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但凡學習中國畫的人,其一生都在對“筆墨”進行錘煉。“墨”作為中國書畫藝術的物質媒介,歷來受到書畫家高度重視。《山水松石格》謂“格高思逸、筆妙墨精”,可見古人對用墨的重視。而近代黃賓虹先生用墨“渾厚華滋”,則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
近期,看到張劍的幾幅水墨小品,給人眼前一亮,同時也反映了他近期用功的方向。這一批作品中,由傳統筆墨入手,由“景”入“情”,講述著川北風土人情的變遷。
這批作品,體現了其用墨的韻味。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但凡學習中國畫的人,其一生都在對“筆墨”進行錘煉。“墨”作為中國書畫藝術的物質媒介,歷來受到書畫家高度重視。《山水松石格》謂“格高思逸、筆妙墨精”,可見古人對用墨的重視。而近代黃賓虹先生用墨“渾厚華滋”,則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可以看出,張劍的這批作品,用墨“潤活有度”。
作品《少年強則中國強》,利用了生宣紙的性能,巧妙地用水、用色,畫面墨色層次豐富,變化多端,整體感覺黑中透亮。特別是暗部的用墨,非常小心。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謂:“用墨需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而張劍在處理大面積潑墨時,暗處巧妙留白,亮處絕不復筆,這也是其多年經驗所得。另外,張劍的作品,體現了淡墨與用水技巧。杜甫有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濕。”淡墨的使用更能表達書畫的“氣韻”。這批作品,用墨“虛”與“實”結合,傳統用墨中透著濃厚的“現代感”,通過筆墨的“虛實相生”,求其“韻”,也是近年來張劍的成功之處。
這批作品,敘述著作者的情懷。該批作品以廣元老昭化“老房子”為景入手,講述著歷史的變遷。張劍比我小幾歲,都經歷了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現代社會的歷史變遷,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敘事”。《農業學大寨》《葭萌供銷社》《時間就是金錢》《只生一個好》《要致富先修路》等作品,張劍用獨特的視角,回憶了上世紀 70、80、90 年代中國社會的變化。作品中的“老房子”今已不復存在,而畫中的“老房子”,也許只是其心中難以忘懷的“廣元印象”。近年來,張劍多幅作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展覽,體現了其審美趣味的不俗。這批作品,從房子的“一角”入手,以小見大。畫面空白處理得當,“計白當黑”的構圖觀可展現“意境”。清張式謂:“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 自宋以降,水墨畫大膽運用空白,使畫面空靈而清凈。文人畫中如“減筆法”“潑墨法”“一角半邊”畫法,表現出來清高的格調,正如笪重光《畫筌》所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批作品具有現代“形式感”,與傳統“三遠”的構圖造型有著明顯區別,這也正是當代中國畫創作的一個方向。不得不說,這批作品用色非常“小心”,赭石、朱磦施以淡墨,體現了一個“雅”字。《要致富先修路》寥寥數筆,更是體現了作者不俗的創作功力。
很幸運,這批作品我先睹為快。希望張劍藝術道路越走越遠!
曹" "斌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