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喜迎70華誕。回望歲月征程,省文聯作為繁榮我省社會主義文藝、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一直矢志不渝地為四川音樂界的藝術繁榮、作品創新、推出新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推動、推廣作用。多年來,正是得益于省文聯、省音協舉辦的各類音樂創作、表演大賽,及各類音樂演出與活動,我省的許多優秀音樂作品、音樂表演人才、音樂理論研究成果等,才能有更多機會脫穎而出,在國內外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
當然,作為省文聯當中的一份子,四川音樂界的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向來都是努力不斷、追求不懈,不僅各類音樂人才輩出、創作及表演成績斐然,而且諸多音樂家們,也將其對巴蜀大地的熾熱深情,以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化作對這片熱土的時代謳歌。今天,本文將筆觸主要聚焦于長期生活和工作于四川的本土音樂家們,以時間為軸,隨筆點描幾位他們中的代表人物,來回眸自省文聯成立以來,本土音樂家們創造的那一幀幀精彩瞬間。
辭舊迎新的新中國建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建設與社會恢復亟待整合人力資源,能“頂半邊天”的婦女自然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動群體。20世紀50年代初,在烽火硝煙的抗美援朝戰場,一位美麗的四川女高音歌唱家,已經第三次來到了這個前線,用她激情澎湃的歌聲為戰士們鼓舞士氣。1953年她完成戰地演出,風塵仆仆回到四川,在1954年又開啟了她的西南三省巡演。1956年,她代表四川、代表祖國,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在國外舉行獨唱音樂會的歌唱家,足跡遍及歐洲多地,以個人七場音樂會,彰顯中國音樂家風采,成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美麗使者。
這位美麗的四川女歌唱家是誰?她就是在我國聲樂界的泰斗級人物——郎毓秀先生。她與周小燕、喻宜萱、黃友葵被聲樂界譽為“中國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作為我省在四川省文聯、四川省音協、中國文聯、中國音協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歷任多屆四川省音協副主席、名譽主席。
郎毓秀先生的藝術經歷充滿傳奇,其父親是聞名世界的攝影大師郎靜山。父親對中國繪畫、戲曲,尤其是對西洋音樂的酷愛,幾乎讓兒時的她,天天都泡在世界著名歌唱家、器樂曲的音響世界當中。
15歲時,她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攻聲樂演唱,期間陸續在百代唱片公司錄下了當時風靡全國的二三十張唱片。19歲時,郎毓秀先生受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鼓勵,只身飄洋過海,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主修聲樂。1941年郎毓秀先生學成歸國,輾轉多地后,終于在1944年來到成都,將她的藝術之根深深地扎在了巴蜀大地上。
郎毓秀先生是國內專業聲樂表演與教學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更是構建中國西南地區專業聲樂教學與表演體系的泰斗級人物。從1957年她擔任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起,歷時20余年,桃李滿天下,期間多次擔任國內外聲樂大賽評委。1981年,在她臨退休之際,她更以17場個人獨唱音樂會,在北京、上海、武漢等七地,告別了自己熱愛的舞臺。卸任后的郎先生,依舊教學繁忙、筆耕不輟,精通英、法、德、意四國語言的她,又自學電腦,撰寫和翻譯了多部聲樂類專著。
2001年5月,鑒于郎毓秀先生的卓越成就,中國文聯及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為她頒發了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
激情燃燒的20世紀50-60年代
流星趕月間,時光來到20世紀50年代末,在四川音樂創作領域,出現了一位閃耀神州的作曲家——黃虎威先生。當時的他,意氣風發且樂思泉涌,大學畢業才幾年,就以他的鋼琴名作《巴蜀之畫》向全國音樂界展露了他的非凡才華。
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黃虎威先生便佳作頻出,其中有多部音樂作品流傳甚廣,它們伴隨著一代代音樂愛好者成長。《巴蜀之畫(1958年)》《歡樂的牧童(1972年)》《嘉陵江幻想曲(1979年)》等諸多中國著名鋼琴獨奏曲都出自黃虎威先生之手。相信當耳畔響起“我叫薩依拉,生在天山下,從小愛爬山喲……”這首新疆風格的兒歌時,定能勾起一代代祖國花朵們兒時傳唱此歌時的美好回憶;相信學習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學子們從黃虎威先生的學術專著《和聲寫作基本知識》《伴奏音型樣式》《轉調法》《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等論述中獲益良多時,一定會在內心深深地欽佩這位治學嚴謹、學術功力深厚的作曲理論大家。黃虎威先生的各類學術專著,因學術質量高,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其學術影響力,正如其名,威震四方!
