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終端深度普及的今天,廣播仍然是使用廣泛和具備高可信度的媒介之一,是大音頻時代的收聽主力。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數字時代以后,廣播的重要變化之一體現為主持人的角色變化。文章以典型的廣播珠江模式和融媒體模式為樣本,分析廣播主持人在新技術條件下的轉型方向,對于提升廣播主持人綜合素質、節目水平以及廣播節目品牌塑造能力有重要參考意義。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較分析法等,探討廣播主持人從讀報式→播講式→主持式→復合式的變化以及“節目主持人”嬗變為“主持人節目”的內在邏輯,從而得出結論。文章認為,珠江模式把廣播主持人推向前臺,帶來了話語權利、主持風格和全面素質的轉型;融媒體模式則把主持人推向節目核心,引起職業角色、信息詮釋、“意見領袖”和主持人為核心的節目變化。融媒體時代是一種全要素信息傳播,因而亟需全面素養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建議廣播主持人從業要兼顧天資因素;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其知識結構應由“縱向單一”轉向“橫向復合”;其深耕專業的重點是提升魅力、影響力和把握現場能力,應當了解或諳熟融媒體采編播設備;要有節目內容、結構和主持風格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廣播;主持人;珠江模式;融媒體模式;全面素養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7-0015-03
蜚聲宇內的珠江模式,是廣東電臺珠江經濟廣播創立的“以主持人直播,聽眾通過熱線電話直接參與節目,大板塊內容組合,全天滾動式新聞”為核心創意的播音樣式。珠江模式之后,在數字技術推動下,廣播實現了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互聯網的融合,使廣播主持人的職能和角色更具復合性,稱作融媒體模式。本文探討的是廣播主持人在珠江模式和融媒體模式下的定位和轉型趨向。
從廣播發展史看,早期廣播就是讀報紙,原原本本,一板一眼,時稱“播音員”。1893年,匈牙利人西奧多·普斯卡在布達佩斯連接電話線進行的新聞廣播,被稱作“電話報紙”;列寧也把廣播稱作“不要紙張,‘沒有距離’的報紙”[1]2-3。中國廣播主持人出現的標志,是1986年7月12日央廣《觀察與思考》欄目正式冠名“主持人”姓名;隨后央廣《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和廣東電臺《大眾信箱》主持人李一萍、李東的風格,被稱作“徐李模式”[2]。不過,在1986年12月15日珠江模式出現前,廣播主持人的基本樣式是以讀報紙為基礎的“播講”。
珠江模式的創新性在于,它一改傳統節目的編排結構,全天節目被分為八大板塊,全部由主持人組織、串聯、引導、溝通、交流、傳達和吸引,使“播音員”成為真正現代意義的“主持人”。這標志著廣播與報紙“決裂”的嬗變是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中國廣播和其他媒體主持人由此開始了“鏈式反應”的轉型。
(一)從居高臨下到平等溝通的地位轉型
廣播電臺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媒體,長期以來出現在廣播始端的播音員天然帶有主流媒體色彩[3]。珠江模式開啟主持人直播形式,對聽眾變俯視為平視,變“播新聞”為“說新聞”,特別是引入熱線電話后,主持人與聽眾進行對話直播,變我說你聽為相互傾聽,變單向傳播為雙向傳播,在保留大眾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形象生動,以及真實可信的特點的同時,融入了人際傳播、雙向交流、親近受眾、互傳情感等特征,其傳播影響力的增強引起了強烈反響。
(二)從照本宣科到自主發揮的權利轉型
珠江模式其實是“給予臺面人物更多的主動權”。主持人是廣播的臺面人物,以前的播音員只把文字符號轉換成聲音符號,給什么播什么,而珠江模式突破了原先的機械分工,將主持人和大板塊節目架構結合起來,形成大時段節目的整體性,同時貫穿“提綱加資料”的活潑的播講方式,主持人進錄制間只帶著播出提綱就能在話筒前“聊”,有較大話語權和創作空間,和播音員有了質的區別。另外,廣播主持人往往會參與節目的每個流程,影響節目的走向。
(三)從千聲一調到個性鮮明的風格轉型
長期以來,廣播語音播報以吐字規范、歸音準確、字正腔圓、語音純正標準化為目標[4]。如今,人們更加崇尚個性,我國擁有3萬多名播音主持人[5],聽眾更喜歡有底蘊、有思想、棱角分明、有特點也包容其有“缺點”的主持人。
珠江模式使主持人“從人格出發而表現出來的創作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其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文化底蘊、情感傾向、思維方式、表達特點、語言習慣、興趣愛好、審美情趣、脾氣稟性等個性體現無遺;高亢、低沉、磁性、張揚甚至帶有濃厚方言尾音的本色語調,抑或是平和、幽默、智慧、詼諧甚至“有缺陷”的主持個性播報,更能賦予節目鮮明特色,對聽眾而言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由此形成的品牌主持人、主持人品牌欄目一度成為熱詞,延續至今[6]。
