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1月,四川省文聯在成都成立,2023年,四川省文聯成立70周年。七十年文藝成就輝煌無比,戲劇精品唱大風,至尊榮譽滿堂彩,出人出戲,劇美榮光,芳華七十,燦若繁花。
20世紀50年代" 話劇《萬水千山》 文藝新長征
1953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首演的話劇《萬水千山》,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全景反映長征的作品,也是紅色經典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之一。話劇《萬水千山》表現的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遵義會議之后,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正確路線領導下,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
話劇《萬水千山》是親身參加過長征的“將軍戲劇家”陳其通的代表作品。陳其通將軍是四川巴中人,15歲時在川陜根據地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結束后,陳其通立志要表現長征這一中國革命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他采訪了眾多紅一方面軍戰友,并以他們的經歷為主線,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完成話劇《萬水千山》的劇本創作。《萬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李有國、羅順成等,在紅一方面軍都有原型。劇中的飛奪瀘定橋、奪取天險臘子口、陜北勝利會師等情節故事都是紅一方面軍的故事。劇中,高潮部分的翻雪山過草地情節,則是陳其通將軍自己的親身經歷。
話劇《萬水千山》共分為六幕,描寫和歌頌了紅軍長征中所涌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全劇氣勢磅礴,洋溢著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作者陳其通在展現歷史的同時很注重人物刻畫,劇中紅軍指戰員李有國、羅順成、趙志方、李鳳蓮等人物都具有鮮明性格,比較充分地揭示出紅軍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胸襟和情懷。劇中人物的語言也較平實、凝練,具有部隊生活氣息,充滿革命激情。
1956年,話劇《萬水千山》在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中榮獲一等獎。自五十年代首演之后,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分別排演過,均取得巨大成功。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代領導人都曾觀看過該劇,受到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新時代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魂的《萬水千山》在新的時代以話劇、歌劇、音樂劇等更多舞臺藝術形式再次復排上演,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追捧,掀起又一股熱潮。此外,1959年,陳其通創作的話劇《萬水千山》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為同名電影,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長征題材電影。
歷史的回響,時代的榮光,紅軍長征途經四川的紅色故事,由四川巴中“將軍作家”陳其通將其搬上戲劇舞臺,歷演不衰,常演常新。話劇《萬水千山》,也是戲劇舞臺上的文藝新長征。
20世紀60年代" 川劇《急浪丹心》照日月
丹心照日月,急浪蕩情懷。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的現代川劇《急浪丹心》,講述一艘滿載化肥農藥的木船,在嘉陵江中遭遇山洪暴發的故事:某木船合作社駕長何忠民率隊運送化肥,船過白龍灘時遇大水,急浪打壞船舵,何忠民之子紅生也掉入江中。面對即將發生的船毀子亡之災,何忠民毅然決定舍子救船。他勸阻了欲下水救紅生的眾船工,齊心協力,將無舵木船駛岀險灘,保住了全船十六名員工的生命和農民急需的化肥。正當何忠民夫妻為失去愛子悲痛欲絕之時,前來看望他們的黨政領導送回了被群眾救起的紅生。此劇充分表現了船工的英雄氣概和共產黨員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劇中,在江邊濕潤的沙岸,船工趨身逆江拉纖;在漩渦翻卷的灘頭,船長登高觀察水情;在急浪如山的漕口,橈片飛舞沖破擊浪……演出時,演員們通過傳神的“以虛代實”的表現手法,既生動地展示了船工們的勞動生活和與惡浪搏擊的壯觀場面,又使觀眾看到傳統的以槳代船、以人演船、人船合一等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至今在現代川劇中仍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1965年9月,川劇《急浪丹心》參加西南地區話劇、地方戲匯演。11月赴云南慰問鐵道兵演出。1966年赴京演出,受到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離京返川途中在鄭州、洛陽、西安等地演出。
