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虎林
1990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專業博士。書法作品在全國及省級展覽中獲獎入展20余次,發表學術論文數篇,成都市文聯第三屆“文藝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簽約中青年藝術家,曾獲第四屆中華傳統文化民生獎學金沈鵬獎學金特等獎。
對于我們這一代書法創作者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信息時代書法資料輕易獲得,高清放大等技術為書法學習提供諸多便利,博物館展陳使得近距離觀摩古人書跡越發便捷,書法學科升級勢必將吸引更多人參與書法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書法學習的外在條件可謂相當優越。但是,冷靜地看,要深入書法的學習仍然存在諸多挑戰,蘇東坡有言:“見狹,學淺,識不足,終不能盡妙。”書法藝術自古以來就與一個人的見識、學養密不可分。而隨著學科細化,從事書法創作者的人文修養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通過書法的技法錘煉,將個人性情乃至學問涵養訴諸筆端,進而達到“技近乎道”的境地,應是每一位書法創作者終其一生的追求。
劉智強
1992年生于四川達州,南京藝術學院在讀書法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書法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學學會會員。作品入展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五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展等各大書法賽事40余次。
書史上卓有成就的書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是為藝者應該去追求的。但書法學習應該先去梳理傳統“共性”,再去求“個性”。而書法藝術創作需要有學問作支撐,熟悉書法史,關注新材料,拓寬書法視野,讓理論研究與創作同步,大字小字兼修,關注當下書壇,不厚古薄今。并且書法創作應該具備嫻熟的技法,但不能囿于此,不然容易“匠氣化”。筆法的豐富性與我們深入古人的程度有關,字法是創作者審美趣味的體現,而章法則是書家才情的流露。
李佩峰
1993年生于四川蓬溪。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青聯委員。作品獲“西泠印社第十屆篆刻藝術評展作品展”優秀獎,四川省第六屆、第七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等。
昔時《書論》有言,“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其中的“通人”指學識淵博通達之人也。在作品創作過程中,非唯有技,亦有道,作品中文字的準確性,就是“道”最為基本的體現,即個人素養與精神面貌。技道兼備,方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縱觀傳世大家,作品中無不流露出深厚之學識,充分表現了對“技”之外“道”的才情。故而學習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創作內涵,夯實技法基礎,學與修,修與養,形成獨立的人格與高尚品格,提煉進化并升華出自己的靈魂。學不可以已,求索之。
楊林舒
土家族,中共黨員,中山大學在讀哲學系碩士研究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雅安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重要展覽中入展或獲獎,2021年于雅安市文化館成功舉辦“以墨問道”楊林舒個人書法作品展并刊印個人作品集。
如今,在中大哲學系師長的指導下,我將中國古典美學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希望將來能做到師長們所要求的“既能有哲思之超越,也要有作書、作文之實學,常立美學、美術、學術三只腳。”同時,我也將謹記書協老師們的教誨,要有“筆墨當隨時代”的人文情懷,要置身于現實生活去切身體會并把握時代精神,讓自己的作品既具有自我精神面貌也具有鮮明時代風貌,打造無愧于時代的具有生命力量與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
高" "宏
四川大學書法專業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學學會會員,郫都區政協詩書畫院特聘書法師。書法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20余次。
一路走來,學書路上之艱辛,唯自知,苦且樂也。然書藝之事,不可一蹴而就,需積跬步以至千里,涓涓細流乃成江海。幸一路遇良師指引,除余習書之陋習。熙載曰:“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學才志,吾之追求也,書,吾所癡也。書藝漫漫,覽山川大觀以抒性靈,游江流河海以追自然之趣;亦當學古人之跡,以觀時人之狀,取之精華,去之糟粕,上下求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