(四)從單一專業到多面技能的素質轉型
珠江模式的主持人集采、編、播、控于一身,突破了原來播音員只“念稿子”的機械分工,主持人既參與采編,又要在話筒前即興生成口語。在珠江模式得到推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對主持人的評價標準甚至是:如果不是采編播控合一,就不能稱自己為主持人。這就對國內主持人的業務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7]。
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技術滲透到媒體行業的各個方面,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經過技術改造升級,成為融媒體的組成部分,從而突破了聲音傳播的單一性,使得廣播的內容資源能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加以呈現,客觀上要求廣播主持人成為跨界達人[8],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變化:
(一)簡單型向復合型職業角色的變化
融媒體不是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將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的優勢加以整合、互為利用,實現功能、手段、價值全面提升的一種運作模式。數字技術賦予廣播節目存儲和下載功能,突破了傳統廣播在線收聽的線性傳輸格局和區域局限,可以和報紙、廣播APP、手機終端、知乎、微信公眾號等融為一體,實現信息共享和傳播,廣播主持人職業角色向媒體人變化,融播音員、主持人、策劃人、編導、記者、制作人等角色于一身,采訪中既是廣播聲音記者,也是報刊文字記者,同時還是視頻錄制者、微博信息采集者等,信息成果可以在多種媒體渠道中進行傳播;采訪或制作的可能是新聞節目,也可能是法治、文教、生活服務節目,一身多任[9]。
(二)資訊推介人到專業解讀人的變化
當下,廣播受眾不僅對各種傳媒信息具有很大的主動選擇性,對信息也有很強的了解欲望,不僅想知道發生了什么,更想要了解緣何而發生以及發生之后的結局等。廣播主持人肩負正確引導輿論的職責,傳播信息不是表面與淺層誦讀,而是在充分理解、領悟的前提下,以信息發布者、深度解讀者的雙重身份在對信息進行基本陳述的基礎上,對其中的背景、深層原因進行縱向與橫向的個性化詮釋,給聽眾提供全新觀點以及思考視角,為播報信息賦值,這其實是一種“二次創作”[10]。
(三)信息播報者到“意見領袖”的變化
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認為,觀念總是先從廣播和報刊傳向“意見領袖”,然后再由這些人傳到人群中不那么活躍的部分。廣播主持人首先或較多接觸到信息,在傳播信息、分享觀點上依靠媒體優勢,具有權威的話語權和公信力,能將經過自己再加工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11]。比如,廣播主持人“直播帶貨”現象就很典型[12],廣播主持人成為信息的重要生成者,反映受眾意見建議,答疑解惑,天然具有作為“意見領袖”的條件,從而也能加快廣播內容傳播速度并擴大影響,體現的是廣播公信力和主持人認知力的疊加。
(四)節目主持人到主持人節目的變化
如果說珠江模式是播音員到主持人的變化,融媒體模式則是“節目主持人”到“主持人節目”的變化。融媒體模式下,主持人品牌化、節目品牌化、欄目品牌化勢如席卷,“耳熟”“臉熟”的主持人會給節目帶來旺盛的人氣,造就受眾認同和推崇品牌節目,反過來又成就了一批品牌主持人,相輔相成。如果說珠江模式是把主持人推向了前臺,融媒體模式則是把主持人推向節目核心[1]12-18。
一是天資因素。廣播媒體的特點是主持人“聞聲不見人”,說珠江模式使他們走向前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虛擬的,而融媒體模式的廣播成為聲、影、文字的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信息傳播。過去,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相互獨立,有各自的專業特點和播出判斷,廣播主持人注重嗓音好,電視臺主持人注重形象好;如今,二者融為一體,加上推行廣播可視化,主持人嗓音要好,形象也要好,男要俊朗,女要靚麗,還得伶牙俐齒、口若懸河,使受眾既聞“妙語如珠”,又睹“微笑如蜜”[13],這給主持人設定了更新更高的門檻。