與在全國音樂界聲名遠揚、威震四方的形象相比,黃虎威先生的待人接物,總是那么平易近人、謙謙君子。我自幼習琴,也是彈著黃虎威先生那些鋼琴名作,漸漸地把他的名字印在心里。后來,我到中央音樂學院讀書,當我的博導楊儒懷先生知道我是川音作曲系畢業時,立刻與我聊起了黃虎威先生,他盛贊黃虎威先生治學之嚴謹、之刻苦。楊先生說他們在蘇聯和聲專家古洛夫的班上學習時,黃虎威先生是最刻苦、最認真的同學,就連他工整細致的課堂筆記,都被同學們競相傳抄,后來甚至還被油印到各大藝術院校里。
2014年,我應中國文聯的音樂核心刊物《音樂創作》約稿,為黃虎威先生寫專訪,才使我第一次有機會真正與黃虎威先生近距離接觸。輕輕敲開黃虎威先生家的門,一位清瘦、硬朗、精神矍鑠的老先生映入眼簾,他的語氣親切、和藹,頓時讓做足了準備面對那個威震四方的大人物的我放松了許多。那次采訪非常愉快,黃虎威先生談起他的創作、學術研究和學生們,神采飛揚、激情澎湃,那份對音樂事業溢于言表的熱愛,不禁彌漫了整個下午。采訪結束后,黃虎威先生還非要把我這晚輩之晚輩學生親自送到電梯間話別。其謙謙君子之風,實在令我這學生忐忑了又忐忑。
改革開放如沐春風的20年
20世紀90年代正恰春風拂檻露華濃,迎面吹來了改革開放的氣息。藝術創作思想的解放、對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也為我省的文藝創作與表演,帶來了寬松、自由的環境。
此時,在成都的大地上出現了一個音樂家群體,他們志同道合,熱愛音樂創作。尤其對西方傳入的“新潮音樂”興趣濃厚。他們一起品鑒西方現、當代音樂作品,討論藝術與美學,互相交流各自的創作得失,不遺余力地積極探索作曲的新技法、新觀念。1983年,由這些音樂家共同創建的中國第一個現代音樂團體“作曲家創作探索會”橫空出世。
回望歷史,相信當時參與其中的作曲家們一定不會想到,他們曾經的音樂活動,竟然被視為開啟中國新音樂創作的重要開端性事件之一載入中國音樂史冊。此后,這個團體中陸續走出了高為杰、何訓田等名揚國內外的中國頂流作曲大咖;走出了迄今都是我省音樂創作領域內堪稱中流砥柱的宋名筑、楊新民、楊曉忠等知名本土作曲家。
這個團體的成立意義深遠,其倡導的新音樂創作觀念、美學觀念,培育出一批新音樂成果,在當時驚艷了中國音樂圈,并且深刻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當代中、青年作曲家。后來,這批作曲家中的大多數人成為我省奪得中國文聯、中國音協、四川省文聯、四川省音協,以及國際多項重要作曲賽事的主力軍,為四川省專業音樂創作領域在全國音樂界的聲名鵲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98年,第八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北京舉辦。作為當時我國聲樂界公認的權威賽事,此賽事備受業界內外人士關注。賽事在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創下了億萬中國電視觀眾同時觀看的盛況。
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一直以來都是培育和推出中國著名歌唱家的搖籃,其中的選手全部經過各個省市、文藝單位嚴格選拔而來。就在這個聲樂表演競爭激烈的國家級賽事上,現任中國聲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市音協副主席、四川音樂學院聲樂歌劇學院院長的譚學勝老師,當時僅26歲的他已顯現出不俗實力,憑借扎實的唱功,一路過關斬將,一舉拿下此賽事民族唱法專業組全國第二名。緊接著1999年,他參加第七屆全軍文藝匯演,不負眾望,獲得了聲樂類二等獎。同年,他再接再厲,在中央電視臺全國軍旅歌曲電視大獎賽中獲得了“十佳新人”獎。2003年,榮獲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華民歌大賽金獎。2004年,在第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聲樂大賽中榮獲銀獎。
譚學勝老師是一個非常熱愛歌唱事業的人,多年來,他參加的央視迎澳門回歸大型文藝晚會、慰問駐港部隊大型文藝晚會、全國雙擁晚會等國家級文藝活動數不勝數;在澳門、廣州、山東等地巡回舉辦了全國個人音樂會,其足跡遍及祖國多地;一邊言傳身教,一邊充分實踐,譚學勝老師教與學相輔相成,由他開展的民族聲樂演唱等學術講座在各大藝術院校里座無虛席;由他培養的史倩、張宇、沈晶晶、張明旭等優秀學生現已是我國民族聲樂舞臺上的后起之秀,成為了同學們愛戴的良師益友。
時間知味,歲月沉香。那個在1991年,從重慶豐都來到成都求學的青澀學子,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如今,譚學勝老師肩挑四川專業民族聲樂教學的重擔,依舊奮斗在教學與舞臺的第一線。在藝術之路上,他的勤奮、堅毅成就了歌唱事業的一個又一個巔峰;在音樂教育事業上,他全心投入、勇于探索,為我國聲樂事業的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
談罷音樂界多關注的表演與創作領域,再聚焦于眾人較少關注的音樂歌詞創作領域。近年來,在這個領域里提起張景川老師,那一定是個響亮的名字。
作為四川音樂家協會音樂文學專委會理事、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綿陽市作家協會理事、綿陽市音樂家協會黨支部副書記的他創作力旺盛,優秀作品頻出。他所創作的歌詞,體裁風格多樣,時代特征鮮明。賦有藝術個性的詞風,常常吸引很多省內、省外的作曲家與他合作。