川劇《急浪丹心》由肖然根據同名歌劇改編,劉成鈞、劉忠義、任庭芳、邱明瑞導演,李湖昌、何紹成音樂設計,謝正新、黃世濤、張正蓉、胡素蓉、錢兆鴻、王起久、廖華彩、任庭芳、邱明瑞、王道正、陳華正、李興中等主演。當時,任庭芳、邱明瑞等年輕導演也正是從此劇的排導開始成長為一代川劇名導。
20世紀70年代" 川劇唱響春天的故事
1978年,鄧小平同志因出訪緬甸、尼泊爾,順道來四川視察工作,途經成都下榻金牛賓館。小平同志要看川劇,四川省委宣傳部根據省委指示組織了三臺十余折傳統川劇,劇目報給小平同志看,小平同志爽快地回答:“全部看看”。于是,由四川省實驗川劇團(現在的四川省川劇院)和成都市川劇院(現在的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川劇藝術家們在金牛賓館小禮堂為小平同志連演三個晚上,先后演出了《撥火棍》《胡璉鬧釵》《喬子口》《請醫》《金臺將》《拷紅》《柜中緣》《花田寫扇》《迎賢店》《評雪辨蹤》《畫梅花》《歸舟》《濟貧》十三折傳統川劇。
演出場地設在成都金牛賓館小禮堂,每場足足兩個小時,中間未安排休息,小平同志神情專注,精神飽滿、身不離座,不時還向身邊的親屬耳語,同時加以手勢,發出會心一笑。每折戲完,小平同志總是微微正正身子,帶頭報以掌聲,演出結束后,帶頭起身鼓掌,然后在四川省委負責同志的陪同下上臺與演職人員一一握手,祝賀演出成功。川劇藝術家們個個飽含熱淚,爭相向小平同志問好,小平同志含笑作答,和藹可親。
看完三場演出,小平同志指示:這么好的戲,可以向觀眾演出嘛。小平同志在成都觀看傳統戲,關懷民族藝術的消息不脛而走,猶如一股溫暖的春風吹拂在文藝百花園中,很快傳遍全國戲劇界,其他各省劇種紛紛上演傳統戲,傳統戲曲于此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一個前所未有的人民群眾爭看戲曲傳統戲的高潮就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了,彼時,全省每個縣都有一個專業川劇團,每個縣級川劇團都招收了數十名川劇學員,至今在川劇舞臺上挑大梁的川劇名角兒大多出自那一批學員。觀眾更是空前踴躍,鄉親們打著火把,趕幾十里山路,到鄉鎮村社看川劇,場景比逢年過節還熱鬧。
20世紀80年代" 川劇《白蛇傳》轟動西柏林
1985年6月7日,四川省川劇院演出的川劇《白蛇傳》在西柏林“地平線85”世界文化節上揭幕演出引起轟動,揭幕演出后,《白蛇傳》在聯邦德國、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國的十大城市演出15場,2萬余人(次)觀看演出,獲得廣泛好評與成功。
四川省川劇院當年《白蛇傳》劇組赴西柏林演出之時恰逢87版《紅樓夢》電視劇組全國挑選演員之際,不少被《紅樓夢》劇組選上飾演“金陵十二釵”的川劇演員都忍痛放棄了演電視劇的機會而去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傳播交流優秀傳統文化。后來在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中成功塑造了王熙鳳藝術形象而紅遍四海的鄧婕也就是從那時走上影視明星大道的。
借西柏林“地平線85”世界文化節良好影響之東風,川劇《白蛇傳》1987年5月應日本文化財團邀請,東度扶桑,在東京、大阪、福岡、京都、名古屋、橫濱等城市巡回演出24場,觀眾達5萬人(次),在東京8天演出16場,盛況空前。當時的東京電視臺據說用了無數臺高清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攝變臉王——王道正在《水漫金山》中扮演紫金鐃缽時變臉的全過程,然后反復播放希望從中找出變臉的訣竅,但都無功而返。川劇變臉絕技也就從那時起開始走入人們津津樂道的視野,成為一項可獨立進行表演的綜藝表演絕技,如今我們看到的在各種場合表演的川劇變臉,其變臉演員的造型,就出自川劇《白蛇傳》水漫金山一折中的紫金鐃缽。
川劇《白蛇傳》作為一出在海外傳播交流演出最多的傳統劇目,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和重慶市川劇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不同的時期和年代在海外交流演出,足跡遍布歐洲、美洲、亞洲,收獲“東方的芭蕾”等贊譽。
20世紀90年代" 話劇《死水微瀾》掀起大波