二是政治素養。融媒體模式下,廣播主持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職責沒有變,因此,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家法律法規,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當好把關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知識儲備。融媒體環境下的廣播節目主持人,由過去的宣傳者變成了尋訪者、分享者,常會以第一人稱、個人視角分享對各類信息的見解,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面對當前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許多廣播主持人感慨,僅僅具備播音主持專業知識已經無法以不變應萬變,主持人的知識結構必須由縱向單一型向橫向復合型轉變,應當涉獵經濟、法律、文學、藝術、中外歷史、媒體技術以及所主持節目各種領域專業常識,這是節目質量和主持人影響力的深層底蘊。
四是深耕專業。珠江模式、融媒體模式下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除了應具備即興口語表達、文藝作品演播、現場報道、音視頻節目主持等基本能力,更強調厘清主持人與受訪者、與節目(欄目)的關系,提高主持人的現場把控能力,從而駕馭好節目。新聞敏感、采訪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等[14],都是主持人的看家本領和職業底線;融媒體環境下節目制作的設備與技術條件、聲音素材的基本制式等[15],也應是主持人應知應會的項目。
五是創新能力。系統論原理指出,一個系統是否有效率,首先取決于系統的構造,其次才是要素的狀態。因此,任何節目和主持人的光環都是變動不居的,只有創新,才能長盛不衰、永葆青春。節目的結構創新非常重要,珠江模式成功經驗就在于結構的優化,即“以新聞、信息為骨架,以大時段(大板塊節目)為肌體”進行及時的結構調整。對主持人而言,在節目主持中通過編串,不斷調整欄目或節目的話題、資料、背景音樂、興奮點、比例等就是結構調整。一個節目能夠讓人常聽常新,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思維和模式。
如今,廣播主持人已承擔起策劃節目、采集信息、組織連接、把關人角色,也演進成為廣播節目的核心、節目品牌的象征,其價值取向、審美傾向和個性最終體現在廣播節目中,從而也是廣播的人格化表現。各具特色的主持人能夠給廣播節目賦能,所呈現的不同風格為媒體差異化競爭提供了可能,從而成為廣播媒體的重要亮點。融媒體作為一種全要素信息傳播手段,其在廣播媒體中的應用提高了對主持人的要求,包括應當具備天資因素、較高政治素養、較合理的知識結構等。同時,其深耕專業的重點是提升魅力、影響力、現場把控能力,特別是對融媒體采編播設備的“十八般兵器”應當了解或諳熟,要有持續不竭的內容創新、結構創新和主持風格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匡宇.廣播電視學概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2-7,212-218.
[2] 陸錫初.中國主持人節目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26-35.
[3] 翟國選.雙重屬性下的現代廣播宣傳管理[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35-59.
[4] 聞閘.播音主持:基礎篇[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22:280-281,284-285.
[5] 中國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9)[M].北京:國家廣播影視出版社,2019:370-371.
[6] 王佳一.廣播直播主持藝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42-49.
[7] 危羚,王萍,趙慧.廣播節目編輯與制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47-64.
[8] 張靜.傳統媒體人轉型態度的類型與特征研究[J].新聞與寫作,2023(3):92-93.
[9] 馮建華.數字時代如何更好地研究傳播[J].新聞與寫作,2023(5):61-62.
[10] 宮承波.新傳媒[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76-83.
[11] 白佳冰,李姍.融媒體時代傳統記者出鏡報道轉型策略探析[J].今傳媒,2023(1):46-48.
[12] 許麗君,肖琛嬋.傳統媒體主持人“直播帶貨”營銷技能研究[J].今傳媒,2023(5):56-59.
[13] 鄭淑.韓國綜藝節目如何講故事:從真人秀、脫口秀、喜劇節目到紀錄片、廣播節目的創作策略[M].陳圣薇,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43-55.
[14] 李蘭.融合新聞寫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49-74.
[15] 溫懷疆,何光咸,史惠.融媒體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216-241.
作者簡介?樊華,編輯,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馬冬,三級教授,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院長,研究方向:藝術考古。