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這里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命狀態和人文氣質。四川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涵有著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鮮明特點,反映在紀錄片中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文化符號和藝術品格。紀錄片“川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四川的人、景、情,創作了大量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然而,在市場化和商業化的夾擊下,紀錄片的發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從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作為時代相冊,川派紀錄片將繼續集合資源、發揮優勢,傳承和發揚紀實美學的優良基因。
川派紀錄片的發展歷程
在川派紀錄片的發展過程中,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培養了一批早期的紀錄片人,他們的作品先后在這個平臺上播出,獲得廣泛認可,進而走向全國。1960年5月1日,四川電視臺的前身“成都電視臺” 正式開播。這是我國繼北京電視臺(央視前身)成立后,籌建的第一批省、市級電視臺,當時電視臺所在地還是臨時從成都市百貨大樓租借的簡陋機房。
1962年3月,拍攝并播出了第一條電視紀錄片《成都花會》。1978年8月1日,正式啟用“四川電視臺”臺標播出。1991年9月24日至29日,首屆中國四川電視節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多名代表參加了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活動與四川電視節同步舉辦,歷經30余年,逐步發展成為知名的國際影視評獎活動,成為鼓勵中國紀錄片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展示才華和實力的優質平臺。
四川多民族多文化樣態的存在是川派紀錄片取材得天獨厚的優勢,從一開始,川派紀錄片就承擔著記錄少數民族生活、反映少數民族文化的功能。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家推行以“文化救險”為口號的少數民族文化記錄行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用影視手段收集少數民族形象資料拍攝出21部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其中《涼山彝族》(1957)一片記錄了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奴隸制社會風貌,再現了奴隸制度下的生產生活和階級壓迫。
1987年和1989年,四川電視臺先后創作了《電視劇〈長江第一漂〉拍攝紀實》《走向世界之極〈長城向南延伸〉攝制組導演手記》,以幕后紀實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劇組成員為電視藝術勇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
(一)川派紀錄片創作發展的黃金期(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紀錄片大多停留在格里爾遜式的“畫面+解說”方法,直到《望長城》(1991)的出現,打破了慣用的紀錄片創作手法,“跟蹤紀實”手法開始在中國紀錄片中大量應用。
1991年底,吳文光、段錦川等人在北京發起“西單聚會”,宣告了“新紀錄運動”的興起,它強調紀錄片創作的獨立性,從早期表現出的與體制的決裂,逐漸轉變為精神上的獨立。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中期,規模空前的電視紀錄片欄目化運動席卷全國,形成紀錄片收視高峰。作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紀錄片欄目,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和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生活空間》生產了大量的大眾化紀錄片節目,講述百姓的身邊事,滿足普羅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川電視臺王海兵導演的“三家”紀錄片《藏北人家》(1991)、《深山船家》(1993)、《回家》分別榮獲第一、二、四屆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并入圍歐洲幾國國際影視節。這三部紀錄片都反映了淳樸善良的川藏地區人民生存在極具考驗的自然環境下,如何與自然抗爭和妥協,以及與天地、自然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依存關系,片中探討了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引發人們的反思。
成都電視臺梁碧波導演的《三節草》(1997)采用自述式結構,紀錄一位漢族老人眼中的滬沽湖摩梭人的生活,通過講述老人傳奇的人生故事,讓人思考傳統與現代、愚昧與文明、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四川紀錄片的 “黃金時代”。90年代后期,人類學、社會學的方法逐漸被引入到紀錄片創作中,成為人們觀察社會、記錄現實的一種維度。這類紀錄片通過展現被人類忽視的在落后偏遠地區的人群,使人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給環境、社會和自身帶來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四川紀錄片人大多是一些具備知識分子品質的電視人,以四川臺和成都臺編導為主,他們“往往從人文關懷視點尋找被主流文化遺忘或忽略的文化、社會、藝術、人類學景觀,發掘生活中被淹沒的尊嚴和價值,并做出自己的思考”(歐陽宏生 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37)。其中,四川臺編導梁碧波的《峨眉女尼》(1995)、《三節草》(1997)、《婚事》(1999)等屢獲國內外紀錄片大獎; 成都臺編導彭輝憑借《老山紀實》(1990)、《平衡》(1997-2000)、《空山》(1997-2003)等作品聲名鵲起; 四川臺女編導冷杉的作品《桃坪羌寨我的家》(1998)獲法國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四川臺編導張勝庸創作的《西堡的故事》(1996)、《阿喝姑娘》(2000)等(齊虎.四川紀錄片的發展流變與影像書寫[J].電影文學.2018(3): 23)。
