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團積極投身于多元素創作的實踐,從技巧和綜合藝術創作的結合上深化改革和創新,著力雜技節目編排的立意和構思,豐富舞臺表現、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雜技精品,唱響了時代主旋律,并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2022年11月10日,第十一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在河南濮陽落下帷幕。作為一名雜技人,我在享受了這一中國雜技界最高獎項帶來的饕餮盛宴后,感受頗多,對其中的一些優秀作品印象深刻。一是沈陽雜技演藝集團選送的《雙人升降軟鋼絲》,突破傳統軟鋼絲表演形態,首創“雙人抱頂”“雙人肩頂”“雙人大擺翻下”等技術動作,節目中塑造的“電力工人”形象,以堅定穩健的身姿行走在彩云之巔,以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描繪出勞動人民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攀天之路。二是江蘇省雜技團選送的雜技《煉·倒立技巧》,以雜技頂功為基礎,再加上道具的突破與創新,讓人眼前一亮,成功演繹了中國工程師們精益求精、勇毅探索的工匠精神,“擇一事、終一生”的專一精神和絲絲入扣、分毫不差的精密精神。三是中國雜技團的《逐風者—男子集體車技》,此節目大氣磅礴,一群英姿颯爽中國好男兒,用他們高超的技藝,展示著中華民族的騰飛與崛起。
認真分析和理解這些作品不難發現——時代更迭頻仍,凸顯出鮮明的多元化和交融性,簡單“炫技”的雜技節目逐漸被邊緣化,我們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雜技藝術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創新,展示形與力、形與韻、形與情共具的雜技之美,用“雜技”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東方意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2022年11月12日的全國雜技創新創作引導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指出,“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新時代文藝重要命題,本屆金菊獎參賽作品對“中華美學精神”內涵和外延進行了雜技的時代性藝術化表達;中國雜技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唐延海指出,雜技工作者要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豐富雜技藝術形態,共同推動雜技藝術美的創造和繁榮發展。
是的,任何單一的藝術門類早已無法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我認為,創新是保持雜技藝術活力的法寶,而文化則是雜技的內核和風骨。
耍花壇《青花韻》是我擔任主演的節目,此節目榮獲了四川省第九屆巴蜀文藝獎。使用青花瓷表演耍花壇是節目傳統,雖然也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成分在其中,但青花瓷畢竟不是四川、不是自貢所產。所以獲獎后,我便開始著手第二次創作,最終形成了情景雜技《土陶情》。這個節目將傳統雜技“頂壇”與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貢榮縣土陶進行有機結合。榮縣土陶興于秦漢,起于蜀國南越之時,西晉時期工藝更加成熟,唐朝盛世奉為進貢佳品,宋代時期趨于鼎盛,明清時期名揚于世,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土陶情》中,土陶制品在我的頭頂輕若無物,頭拋、手接、肘移,旋轉、翻滾、停留,人與陶融為一體,表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呈現了勞動人民的陽剛之美,傳遞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彰顯了人性的感染力。通過雜技特殊的藝術手法來展現非遺文化,是自貢雜技團的一次新嘗試,達到了推廣和宣傳本土的非遺文化及提升自貢榮縣知名度的良好效果。
其實,近年來,我團積極投身于多元素創作的實踐,從技巧和綜合藝術創作的結合上深化改革和創新,著力雜技節目編排的立意和構思,豐富舞臺表現、融合多種藝術形式,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雜技精品,唱響了時代主旋律,并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自貢市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擁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中國燈城”三張獨步天下的“金字招牌”,這座城市里鮮活的文化土壤和資源,為我團提供了大量創作思路。
“雜技+民俗文化”方面,《頂板凳·中國龍》最受市場歡迎,其用“頂板凳”雜技技巧與民俗“板凳龍”相結合的手法,一條條單個板凳串聯成龍燈,以此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該節目不僅成功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發布的“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參演作品”名單,還登上了央視4套《環球綜藝秀》、央視3套《我要上春晚》等大型綜藝節目的舞臺。“雜技+地域文化”方面,《爬桿·輥工情》成功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第十屆全國雜技展演,既表現了自貢作為鹽都其獨有的輥工們堅韌不拔、奮勇拼搏的精神,又很好地融合了本土文化特色,極具觀感震撼,還富有故事性和思想性。“雜技+旅游文化”方面,《恐龍館奇妙夜》以兒童話劇的方式,融入魔術、雜技、動漫、聲光電等多種藝術元素,展現雜技驚奇險的藝術魅力,以雜技為載體,結合世界地質公園、自貢恐龍博物館等旅游資源,講述自貢獨有故事,打造了文旅融合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雜技+紅色文化”方面,《前進·閃閃的紅星》嘗試加入話劇元素,讓雜技這個無聲的藝術,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宣傳偉大革命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該劇參加了2021年四川省第十八屆戲劇小品(小戲)比賽,實現了跨界融合、跨界比賽的第一步。
金菊獎雖已落幕,但雜技藝術的多元素創作發展方興未艾。雜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和其他傳統藝術比較起來,它成形相對較晚,還是一門很年輕的藝術,但前仆后繼的雜技藝術工作者,吃苦耐勞、勇于創新,始終是黨和國家最好的文藝排頭兵。作為雜技工作者,我將繼續堅定文化自信、勇攀文藝創作高峰,砥礪從藝初心、自覺擔當文化使命,積極響應中央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用雜技藝術作品,講好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故事,講好有社會使命感的故事,講好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故事,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