成都市話劇院演出的話劇(現在的成都市藝術劇院話劇團)《死水微瀾》1991年參加文化部全國話劇交流演出,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文化部文華大獎,編導查麗芳榮獲文華導演獎、全國優秀劇本獎,主演吳珊珊榮獲戲劇梅花獎,1993年話劇《死水微瀾》赴日本東京參加中日韓戲劇節演出。
1992年6月10日至16日,成都市話劇院無場次方言話劇《死水微瀾》在上海長江劇場連演數場,10日到16日的座票在首場演出前就已全部售完,6月10日的首場演出當晚,長江劇場外掛起橫幅,場內大廳中央擺著上海市文化局、上海戲劇學院、成都市駐滬辦等單位送來的祝賀花籃。沙葉新、余秋雨等文藝界知名專家出席觀看了演出。整場演出嚴謹、流暢,場內笑聲和掌聲此起彼落,觀眾反映熱烈。《死水微瀾》劇組的主創和演職員們一直懸著的心得以放下,原來怕因方言帶來的感情障礙而使觀眾不能接受的擔心一掃而光。
首演次日,《解放日報》在第一版顯要位置刊登了記者黃瓊以“成都話劇院推出高品位高檔次力作,上海觀眾為《死水微瀾》喝彩”的專題報道,對《死水微瀾》大加贊賞。文章說:“長江劇場的舞臺上昨晚彌漫著熱辣辣的川味,成都話劇院演出的四川方言話劇《死水微瀾》令上海觀眾饒有興趣地欣賞了一臺四川風味的《茶館》,感受了一番濃郁的四川鄉土文化,……觀眾昨晚自始至終情趣盎然,紛紛為這部四川的《茶館》喝彩。”《新民晚報》以“川妹子愛路坎坷”為題發表評論文章。上海電視臺也在首演當晚的新聞報道中以較長的篇幅報道了這次演出的盛況。
《死水微瀾》在上海一炮打響,在滬掀起了一股話劇熱。13日應觀眾要求,加演一場。最后兩場,觀眾爆滿,黑市黃牛票價25元一張。上海市文化局創作中心6月13日為《死水微瀾》組織了大型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上海市劇協、上海戲劇學院、上海人藝、上海青年話劇團、《上海戲劇》等十多個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會上,眾口稱贊“該劇是大手筆,有大氣”“運用川劇韻味與話劇成功的結合特別有意義,在民族化的話劇創作上走出了一條探索之路”。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余秋雨說:“在非常復雜的文化歷史資料中選擇《死水微瀾》搬上話劇舞臺,具有許多藝術家不具有的慧眼。”
繼話劇《死水微瀾》后,由徐棻編劇,謝平安導演、田蔓莎主演的川劇《死水微瀾》也在戲劇舞臺上掀起又一波浪,川劇《死水微瀾》主演田蔓莎因此劇榮獲“二度梅”。2021年,四川省川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張燕也因在川劇《死水微瀾》中主演鄧幺姑而榮獲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22年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赴京出席了黨的二十大。
21世紀00年代
魏明倫三部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兩度梅開
以魏明倫、徐棻、譚愫為代表的川劇劇作家創作的經典川劇在國內引起極大關注,大幅提升了四川戲劇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魏明倫、徐棻、譚愫等創作的《變臉》《巴山秀才》《易膽大》《死水微瀾》《山杠爺》等精品力作榮獲多項國家級大獎。
其中,魏明倫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的川劇《巴山秀才》《易膽大》在2000年后由四川省川劇院全新排練,與魏明倫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創作的川劇《變臉》一起,在2000年后的中國劇壇再度刮起“旋風”。魏明倫三部曲:川劇《變臉》《巴山秀才》《易膽大》,兩度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國戲劇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獎項。四川省川劇院也因成效突出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演出生產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傳承單位,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
在川劇《變臉》《巴山秀才》《易膽大》中擔任主演的任庭芳、楊韜、陳智林、崔光麗、劉誼等也榮獲中國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其中在川劇《變臉》中扮演狗娃的楊韜成為年齡最小的文華表演獎和“白玉蘭”戲劇表演獎得主。
在《巴山秀才》《易膽大》兩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中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優易膽大的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三度榮獲文華表演獎,也是“二度梅”獲得者,成長為川劇領軍人物。
21世紀10年代
