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地協調觀是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必須形成的基本地理素養,對初中生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意義重大。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在教師觀念、教學方法、課程開發、評價方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應增強教師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創新教學方法、開發地理課程資源、健全評價方式,這是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存在問題;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1—0067—04
當前,全球變暖、土地荒漠化、旱澇災害等環境問題,不斷提示著人地關系的緊張程度。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將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傳遞給學生,并通過實踐體驗,為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從而達到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使整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
一、人地協調觀的內涵認知
人地協調觀是自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的最為基本的一種認識和觀念,表現在人的生活生產活動中。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人類對自然的索取不加節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就需要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來規范和制約人們的行為。人地協調觀作為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將人地協調觀轉換為初中生良好的素養,需要教師立足學生基本學情,有的放矢地引導教育,助力中學生對人地關系形成正確的認識。
要想合理把握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對人地關系的分析是第一位的。人地關系,顧名思義就是“人”與“地”之間的辯證關系。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對“人”的影響,“人”是在“地”的基礎上演化形成的,“人”的自然性是在“地”上塑成的,“人”來自于“地”,“人”也是“地”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地”在塑造了“人”的同時,“人”也在改造著“地”,發明創造了“地”上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挖掘了原本沒有顯現的東西,變換著“地”的基本形態和樣貌。從以上兩點可知,“地”和“人”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它們之間的關系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不斷出現人的“地化”和地的“人化”現象。
人地關系是人地協調觀內涵最為核心的部分,厘清人地關系,將為我們理解人地協調觀作好鋪墊。人地協調觀,通俗地講就是人類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系統化認識,具體來講就是為了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方面采用的系統化觀念。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人地協調觀的問題分析
1.存在重知識輕觀念的教學觀。一段時間以來,唯分數論在教育教學一線大行其道,重高分率、重升學率、重知識講解等理念充斥著課堂教學。同樣,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也受到“唯分數論英雄”觀念的影響,教師重考點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的教化和引導。雖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最高層次的教學目標,但部分教師僅僅見于教案而流于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也有相似的情況。部分老師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時間緊、任務重,一堂課僅有四十分鐘,而其中含有的知識容量非常大,在課堂上對教材的基本知識都無法詳細解讀,更遑論對人地協調觀的有效滲透。
2.教學方法與時俱進的程度不夠。教學方法是一節課順利開展的具體措施和技巧,針對教學內容特征和重難點所需的教學方法各不相同。“人地協調觀念從概念上來說只是一個觀念,但對于學生來說卻需要進行準確表達,這是將內在認識變成外在表達的一個過程。”[1]教學方法就如同工具,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方法,才能更加準確地表達,從而達到提升教學實效的目的。雖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建設生態文明對人們當下及今后的發展十分重要,但在具體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落實力度不夠的問題,主要原因還在于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取和使用上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創新,尤其是在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方面,仍然大多采用比較陳舊的教育方法,不能有效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致使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認識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樣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有效觸動學生的內心,進而推動人地協調觀進課本、進課堂、進頭腦。想要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甄選和采用更加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
3.對初中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夠及時。就目前人地協調觀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挖掘的程度來看,所使用和發掘的教學資源仍然比較陳舊傳統,當前課程資源的獲取主要來自教材和日常生活。初中地理教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更新速度也比較慢,“學生容易對一些復雜的地理概念與理論產生厭煩感,進而喪失學習地理的興趣”[2],對此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好奇心不強。在日常生活中,雖然也存在著大量的教學資源,而且數量極其龐大,內容非常繁雜,但與地理教學內容的契合度參差不齊,這就需要一線教師進一步加工,對其進行選擇、歸類和整理,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一線教師可以依據所教學生的基本學情、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在網絡中獲取和挖掘課程資源,網絡中的教學資源具有便捷性、實時性和豐富性,相比于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例證和素材,網絡中的教學資源更符合中學生求新愛奇的認知特點,篩選和整理也比較便捷,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地進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但實際上,部分教師更多的是借用現成的教材資源,很少及時從其他途徑獲取課程資源。
4.評價方式不完善。教育教學具有教書和育人兩種基本的功能,教書的主要任務是傳遞知識、答疑解惑,育人則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養成和發展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觀念的轉變,素養的提升。相對于教書而言,育人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具有潛在性,無法用定量的方式進行判定,所以,對學生的價值觀評價比較困難。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往往會受到諸如成長經歷、學習環境、同伴朋友、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不可或缺,因此必須對評價方式進行創新與完善,將抽象的素養分層分類,將其指標化、具體化,詳細且清楚地把握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動態和形成,并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案和措施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進行評價。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在教書方面雖已形成合理的評價體系,但在育人層面,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和指標依然缺失,由此造成的評價方式的不合理,必然造成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效度不夠。