1999年,紀錄片產業的市場化改變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精英化的格局,DV的興起使得普羅大眾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影像紀錄生活,紀錄片從此進入到大眾化時代。
(二)川派紀錄片創作發展的轉型期(2000-2010)
2000年以來,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方式的逐漸多樣化,傳統電視媒體面臨市場的激烈競爭。新世紀以來,四川電視臺的節目制作理念、生產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創辦于2007年的品牌欄目《魅力發現》,開始為“周播型”欄目,后改為每周播出5天的“日播型”欄目。紀錄片欄目化使紀錄片有了固定的播出平臺,對于培養大眾固定的收看習慣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四川紀錄片人延續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軌跡,相繼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電視節上成績斐然的紀錄片,如四川臺的《峨眉藏獼猴》(2000)、《袁扁的鷺鷥》(2001)、《抉擇》(2003)、《薩馬閣的路沙》(2003)、《最后的母系部落》(2004)、《畢業生》(2004)、《北川中學》(2008)、《呼喚》(2009)、《家園》(2009)等。
另一方面,一些體制外的獨立紀錄片人相繼創作出了與大眾化紀錄片風格迥異的作品,用靈活的手法揭露社會問題,引發人們思考,體現出人文關懷。如四川女詩人唐丹鴻憑借試驗性文化心理探索片《夜鶯不是唯一的歌喉》(2000)為人知曉,“北漂”樂山青年畫家邱炯炯先后推出《彩排記》(2007)、《大酒樓》(2007)、《黃老老拍案》(2010)、《姑奶奶》(2010)、《萱堂閑話錄》(2011)等作品,80后畫家康世偉的作品《再回盆地》(2005)引發關注,使得當時的四川紀錄片呈現出大眾化、全景紀錄的特點。
2003年左右,情景再現、數字動畫、戲劇化呈現等方式被大量運用于國外的紀錄片創作中,為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路徑。從2005年(第八屆)四川電視節開始,陸續有《故宮》(2005)、《圓明園》(2006)、《大國崛起》(2006)、《大明宮》(2009)等紀錄片榮獲大獎,標志著數字技術在紀錄片中的成熟運用。
(三)川派紀錄片創作發展的成熟期(2010-2020)
2011年,央視紀錄頻道成立,通過市場化方法,致力于“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的核心訴求,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更加立體和多面的中國。在2013年第12屆四川電視節上,央視紀錄頻道邀請世界著名的紀錄片制作和傳播機構,通過首屆中國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與BBC環球聯合成立“紀錄片創意研發中心”、央視紀錄頻道主題推介會、國際紀錄片之夜、紀錄片國際合作論壇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合作和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
為了繁榮四川紀錄片創作,四川省先后啟動了“藝術四川工程”“看四川———微視工程”“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力爭從資金來源、流通渠道等方面解決紀錄片發展面臨的困境。2013年8月2日,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專委會從生產和消費環節為四川紀錄片的發展出謀劃策,陸續創作出《蜀道》(2010)、《川魂》 (2011)、《天府》(2013)、《紀錄四川100雙手》(2014-2016)等作品,在全國獲得好評。
2014年11月,作為2014年度“中國夢”紀錄片的重點扶持項目,百集紀錄片《紀錄四川100雙手》在四川廣播電視臺文化旅游頻道《紀錄》欄目播出。該片以“手”為切入點,紀錄四川各行各業中具有獨特精神品格的杰出人物或能工巧匠。從2014年以來,四川省視協紀錄片專委會匯聚全省紀錄片人的力量,連續三年不間斷創作播出,無論其規模、體量乃至題材的覆蓋面,在全國都是少有的。作品獲四川省廣電局、省廣電學會紀錄片優秀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10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社會類二等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第21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十優作品獎。
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的《熊貓—野性回歸》(2015)、《三國的世界》(2018)、《香巴拉深處》(2018)、《汶川十年﹒我們的故事》(2018)、《記住鄉愁——太平古鎮/洛帶古鎮/仙市古鎮/沙觳行古街/昭化古城/閬中古城》(2018)、《中國影像方志——綿竹、新津、旺蒼、金堂、什邡、蒼溪》(2018),宜賓市廣播電視臺的《遠逝的僰人》(2013)、《李莊紀事》(2015)、《羅哲文與古跡》(2017)、廣元市廣播電視臺的《村有多美》(2017)等紀錄片從文化歷史、區域發展的角度,描摹四川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品格,探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觀,宣揚和傳承時代精神和道德力量。