結識張景川老師是在2015年的秋天,我在上海參加一個音樂創作論壇,巧遇一位老相識的廣州作曲家,當時恰逢他剛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完個人專場音樂會,在贈送我這場音樂會的音碟和作品集時,他特意拜托我回四川時為張景川老師也帶上一份。談及張景川老師,作曲家話匣子一開,便對張景川老師的歌詞創作贊不絕口。話語期間,他還特意給我指了那張專輯里幾首張景川老師的歌詞作品,囑咐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聽聽。
再后來與張景川老師的交往之中,我才真正了解到張景川老師在歌詞、詩歌等方面的創作成就頗豐。從本世紀起,他已經有500多首相關作品在《歌曲》《詞刊》《音樂創作》《詩刊》《星星》詩刊,以及《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全國性刊物上發表。2019年由其創作的歌詞作品《美麗的世界》被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選中,并打造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主題歌曲優秀十大歌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采飛揚的張景川老師竟是工科出身,而且非圈內專職詞作家。原來他的那些妙詞佳句,都是在他繁忙的工作之余因熱愛而迸發出來的結晶。是什么樣的契機,讓工科出身的張景川老師,走上了詩詞創作,尤其是歌曲創作呢?原來,張景川老師剛工作時,在國企里擔任專職團干部,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常需要寫很多稿件,這可把當時連信箋都寫不好的他給難壞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不會寫,就下決心學、練!漸漸地,張老師的寫作愈發順暢。
再后來,張老師受命于單位為自己企業的歌曲寫歌詞,結果發現詩歌和歌詞創作完全不同。好的詩不一定是歌詞,但好的歌詞一定是詩。于是,他不恥下問,拜當時四川省音樂家協會、著名詞作家崔吉熹老師為師,指導他的歌詞創作。之后,為了讓歌詞創作水平上再進一步,他又拜了上海音樂文學學會會長湯昭智老師(《假如你要認識我》的詞作者)作為他歌詞創作的導師。
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中,張景川老師都用最純粹的方式詮釋著對歌詞創作的愛。在遭遇困難與壓力時,用“韌者篤行,韌則行遠”的精神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新生代" 新力量
四川本土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張宇,她出生在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美好時期。其熱愛文藝的父母,不僅是單位里的文藝標兵,更是小小張宇的音樂啟蒙老師。六歲起,父母便讓張宇正式接受少兒階段聲樂訓練。進入少兒藝術團之后,逐漸在全國多個省市的少兒藝術演出和比賽中嶄露頭角。
由父母在張宇心里種下的音樂種子,終于在2005年開花。那年,張宇順利考入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拜在譚學勝教授門下,正式接受正規民族聲樂教育。這一讀,連本科帶碩士,一口氣就是七年!畢業留校后,張宇的專業學習步履從未停止,繁忙的教學與演出之余,她常利用假期拜訪國內民族聲樂名家們,進一步提升演唱技藝。于2016年獲得第五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總展演教師組金獎;2017年首屆“金芙蓉”杯音樂比賽民族唱法金獎;2018年第十三屆文旅部全國優秀聲樂人才展演獎(原文華獎)。2021年,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在蓉城舞臺開賽,在激烈角逐的聲樂(民族組)當中,張宇一路披荊斬棘、脫穎而出,最終斬獲金鐘獎獎杯。這次獲獎,無疑是她聲樂演唱的又一高光時刻,也為我省音樂界在全國比賽中展示了佳績。
作為四川省文聯、四川省音協的“新生代”,張宇從工作以來,一直都是我省文聯系統內活躍的文藝輕騎兵。她的歌聲隨著四川省文聯、四川省音協組織的“文化下鄉”“文化惠民”等社會音樂活動飄向巴蜀多地。她用她悅耳的歌喉唱出一支支贊美四川、贊美祖國的歌。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剛剛斬獲金鐘大獎的她,并未停下她匆匆求藝的腳步,今年她又踏上求學之路,以國內高級訪問學者的身份,進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中國當代聲樂名家方瓊教授,繼續進修深造,學習民族聲樂。
青春正當時,奮斗向未來!相信張宇的未來時光,一定會為自己、為四川音樂界再迎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高光時刻!
壯麗70載" 闊步新時代
巴蜀大地,人杰地靈!四川省文聯陪伴著文藝家們走過了70年的征途,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囿于篇幅,
本文還有許多未提及的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行文至此,我對這些音樂家及音樂工作者表以無比的崇敬!期待巴蜀大地的音樂舞臺因你們的音樂智慧、創造力而更加絢麗多姿!愿山河無恙,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