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燕
自貢市民建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自貢市美術學科骨干教師,自貢市高新區優秀教師,一染房染藝工作室領銜人,“國家藝術基金—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扎染藝術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學員,自貢市公益單位錦言堂文化服務中心“一染瀚心”扎染公益傳習主講。師承自貢扎染國家級傳承人張曉平,致力于“傳承弘揚本土文化,培養創新精神”。扎染作品《春天里》入選中國藍·中國匠“染人心作”全國傳統染纈藝術作品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文精神的積淀,是我們民族之根、民族之魂。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所在的自貢,素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的美稱,有著扎染、剪紙和龔扇的文化特色,“扎染”更是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變幻莫測的花樣、兼具藝術與生活的美感,深深吸引了我。2017年,我開始跟隨張曉平老師學習,得老師悉心教誨,不僅在扎染技法上有了更熟練的把控,還感悟到扎染藝術作品在生活中呈現出的東方美學的雅、韻。
“美”既不高蹈于人類生活之上,也不隱匿在人類生活背后,她就在鮮活、生動、感性、具體的生活中。張曉平老師曾說,古往今來自貢扎染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最早以生活用品的形式存在而沿用至今,慢慢上升到扎染藝術品。相同的“扎”和“染”通過不同的手,所呈現的肌理效果,尋覓細節,觀察作品都有著不一樣的感動,總會帶來驚喜。創作染畫藝術作品時,有時做加法、有時做減法、有時搞“破壞”,如:與西方的立體主義結合,染畫分割、重組后構建出節奏感十足的藝術作品;創作生活用品時,扎染與刺繡這兩種傳統技藝的碰撞,平針繡、輪廓秀、直線秀、打籽繡等融入到扎染作品中,用來制做包、杯墊、桌旗等,領略扎染藝術魅力的同時體會刺繡的風情等。不論是扎染藝術品,還是扎染生活用品,既表現了扎染藝術的獨特肌理魅力,又與其他民間技藝特點碰撞糅合,火花四射,個性十足,玩出了新花樣。所創作品也許還不成熟,甚至有時也不是想象中所需要的畫面效果,但扎染往往會帶來很多想不到的意外,它的變幻莫測如人生百態,讓我迷戀其中。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在自貢扎染這門傳統地方文化中找尋、品味東方雅韻帶來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