上述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針對以上問題,探尋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更加高效。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人地協調觀的實踐路徑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協調觀,能讓學生正確看待人地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學情和認知規律,探尋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路徑。
1.增強教師對人地協調觀的正確認識。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主導者,能夠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使課堂教學平衡發展。只有教師對人地協調觀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提高其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改變“重知識輕觀念”的現狀。要增強教師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第一,教師要積極學習人地協調觀的相關理論。教師對人地協調觀的領悟深度,很大程度決定著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理解的程度,只有一線教師對人地協調觀學深悟透,躬身踐行,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才能使學生對人地協調觀內化于心、外化與行。第二,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強對一線教師人地協調觀的培訓力度,組織教學論壇和學術報告,邀請地理專業的專家學者為地理教師全面系統地講解人地協調觀,解讀人地協調觀的相關理論知識,夯實一線教師人地協調觀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要給予初中地理教師學習人地協調觀的時間、場所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在績效和評估方面給予相應的傾斜,鼓勵一線教師在學習人地協調觀上下狠功夫。
2.借助新興技術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連通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重要紐帶。能增強教學實效的教學方法一定是適應學生思想動態和認知需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但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地理教師依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從課前至課后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學過程的參與率不高,抬頭率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嚴重影響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因此,創新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十分迫切。第一,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學情這個基本點,圍繞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和輔助者的角色,摒棄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的講授式教學,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將生活當中遇到的地理問題與課堂學習有效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第二,借助AR技術,創新教學方法。AR技術是一種以逼真的視、聽、觸為一體的虛擬動畫技術,通過傳感設備讓學生沉浸環境中,“帶領學生對地理問題展開實踐探究,讓他們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并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深化理論認知,從而提高對人地關系的理解”[4],增強真實體驗感,增強對學生的沖擊感,以達到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目的。第三,引入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將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等有機結合,調動學生學習人地關系知識的積極性,增加學生課堂的參與感。
3.立足師、生、校,開發地理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就是為了使學生對理論性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所選擇的具象化的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無論是國家課程開發還是地方課程開發,都離不開大量課程資源的支撐。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將抽象的人地協調關系具體化,促進學生觀念意識的改變,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廣闊空間。初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從學生的現狀出發開發課程資源,通過對學生素質狀況的了解和分析,把握學生的素質水平,尋找學生的興趣所在,選擇“學生化”的課程資源。第二,從教師自身出發開發課程資源,利用教師優勢開發一些地理課程資源,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進而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第三,從學校特色出發開發課程資源,借助學校的精神文化和硬件設施,充分利用好學校課程資源的優勢,因地制宜、自主選擇資源,為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提供資源支持。
4.健全評價方式。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導向作用,引導著教師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傾向。但是,目前的評價體系中對人地協調觀的形成狀況評價指向不明,由此造成對學生人地協調觀考查上的缺位。要改善這種現狀,健全形式多元、目標一元的人地協調觀評價模式十分必要。第一,加強對評價方式的創新研究。在學術界,專家學者需要從多角度對人地協調觀的評價方式進行深層次理論研究,在理論層面創新,提供多維的評價方案和思路,為一線教師的實踐作出指導,為具體的考評作理論支撐。另外,一線教師應加大對人地協調觀評價模式的思考和運用力度,對多種評價方式進行檢驗和試錯,并不斷地反饋和糾正,增強人地協調觀評價的合理性和準確性。第二,一線教師對實踐經驗作出歸納和總結。一線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一對一,與學生面對面,實踐經驗豐富,與學生接觸時間長,有機會觀察人地協調觀在學生行為上的表現,對學生的素養發展情況跟蹤評價,對教學實踐進行歸納和解析,構建科學的人地協調觀評價體系。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是新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要科學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如此才能使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更加科學高效。
參考文獻
[1]蔣田南.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念的培養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20(12):47-48.
[2]郭京紅.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素養落地途徑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19):77-79.
[3]徐瑾.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培養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3(05):10-12.
[4]王紅梅,王文瀟.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11):116-11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