川劇《巴山紅葉》風骨,長歌萬里
四川省川劇院以新時期優秀紀檢干部王瑛同志先進事跡改編的大型情景式川劇《巴山紅葉》,在全省開展巡演,借助川劇藝術載體,使王瑛精神深入人心。
《巴山紅葉》從2010年9月1日開始,驅車兩萬里,在全省17個市(州)、38個縣(市、區)巡回演出近60場,觀眾多達數萬人(次),王瑛精神傳遍巴山蜀水,紅葉風骨輝映萬水千山。
創作演出單位四川省川劇院為了把王瑛這個四川自己的典型塑造好、打造好,抽調精兵強將參與演出,有的放棄了出國演出的機會,有的謝絕了社會上的商業演出。為把人民英模王瑛的題材同古老的川劇藝術更好地結合起來,主創人員多次到省、市、縣紀委機關座談取經,汲取營養,征求意見建議,通過9易其稿,最終完成了劇本創作。
長歌萬里,用王瑛精神宣傳王瑛。全省60余處巡演,無論是正規的專業劇場,還是缺少舞臺效果的簡陋場所,演員們都盡心盡力,傾情表演。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有時一天要安排兩場演出,中午還要轉場,長途奔波、旅途勞累是演員們遇到的一大難題。但是,再苦再累,只要登上舞臺,大家都是情緒飽滿,用心演繹,表現出較好的職業素養。
王瑛扮演者劉燕是國家一級演員、四川省川劇院優秀共產黨員。她每一場演出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一個動作,唱好每一個唱腔。在演出中被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她膽囊炎發了,一夜沒睡好覺,第二天照常演出,被大家譽為“德藝雙馨”藝術家。夏昌榮、張義、劉正友、黃強、譙紹富等幾位演員兢兢業業,每場都穩定地發揮了演技水平,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21世紀20年代
川劇《草鞋縣令》 榮膺文華大獎
2022年9月,由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省川劇院聯合出品,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四川省川劇院院長、三度文華表演獎、“二度梅”得主陳智林領銜主演的新編川劇《草鞋縣令》(2022版)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第十七屆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
文華大獎是我國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2022年9月1日至15日,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在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展開激烈角逐。川劇《草鞋縣令》完美呈現,榮耀捧回文華大獎,展示了川劇人的魅力和風采、提振了“振興川劇”的信心和決心,為川劇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從2017年創作孕育,到2022年摘得桂冠,從演出實踐到修改提升,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2018年,川劇《草鞋縣令》完成成都首演,全國巡演開啟,1430多個日夜,4萬余公里行程,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演出近百場,線上線下觀眾近千萬。
在中央黨校、上海國際藝術節、四川藝術節等重要演出中收獲廣泛贊譽,在業界專家和觀眾心目中留下良好口碑,5年間先后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文旅部“百年百部”精品劇目、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劇目等殊榮。
2022年5月,為備戰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沖擊文華大獎,川劇《草鞋縣令》重大修改提升正式展開。劇組主創深入生活、深入一線,廣泛采風,歷經15次創作研討、10次劇本修改,以及導演、音樂、舞美等大調整,用以古鑒今的手法詮釋民本精神,以傳統文化之美抒寫惟民至上之心,最終以全新形象精彩亮相中國藝術節。
群策群力,精推細磨,發揚“一顆菜”精神,發揮集體創作優勢,集中全省最強力量,“一盤棋”謀事、“一股勁”干事、“一條心”成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高溫、地震等諸多不利影響,川劇人又一次圓滿完成登峰重任。
征途回望千山遠,前路放眼萬木春。七十年,心有繁花,幾代人,一路芳華。回望來時路,經典成就傳奇,展望未來,巴蜀文化續寫輝煌。戲劇春常在,百花迎春開;禮贊新時代,勇毅新征程。踐行藝術為人民宗旨,用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用戲劇藝術獨特魅力,講好四川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