定了各個班級的學生都要有不同數量的作業。但在實際作業布置過程中,因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為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熟悉程度與了解,仍然采取的是題海戰術、以量制勝的方式方法[3]。
(二)成因分析
1.教學觀念守舊。調研訪談過程中,經過與教師交談,A教師認為“只需要按照書里的內容都講一遍就好了”。B教師認為“孩子太多不好管,做不到面面俱到”。由此可見,部分教師往往不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不顧學生對所學內容是不是早已理解,能否把握,設計布置教學作業也都是相同標準,這種統一、單調的教學作業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忽略了學生的主導性作用和個性化差異,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了,個性的發展潛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4]。
2.缺少相關理論的培訓。通過與老師交談,筆者了解到,絕大多數學校沒有組織教師參加語文作業設計相關的培訓。C教師認為:“學校的作業一直都是這樣布置的,多抄寫,學生才能記得牢?!盌教師認為:“孩子太多,無法分層留作業;即使分層留作業,也無法批改。”由此可見,在日常的培訓中,學校只重視教師對教育理念及教材內容的把握,對作業設計的培訓少之又少甚至為零,導致老師們在“雙減”政策后對于語文作業設計把握不到位,作業布置過程中,很少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訓練也相對較少,更無法做到因材施教[5]。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使學生可以更加輕松有效的學習,使學生從讀書中體會到莫大的幸福與快樂。
(一)設計觀察記錄類作業
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把感性認識進行加工的前提,觀察力是認識世界的基礎能力,觀察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感知的精確性,影響人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6]。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根據調查研究反映,現在很多學生到四五年級還缺乏觀察的積極性,缺乏探索的主動性,甚至完全沒有觀察的方法可言。例如,教授《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爬山虎葉子的形狀和顏色等方面觀察,接著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畫“腳”,然后根據畫面解說“腳”,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作者長期觀察的好處,最后借助課后“資料袋”梳理寫觀察記錄的方法,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拐杖。課后設計一項作業,讓學生用課上習得的方法連續觀察秋天的樹葉,觀察泡在水里的豆子,觀察自家的花花草草,觀察日出日落,觀察云卷云舒……并做好觀察記錄。這項作業為本單元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僅使學生領會了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連續細致觀察并且記錄的習慣,激發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熱情。通過一系列觀察記錄式的作業訓練,學生觀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成就感倍增[7]。
(二)設計家校合作類作業
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多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多和父母溝通,把在課堂上學到的課程回家說給家長聽,這樣既能達到加強學習的效果,也能夠檢測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效果。如,教授二年級下冊課文《蝸牛搬家》之后,我們就可讓學生回去后將這個故事說給家長聽,然后再由家長給學生講述下一個故事。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還可以把學生帶入童話世界,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從而為今后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而親子學校也成為今后校園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工作,如引導父母在校內聽課,和小朋友們在一起作息等,利用網絡、自媒體、家校平臺形成家誼會群,并定期舉行“家誼會”,建立適合于家庭教育層次和需要程度的相關培訓,形成多樣化評價系統等。以父母與學生之間的聯通,一起積極應對“雙減”政策下的社會問題,這對學生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8]。
(三)設計開放思維類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注重語言教學的實用性,并以培養的創造精神和實際能力為目標,引導學生大膽地設想、質疑,并提倡獨立、合作、探索型的語言學習方法。傳統的作業設計,學生都是自己完成的,極少有和家長、同學等合作的機會。所以,教師應創設合作性作業,在作業中加入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引起中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也能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使中小學生在協同完成作業的流程中逐步提升綜合水平[9]。比如,在法定節假日,教師就可布置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和學校、家長聯合,認識中國傳統企業文化、感受風俗習慣,共同完成展示作業。
(四)設計批注類閱讀作業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對小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閱讀興趣。只有燃起閱讀激情,才能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當然,愛讀書并不能代表會讀書。讀書的目的歸根結底是將讀書過程中的收獲轉化為實際本領,而批注式閱讀不失為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一種好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就能使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汲取文章的精華,讀出書中的滋味,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因此,教師應極力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試著從不同角度進行批注,這種方法既是對課內閱讀策略的鞏固運用,又能啟發學生在閱讀中深入思考,邊閱讀邊思考,邊思考邊批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高階思維。閱讀貴在堅持,哪怕是居家學習,也要如期組織學生召開線上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分享批注式閱讀給自己帶來的益處,讓閱讀真正為學生賦能,助力學生成長。實踐證明:批注式閱讀作業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持久的閱讀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10]。
總之,有效的作業設計不但能鞏固課堂教學內容,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各項才能,更重要的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進而形成學習內驅力。減負不減質量,減負不減責任,希望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夠探索出更有趣、更有效、更有特色的作業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學有所得;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更多的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文永交.新課程視閾下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2]楊蒙.減負背景下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創新性布置[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楊小玲.語文教學中滲透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5(06):24.
[4]曾潔.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5]羅穎.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優化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1):43.
[6]謝偉.“以學生為本”的小學語文低、中年級作業有效設計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7]齊晗.小學中年級家庭作業設計的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21.
[8]湯文文.小學生家庭作業適切性的調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9]李夢楊.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10]周逸琳.理念先行,素養優先——小學語文落實“雙減”的主要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1(07):91-92.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