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專委會委員、成都廣播電視臺導演趙剛創作的紀錄片《民間戲班》(2013)講述了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漂泊至成都石板灘鎮的傳統民間川劇戲班,苦苦掙扎和頑強堅守的故事,該片獲第56屆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2019年,根據此題材改編的電影《活著唱著》在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單元第51屆導演雙周單元首映,并獲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
這一時期的四川紀錄片在題材內容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涌現出自然、歷史、人文、社會等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作品。在紀實風格上,這一時期的紀錄片不再被動遵循跟蹤拍攝、長鏡頭、同期聲等方式的運用,而是會在前期掌握大量拍攝對象真實生活的前提下,根據拍攝對象的性格特點拍攝合適的素材,同時嘗試多種藝術手法,在紀錄片的藝術性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陳慧誼.見證中國紀錄片成長——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回顧[J].中國電視(紀錄).2010(8): 53-54)。
(四)川派紀錄片創作發展的穩定期(2020年至今)
1.主旋律紀錄片刻畫時代發展
2020年后,隨著建黨100周年、脫貧攻堅、黨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題宣傳節點,聚焦國家發展的主旋律紀錄片為黨和國家砥礪前行的非凡足跡留下豐富影像志。
系列紀錄片《第一書記》(全三季)系列紀錄片《第一書記》講述了29位第一書記和一位農技員的故事,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脫貧成果的鞏固等維度,立體生動地反映了四川省脫貧攻堅戰所經歷的艱難和所取得的成效。該片于2019至2021年在四川衛視播出,獲國家廣電總局2018年第二季度推優“優秀國產紀錄片”、中視協“記錄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活動”系列紀錄片類好作品獎、中廣聯第12屆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紀錄片社會類二等節目、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第二屆全國電視公益節目推選活動好扶貧故事”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第25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十優作品”、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由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的五集紀錄片《前進吧!少年》(2021)通過走近川西北高原地區、大小涼山、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這些四川重點貧困地區的多位青少年,講述了他們如何在外部力量的幫助下,喚醒自身的拼搏奮斗意識,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
作為新一線城市,成都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發展飛速。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由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團隊歷時兩年攝制的川臺首部工程科技紀錄片《天府之翼》(2021)講述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從規劃設計到通航首飛期間,建設者們如何克服工程施工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和重大挑戰,將天府機場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大的航空港并投運的故事。
2022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指導的系列微紀錄片《我和我的新時代》在全國各省級衛視陸續播出。其中,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紀錄片中心攝制的《我的便利店》以黨的二十大代表、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世如的視角,通過真實自然的視聽語言和生動鮮活的故事講述,展現新時代為廣大民營企業家帶來巨大發展機遇。《我的便利店》于11月1日起連續三天分批次在全國各省級衛視、綜合頻道聯合播出,并在中國視聽、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芒果TV、B站、抖音、快手等重點網絡視聽平臺同步上線。
2020年后,為滿足大眾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紀錄片題材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表現手法也更加精細化、高端化。四川紀錄片通過聚焦本土自然風格和人文歷史,傳承先賢的智慧和精神,呈現當下天府之國的發展特色,向世界講好中國的發展故事。
2.自然類紀錄片關注環境變遷
四川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無論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劍門關,還是“無壩引水”的都江堰,抑或是“不愧是人間天堂”的九寨溝,為四川紀錄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人間瑤池黃龍》(2021)、《童話世界九寨溝》(2021)、《生態秘境》(2022)等紀錄片通過講述四川自然資源的地質成因、景觀特點、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特點,探討中國為全球世界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出的積極努力。
3.人文類紀錄片聚焦人類文明
