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米勒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憑借高溫超導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亞歷山大·米勒(Alexander Müller)和他的學生格奧爾格 · 貝德諾爾茨(Georg Bednorz)發現了高溫超導。僅僅一年之后,他們就憑借這一發現贏得了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23年1月9日,米勒與世長辭,享年95歲。
自1911年以來,電阻在臨界溫度以下消失這一超導現象就已廣為人知,但主要見于冷卻至絕對零度的金屬和合金。但米勒發現,在絕對零度以上35 K條件下,一種銅酸鹽陶瓷可以轉變為超導材料,這使無摩擦配電、懸浮列車和其他應用變得前景可觀。
對此,物理學界最初持懷疑態度,但很快便對此感到興致盎然。在1987年3月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2 000多名物理學家濟濟一堂,聆聽研究小組有關超導體的討論。在那之前,已經有人發現了超導轉變溫度接近 100 K的相關材料。如今,高溫超導已經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統和其他特定應用,但理論學家仍在尋求對其工作原理的滿意解釋。
1927年,米勒出生于瑞士巴塞爾。童年時期,他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他的母親送給他一個真空管收音機套件。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他曾參加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沃爾夫岡 · 泡利(Wolfgang Pauli)舉辦的研討會。在格奧爾格 · 布施(Georg Busch)的指導下,米勒在撰寫博士論文過程中使用電子順磁共振光譜研究了各種固體的電性能和磁性能。
1958年,米勒加入非營利工業研究與發展組織巴特爾研究所日內瓦分部。他對石墨的輻照損傷進行了研究,以便找出1957年英國溫茨凱爾核反應堆事故的原因。結果發現,該事故部分是因為石墨慢化劑受損,反應堆過熱并起火,因而釋放出籠罩整個歐洲的放射性羽流。1961年,米勒有關中子輻照石墨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上,并引起了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負責人的關注。1963年,他勸誘米勒離開巴特爾研究所,轉投IBM,研究與數字計算投資相關的固態問題。米勒在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度過了之后的職業生涯。在那里,他成為世界領先的鈣鈦礦研究專家。
1970年,米勒被任命為蘇黎世大學教授,并于1973年成為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物理部負責人。1978年,他被借調至紐約IBM托馬斯 · 沃森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兩年。其間,他將超導視為具有廣闊前景的研究領域——通過對相變等臨界現象的新研究,超導變得更容易駕馭?;氐教K黎世后,他被任命為IBM研究員,并獲得了開展獨立研究的自由。他對高溫超導進行了細致研究,并于1983年開始與貝德諾爾茨合作,后者與他一樣癡迷于鈣鈦礦。
在理論和實驗工作的推動下,兩位物理學家開始尋找類鈣鈦礦陶瓷的超導性。1986年,他們觀察到鑭鋇銅氧化物的超導性,其轉變溫度約為35 K,比先前觀察到的最高轉變溫度高10 K以上。
在獲得諾貝爾獎時,米勒已經60歲,但他仍然在繼續從事超導研究工作。直到1992年,他一直擔任IBM研究員;1994年,他從蘇黎世大學榮譽退休。他的研究一直持續到80多歲,進一步揭示了高溫超導體的特性,并對該現象的候選理論提出了重大限制條件。
米勒是一位狂熱的運動員,80多歲還熱衷于滑雪。與聚光燈相比,雪坡更讓他著迷。就像他九歲時自己組裝收音機一樣,對待物理學他同樣事必躬親。米勒回憶稱,之所以被鈣鈦礦所吸引,是因為它們的對稱結構讓他想到東方宗教的曼陀羅。他認為,這是一種深刻的、幾乎是精神上的意義。他滿懷好奇,成果斐然,使凝聚態物理學及其應用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
資料來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