在文化歷史方面,隨著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六個祭祀坑的不斷發掘,神秘的古蜀文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三集4K紀錄片《沉銀追蹤》(2020)以2017年開始的彭山江口鎮張獻忠沉銀的考古為主線,結合這次重大考古過程和相關歷史命題進行全面追蹤。播出后贏得了大量年輕觀眾喜愛,引爆討論話題。在四川觀察抖音平臺單條宣傳視頻《盜挖沉銀寶藏 涉案上億》最高播放量1571萬次。四川觀察“價值200萬的西王賞功幣” 微博話題閱讀411.2萬,“江口沉銀紀錄片沉銀追蹤”話題閱讀100.7萬,“江口沉銀遺址給河床做個CT”話題閱讀145.8萬。
三集大型文化紀錄片《古蜀瑰寶》(2022)、六集歷史考古紀錄片《又見三星堆》(2022)先后在央視紀錄頻道和四川衛視播出,通過集中展示考古過程、采用穿梭機、飛貓攝像機、魚竿搖臂等新技術手段,結合三維動畫,及時捕捉發掘進程中的生動細節。《又見三星堆》獲國家廣電總局第二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中央宣傳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
四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傳下來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更承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族精神。超高清4k系列短視頻《四川非遺100》 (第一季) (2021)以非遺新生為主題,通過短視頻和第一人稱自述的形式,講述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如何創新性傳承,創造性應用傳統非遺項目的故事,被評為2021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共筑中國夢”主題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征集推選和展播活動優秀節目。該片陸續登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四川省非遺中心官方網站、中國新聞網、四川IPTV、江蘇IPTV、天津IPTV等各省新媒體平臺,及抖音、B 站、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并受邀參加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的“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獲得廣泛好評。
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2020)圍繞“有形”蜀道和“無形”蜀道兩條脈絡展開,立體串聯四川獨特的自然、歷史、建設風貌,著力弘揚巴蜀精品傳統文化之美。該片在四川衛視和鳳凰衛視中文臺、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以及優酷視頻、You tube陸續完成首播,并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系列片好作品、2019年度美麗四川十佳優秀作品、2020年廣電總局第二季度國產紀錄片推優和2020年度第26屆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
2017年,四川省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將李冰、李白等10人確定為首批四川歷史名人。2021年,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先后推出多部聚焦四川歷史文化名人的創新作品,其中紀錄片《李白》(2021)試圖透過李白的一生,勾勒這位藝術巨匠的輪廓氣質。紀錄片使用寫意情景再現和CG特效技術相結合的手法,再現詩人瑰麗奇絕的浪漫想象。紀錄片《蜀守冰》(2021)通過生動神奇的民間傳說,借助沙畫與真人結合、手繪動畫、微縮模型等多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從多個角度呈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蜀地太守李冰,解讀李冰的生態理念和治世哲學。
4.疫情紀錄片匯聚精神力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1月29日晚,川臺紀錄片中心迅即組建團隊,深入成都公衛中心隔離病房、武漢來蓉人員隔離賓館等感染區域進行拍攝,記錄了大量四川人民齊心抗疫的珍貴畫面。三集紀錄片《直與天地爭春回——2020四川戰疫紀實》于全國“兩會”期間在四川衛視黃金時段播出,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這一世界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四川的決策調度、醫療救治、科學防控、復工復產,展現出四川在共克時艱、戰勝疫情后不斷向好前行的信心。該片獲2020·見證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同心戰疫紀實影像主題活動優秀作品。
川派紀錄片創作的類型特征
四川紀錄片選題多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視角多偏向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維度,內容多為揭示社會矛盾、表達社會情緒、抒詠詩意人文、再現生活狀態。從題材上看,川派紀錄片主要圍繞四川的人、景、情三個維度展開創作,大致分為自然科技、歷史文化、人文社會等幾種類型,主要集中于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
2002年,歐陽宏生在其著作《廣播電視學導論》中將中國的紀錄片分為京派、海派、川派三派,以北京、上海和四川為各自的根據地,分別以長者、婦人和友人的姿態出現在中國電視熒屏上。2005年,歐陽宏生在《西部紀錄片: 光榮、迷茫與夢想》一文中,根據創作風格和地域特色,將四川紀錄片歸入“西部紀錄片”流派。2009年,孫劍英提出西部山地紀錄片的概念,西部山地紀錄片題材主要聚焦于當地少數民族生存狀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在探索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呼吁人類更好地重視山地的環境、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四川電視臺的《度過生命的危機》(2001)、《薩馬閣的路莎》(2003)、《鳥的王國》(2004)、《放歸·祥祥的故事》(2009)、《峨眉一日》(2003)等(孫劍英.山舞神韻 率真恒遠——中國西部山地紀錄片創作現狀概述[J].當代電視.2009(1): 34-35)。
2009年重慶科教頻道旗幟鮮明地亮出“渝派紀錄片”名片,拍攝了《陳小梅進城》(2004)、《遠祖之謎》(2007)、《最后的棒棒》(2018)等塑造巴渝人物立體群像的紀錄片作品,被喻為“石縫中的黃桷樹”。渝派紀錄片關注底層社會,將山城重慶的血性豪邁和頑強不屈融入到敘事當中。渝派紀錄片在表現重慶氣質、提煉地域精神向度上已取得了一定成功(張同道.渝派紀錄片——真實的力量[J].中國電視(紀錄).2011(3): 20-22)。
20世紀90年代,四川臺國際部主任孫劍英帶領下的紀錄片“川軍”,通過國際參展、評獎、入圍、獲獎、展映,在國際市場的交易銷售中取得了成效(唐志平.孫劍英的紀錄年華[J].當代電視,2012(4): 19-20.)。隨著中國紀錄片創作格局和整體環境的變化,紀錄片“川軍”逐漸斷層,四川紀錄片較之過去已然式微。一方面,欄目化紀錄片由于生產周期短、模式化痕跡重,紀錄片與專題片的界限逐漸模糊,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紀錄片的藝術魅力,較難產生有影響力的佳作。另一方面,部分四川紀錄片存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窘境,作品往往呈現出“奇觀化”“他者化”的特征,甚至一度熱衷于以“老少邊窮”題材來滿足海外觀眾的獵奇心理。如何發揮四川的資源優勢,在堅持主流敘事的同時,兼顧人文情懷,擁抱大眾化,走市場化發展之路,是未來的四川紀錄片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川派紀錄片創作的美學風格
北宋文豪蘇東坡曾有詩句:“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反映的是四川人身上一體兩面的性格。一方面,四川人有著吃苦耐勞的品性,但同時也善于苦中作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樂觀。這樣的兩種性格在四川人身上和諧而統一。川派紀錄片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代,又曾陷入低迷時期,未來川派紀錄片的發展應如何擁抱市場、走向全國,發揮品牌優勢,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加強政策平臺的激勵與扶持
2021年,《四川省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辦法(試行)》出臺,省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用于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獎勵,扶持作品類型主要為電影、電視劇、舞臺劇。2022年9月29日,由四川省廣電局、文化和旅游廳、公安廳、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電影局共同主辦的“時代光影 拍在四川”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宣介活動在成都舉行。“時代光影 拍在四川”一站式影視拍攝服務平臺的建設,將通過引資金、引人才、引機構,吸引更多省外大型制作機構、優質項目、實力資本來川投資。
(二)搭建交流平臺活躍創作氛圍
四川省視協紀錄片專委會主任王海兵指出,針對長期以來四川省紀錄片創作中存在的“有熱情沒熱土”“有想法沒辦法”“有投入沒收入”的現象,可以通過項目運作、鍛煉隊伍、爭取經費等手段和措施營造活躍的創作氛圍。紀錄片專委會要繼續秉持“出作品、出人才,提升品質,促進繁榮”的工作思路,通過搭建集合全省紀錄片創作精英人才的隊伍,整合全省紀錄片資源,促進紀錄片人交流學習、提升創作。
(三)注重與其他節目類型的有效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4K、8K、VR等技術不斷賦能紀錄片的創作,給真實呈現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維度。從創作手法來看,“紀錄+”的趨勢明顯,相較于傳統紀錄片的文獻搭構、情景再現等創作方式,近年來紀錄片創作融合了一些真人秀、綜藝、劇情片的拍攝技巧,呈現出更加多元的創作態勢。
(四)打造小而美的體裁迎合受眾需求
面對網生一代的閱讀觀看習慣和碎片化的發展趨勢,紀錄片嘗試采用短視頻化的“微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一方面滿足新生代受眾的閱讀習慣,一方面通過個體化的敘事結構實現與觀眾的共鳴。如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先后推出《俯瞰·岷山深處的天空之湖》(2019)、8K超高清自然風光紀錄片《Carlo!來自巴拿馬的熊貓粉》(2018)、《Miki愛熊貓的香港文藝少女》(2021)等系列短紀錄片。
(五)運用科技手段營造視聽奇觀
熊貓是四川的標志性符號,紀錄片人也在不斷思考如何發揮這一IP的品牌效應。自然科技題材紀錄片《熊貓與我(Panda with Me)》(2019)采用8K+空間聲+3D VR 360°等多種前沿科技,是四川電視臺一次有益的探索。《熊貓與我》在俄羅斯第一官方電視臺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播放,并在Youtube上的今日俄羅斯頻道以360°VR版本呈現,播放量超過2萬。同時,《熊貓與我》已上線華為HUAWEI VR等國內內容平臺,并獲2021虛擬與增強現實產業《金V獎》年度優秀VR影視獎。
總的來說,近年來四川紀錄片有特色也有突破。既有對重大現實和重要主題的回應,也有對現實社會發展的觀照,更有對社會小個體的人文關懷。四川作為生態資源豐富的大省,有著先天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同時,作為西部新一線城市,成都的城市化發展也在不斷取得進展。未來,川派紀錄片仍需立足地方發展、深耕時代主題,進一步挖掘具有地域特征、時代特色的四川故事,傳承四川的優秀文化基因,發揚四川的精神底色。打造以主流化內涵、年輕化表達、多渠道盈利、多平臺跨越的紀錄片發展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